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毕业论文 阅读(1.96W)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论文关键词 福寿螺;稻田;发生特点;综合防治;福建石狮

  论文摘要
福寿螺耐逆性强、繁殖率高、扩散蔓延快,适应于农田、池塘、河沟等各类淡水水域中繁殖生长,在石狮市局部地区泛滥成灾,主要为害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根据其发生危害与发生原因,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属中腹足目瓶螺科,又称大瓶螺、苹果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淡水螺类,是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3年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力极快,近年来本地主要水田耕作区遭受了不同程度入侵为害,并呈扩散蔓延之势,对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成为水稻生产中为害较为严重的有害生物之一。现结合我地实际,就稻田发生情况与防治举措简要介绍如下,以供水稻种植户参参。
  
  1发生特点
  
  福寿螺在南方沿海1年发生2~3代,各代螺重叠发生,以幼螺或成螺在水生作物基部或水田土表下2~3cm深处越冬,亦可在田边或灌溉渠、河道中越冬。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产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植株或干燥物体的表面,如水稻、莲藕茭白、石砌沟壁、灌溉渠、田梗、杂草等。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厣,静止不动。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较田螺大20倍,其上具蜡粉状物覆盖。卵圆形,呈粉红色至鲜红色,每一卵块由3~4层卵粒叠覆成葡萄串状,色泽鲜艳,十分醒目。1年可产卵20~40次,产卵量3~5万粒,繁殖力极强。
  
  2为害特点
  
  福寿螺在本地主要为害水田区水稻、绿色叶菜类、水生蔬菜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白菜等旱生作物。螺卵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其主要受害期。主要吞食稻叶,造成少苗缺株,需多次补苗。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每年3~4月福寿螺开始产卵繁殖,5~9月是为害水稻的'高峰期。以早稻、双季晚稻秧期至分蘖盛期为害尤为严重,期间田间螺量密度高,少者5~10粒/m2,多者30粒/m2以上,部分种植户因疏于防治或防治不及时,为害致使缺株率达8%~15%,高的达30%,给种植户造成较大损失。
  
  3本地严重发生原因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在生产中盲目引进放养,在缺乏防控措施的情况下,促使福寿螺得以迁移繁衍成灾;水涝加剧扩散;认识不足,忽视防治;近年来,随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作物和水产养殖有了较大发展,莲藕、茭白等经济作物成了水田区的主栽作物,与周边鱼塘成为福寿螺迁移繁衍的场所和天然螺源地,致使螺源不断,灾情难以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