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

毕业论文 阅读(1.01W)

摘要:中西方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存在着差异, 使中国音乐美学与西方音乐美学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介绍中西方美学的本质以及从多个方面阐述中西方的差异对中西方美学的观点进行比较。

阐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及中西方对音乐美学的观点比较论文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 西方音乐美学; 差异; 比较;

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儒家学派继承了孔子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音乐与自然和谐统一, 以“真”和“自然”为重。中国音乐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 对中国音乐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音乐含蓄, 追求意境, 以抒情为主, 以为意境深远特征, 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美好的意境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回味无穷, 或能让欣赏着感受到心灵的升华。在西方存在着“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主流思想, 两大思想追求不同, 但都成体系。

一、音乐美学的本质

(一) 音乐美学的本质

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在缪天瑞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给音乐美学作了如下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在中国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人与物两者缺一不可, 关于美学方面的著论有“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而在西方, 人要理解世界、把握世界要先认识世界, 在音乐美学上的著论为音乐“自律论”和“他律论”。

(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

西方人在知识的追求上具有执着的特点, 当没有创作灵感但又不得不完成作品时, 音乐自然会缺乏真情, 创作即趋于形式化。因此, 在西方音乐中, 技巧占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音乐则重在随心自由, 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特点。中国古代音乐注重感性, 乐感来了即可随手操琴抚上一曲, 将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若乐感没来, 也不必强迫自己。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 经过数代乐人传承至今的音乐。正是在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下,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柔和委婉、细腻清淡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美学思想。

二、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

(一) 美感特征的比较

在中国, 古典美学艺术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 以虚实相生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由于中国文化特征的致虚和求同, 在绘画等艺术中体现着极好地效果。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出来的“大音希声”原本是比喻“道”, 后来演变成了音乐审美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来读音乐, 为音乐的审美提供了空间。另外一种为音乐的审美提供空间的思想, 也是受“大音希声”的影响, 即“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中“声”是听音乐的人的一种主观的感受, 同样的音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即“哀者听其哀, 乐者听其乐”。

而在西方, 音乐艺术注重表现现实, 他们认为音乐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意义的实体, 所以西方音乐着重表现鲜明的特征以及体现个性。西方的音乐思想重“实”不重“虚”, 音乐主题明确, 中国的音乐体现的则是一种意境。

(二) 审美心理的比较

审美是评判事物美丑的一个方法, 是人对事物的形象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是一种心里活动过程。好的音乐必定会引起审美者的共鸣, 体现出音乐所包含的价值。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美学关于音乐形式和内容的观点表达的非常精彩。首先,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旗帜鲜明的提出“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 把德放在第一位。

西方的音乐美学认为音乐的美应该是一种客观存在, 西方的文化精神则强调天人相分, 因此他们的美学思想重视理性, 强调现实。音乐美学也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认识音乐美学艺术, 他们强调感性认识应该依赖于理性认识, 在音乐的创造中一味重视理性, 强调理性。

(三) 审美追求的比较

《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及到:“在审美追求上, 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 尚虚无, 求空灵, 讲韵味, 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它是作为音乐审美的标准提出来的。所以标准提出的那天起, 这个标准就一直伴随着我们音乐表演的实践和音乐审美的实践的活动。“和”可以理解为和平、和谐, 首先在音乐里做到了和谐。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即“和合之美”, 整体性是“合和”审美思想的最大特点。

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中, 强调理性、思辨, 求真;中国人讲意境、讲韵味, 讲虚实相生, 所以, 在审美追求上中西方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四) 音乐的教化功能比较

在人类社会的音乐实践中, 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音乐的教化作用。“教化”可以理解为教育的感化作用, 音乐的教化作用即通过音乐使人的思想行为发生改变, 往好的方面发展。音乐可以教化民众, 移风易俗。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化思想源远流长, 流传至今, 经久不衰。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对音乐的教化作用进行实践, 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体现着音乐的教化作用。音乐的教化功能得以彰显, 正是因为实施“礼”。“礼”的思想对教育后代、传承伦理道德思想、传播文化知识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在人的道德修养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促使人格的完善发展。在西方, 音乐美学则欠缺其教化功能。

三、结语

总体而言, 中西方在音乐美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音乐以音乐表达情感;在审美上注重和谐, 音乐的表现注重意境美。而在西方, 音乐美学在认知上强调理性, 注重认识世界的真相, 在审美上注重写实, 追求作品的真实性。但中国和西方都在其原来的美学基础上开始了相互欣赏, 相互借鉴双方的优点, 彼此交流, 毫无疑问这是音乐美学发展的趋势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名扬.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差异[J].音乐探索, 2008, 01.

[2]彭小哲.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学理论, 2011, 06.

[3]王珊.浅较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取向[J].北方音乐, 2011,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