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关于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价值探究论文

毕业论文 阅读(2.47W)

论文摘要:家园共育要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家园共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教师之间本着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协同教育的原则,共同担负起培育幼儿的责任,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双向性、经常性、全面性的伙伴性质的合作活动。家长要明确家园共育的内涵和意义,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局限,以便家园更好地配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于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价值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社会化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家园共育

一、家园共育的背景

1.理论背景

(1)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1979年,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尤瑞·布朗芬布伦纳在其出版的著作《人类发展的生态》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个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会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同样也离不开与其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社会环境的支持。其所构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同心圆模式将这些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分为了微观、中层、外层、宏观和时代等五个相嵌在一起的子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从而构成了影响人类发展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对于个人成长的最初阶段,幼儿就是在与其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人及相互关系的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长的,是在与环境系统的亲身接触和体验中不断发展的,其中既有近距离的直接影响因素,也包括远距离的间接影响因素,如家庭、同辈群体、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等。而家园共育就是要将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得以整合和扩大,通过吸收教学媒体、社区资源及文化熏陶等力量的参与,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搭建一个系统的、可持续化的平台。

(2)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其主要观点认为:人际间的社会交换源自于社会吸引,彼此之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持续交往。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得到的收益取决于个体向其他人提供的利益,为了得到利益,必须有一个交换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流动的。因此,可以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利益流动的网络。从社会交换理论中可以看出,家园共育即是将幼儿家长的育儿经验和幼儿教师的教子心得进行相互的交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育目的。

2.社会背景

教育走向社会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社会参与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与社会的逐步融合是大教育观念下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这不仅是各层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不可能在学校里单独进行,更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能促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持续性。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生活向教育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因此,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体系中,家庭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左膀右臂”。而相比其他层次的教育来说,幼儿教育更加重视幼儿园之外的潜在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生活中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舞台,言传身教与身体力行的教育价值绝不逊于幼儿园教育中的谆谆教诲,更是因为幼儿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天真无邪、快乐活泼的幼儿,对外界事物和未知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教育的社会化趋势要求家庭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幼儿教育的大系统中去,家园双方紧密结合,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一致共识,建立家园共育的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

二、家园共育的内涵

家园共育是家校合作在学前教育层面的具体表述,因此,对于家园共育的诠释是建立在对家校合作内涵的充分理解基础上展开的。从目前来看,虽然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家校合作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但是从逻辑上看基本上都是从“主体—中心—目标”等几个层面加以阐述的:北京师范大学马忠虎教授在其论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华东师范大学黄河清教授在其最新的论著《家校合作导论》中提出“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双向活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岳瑛研究员在其论文《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中指出:“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学者周丹在《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互相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社会化。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

依照上述观点,并结合幼儿教育的现实背景与具体特点,我们认为,家园共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教师之间本着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协同教育的原则,共同担负起培育幼儿的责任,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双向性、经常性、全面性的伙伴性质的合作活动。

1.家园共育的主体——“家”和“园”。众所周知,家园共育的“家”是指“幼儿的家庭”,“园”是指“幼儿园”,两者都是家园共育整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同等重要的、互为依赖的主体。一方面,幼儿园应视家长为促进其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合作者,保证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家长应向幼儿园提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认真考虑幼儿园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对幼儿园为孩子提供的一切做出反馈。

2.家园共育的本质——“共”。家园共育中的“共”体现了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携手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它不仅结合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优势,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减弱了两种教育孤立存在产生的弊端。

3.家园共育的目标——“幼儿”。家园共育需要考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是家园共育围绕的中心是幼儿,他们是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的共同对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是家园共育的最终目标。

4.家园共育的核心——“育”。家园共育的.“育”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保育,二是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其不能只进行单纯的教育,而应采取“保教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育”字不仅是家园共育的核心价值,也是评价家园共育效果的唯一标准。

三、家园共育的意义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不仅是个体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更是个体人格形成的根基。家长,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对孩子身体力行的教育和耳濡目染的影响却远胜于教师;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与规范,但是却占据了教育对象的起点,决定着学生的真善美等价值观的原始取向。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企及的,它不仅和孩子接触的最早,而且接触的时间最长,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特殊的血缘关系使得家长更能全面深刻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感染性、连续性和富有情感的教育。中国的很多古语和名言都阐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人之性情莫碍于父母”(韩非)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可能超过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亲情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颜之推)说明了父母和子女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情绪、态度,甚至决定了子女的行为,因此,家庭的耳濡目染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人生的定位非常关键;“知子莫若父”(管仲)形象地说明了最能了解孩子的不是别人,而是作为一家之长的父母,因此,家庭教育在因材施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孩子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似天生的一样,不易改变和剔除,若这天性是好的则孩子终身受益,若这习性是坏的则孩子终身受害,还可能祸己及人,而习性好坏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的优势作用只有在一定限度范围之内才会行之有效,超出了度的范畴,就很容易转化为不利条件。例如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等不仅难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还会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在感情上、行为上的严重分歧和对立。此外,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素养,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耐心等,都成了家庭教育的局限所在。

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幼儿园教育和其他层次的学校教育一样,正规化、制度化、系统性、科学性是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所在。幼儿园教育具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内容,有规范的管理和统一的制度,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有同龄的儿童集体,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不仅传授给幼儿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幼儿多元的智能和优秀的品质,促进了幼儿身体机能的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正规化和制度化,一方面显示了学校教育的成熟和系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它的弊端与缺陷:第一,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分配不均等原因,使得学校教育的模式如同流水线作业一般,教学制度生硬僵化、教学过程墨守成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方法鲜有创新。此外,一位教师需要同时面对几十位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师生的变动,一个教师一般很难全面透彻地了解每位学生,因此,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与情感化,这既给密切师生关系带来障碍,也对教师实施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带来苦难。第二,相比其他层次的学校教育,幼儿园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师资队伍,从管理者到教师到后勤人员等,基本上是女性一统天下,这种氛围所烘托出的温柔、耐心、细腻的情感虽然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弱化儿童的阳刚之气,导致儿童人格的片面发展,出现男孩女性化的偏差。而男性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介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为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儿童成为刚柔相济的人。

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因此,强调家庭教育的优势,并不是要用家庭教育来取代幼儿园教育,而是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幼儿园教育的不足;强调幼儿园教育的优势,也不是为了让幼儿园教育代替家庭教育,而是用幼儿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和提升亲师的育儿素质,有利于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可以使来自双方的学习经验更具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一方面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