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试析孔子的理想人格与西方理想人格的比较

毕业论文 阅读(6.24K)
试析孔子的理想人格与西方理想人格的比较


  论文摘要:对理想人格作了简单的介绍,着重从孔子、西方理想人格的内容、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作比较,力求将中西方的思想精髓融合并对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给予明确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孔子;西方思想;理想人格
  
  一、理想人格的定义

  人格的英文是 personality,这个字是来自希腊文 persona,是面具(mask)的意思。它指的是希腊演员在演出时所戴的面具,用来代表他们所演出角色的个性。就像是京剧的脸谱一样,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个性。人格的定义很多,一般来说,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而理想人格是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
  学者李宗桂认为,“理想人格是一种连续性的行为倾向和模式,是对社会伦理观点的反应。”理想人格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它具有道德榜样的作用。理想人格是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典范,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理想人格是人类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若“人格 ”还能分成病态与健康或高尚与低下,那么理想人格无疑是个道德典范,是值得社会成员学习和推崇的榜样。其次,它具有永恒性。理想人格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或社会形态的改变而消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再次,它能体现人格理想的行为模式。追求理想人格的人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久的耐力,能发掘出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及文化的互动潜力,不断完善其个性特征。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出生在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春秋时期,就是这样混乱不堪的局势造就了孔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他希望通过确立一种理想的伦理道德来构建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但是这种理想伦理道德的确立必须建立于理想人格之上。因而,在《论语》一书中涉及了理想人格的界定、培养、修为等方面,孔子的理想人格概括而言就是“圣人”、“君子”。孔子的所谓“圣人” 与“君子”并没有多大区别,他们都是理想人格的代表。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君子”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7 次。“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开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人格就是圣人、君子人格,它并不是由仁、智、勇三者孤立的组合而是三者之间有机结合。首当其冲就是“仁”,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所在。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仁德之人。而“智”是指人的智慧,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理性思维。但是对孔子来说,理想人格之 “智”并不是获得理性的知识,更主要是对伦理道德的认识。即所谓 “知人”、“知礼”。有了这种智慧,就有可能成为有德之人,所以有“智”是“仁”的必要素。最后是“勇”,“勇”顾名思义就是有胆识、有勇气。勇也是君子必要素,是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仁”有充分的解释,但是对“智”、“勇”则只是简单提到,并未充分展开,并强调“智”和“勇”是为仁而服务的'。所以孔子所谓理想人格实际上就是道德人格。

  三、西方理想人格

  西方心理学家起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关注着病态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近代心理学理论。这种情况直到在20世纪50 年代掀起第三思潮——人本主义才有所改变。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将“自我实现”定义个体能够不断实现潜能完成天职或天数。自我实现的个体就是充分挖掘并利用自己的潜能使其趋于完美,这样的个体才被马斯洛称为心理健康人或自然人)。马斯洛笔下的自我实现的个体就是人性达到的最高境界。罗杰斯把理想人格说成是趋势而不是终点,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困难而痛苦的过程,它包括面对对生活难题的挑战、消除环境对自我实现设置的障碍以及要接纳自身人性中的弱点。荣格和马斯洛两人都认同只有极少数人能实现理想人格。为什么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如此之少?荣格认为,所有的人都会受个体的前半生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马斯洛不仅把童年经验归列其中,而且更把所需的物质、社会环境、教育模式、文化氛围等都列入了妨碍人不能实现理想人格的重要原因。所以人自我实现的程度仅仅只能是“接近 ”或“可能”了。而弗洛姆将全部的原因归于现代社会,他认为只有病态的社会才能产生病态的人格。

  四、孔子的理想人格和西方理想人格的比较

  1.两者相似之处
  (1)两者提出理想人格的背景是相似的。孔子是因为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而表现出忧患意识,进而提出了圣人、君子的理想人格。而西方心理学家起初只对病态人格作分析,但他们都意识到了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弊病,进而对“理想人格”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发展。
  (2)两者提出理想人格的目的是相似的。不管是孔子还是西方学者提出的“理想人格”,他们都希望人们以此为典范,不为生活环境和其他压力所屈服,坚韧不懈地追求并实现理想人格。
  (3)两者都注意到理想人格的整体性和可分性。无论是早在几千年前的孔子还是20世纪的西方学者都注意到了理想人格是多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孔子分成“仁、智、勇”三部分,而西方学者则从智力、品德、能力及潜能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2.两者不同之处
  (1)理想人格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圣人、君子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的代表,它最重要的就是“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圣贤人格的简洁概括。而西方理想人格则更注重个体发展,他宣扬社会公正达来对个体进行充分肯定,反对凌驾于个人。总而言之,西方理想人格权为本位而孔子的理想人格则以伦理为本位。
  (2)对理想人格的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发生义利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儒家强调要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之人。而西方的人格价值取向则是重利轻义。尽管西方有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但是功利主义一直都是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他们认为人应该最大化实现自己的权利。
  (3)理想人格的修行存有不同渠道。孔子把“仁”和“义”作为首要标准,修行应通过自我反思、严格自律、修身养性等等形为最终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西方的理想人格修行渠道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于西方人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享受主义,所以必须有严格的法律条文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西方社会的个人自由和权力是由外部力量的强化来维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