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毕业论文 阅读(6.77K)
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内容摘要:资产价格波动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以及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资产价格的上扬产生金融非中介化。对我国的经验分析表明,股票成交金额的放大产生了相应的货币需求,各种资产交易的货币量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关键词:资产价格 有效性 货币政策
  
  在开放的环境下,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来就已降低,银行危机使货币政策的实施变得更加复杂,危机改变了公众对各种金融工具的偏好。货币政策的传导需要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而危机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且趋于不稳定。以货币乘数为例,货币乘数在发生危机时常急剧下降,原因是对现金的需求增加,即通货比率(C/D)上升,银行为了对付波动和风险而准备更多的超额准备,超额准备率(ER/D)上升,这就加大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的不断发展,金融资产存量日益增大,致使货币需求规律发生了变化。因此,各国货币政策也相继作出了调整,有的扩大货币数量的控制范围,有的则从数量控制转向价格控制。我国1996年以来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突出成绩,物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呈快速增长势头。但是,在商品价格日趋稳定的同时,以股票综合指数为主的资产价格波动过大,货币供应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又给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打折扣。
  
  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
  
  从理论上看,资产价格与货币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一书中提出,货币需求除了与收入有关外,还与非人格化财富、证券的数量及其收益率有关。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对货币需求分析时,提出“当有流动性较大和较为安全的替换资产可供利用时,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减少”,这说明货币与资产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债券化趋势使得资产市场(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资产价格也随之上扬。资产存量的不断增长,既体现了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又意味着货币供应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稳定性的弱化,由此,它对货币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资产价格变化之所以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是因为它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资产价格变化会改变人们的货币需求偏好,当资产价格变化形成一定的风险溢价时,货币持有的机会成本有所增加,货币存量就会相应地减少;金融创新使得新的资产形式不断涌现,在资产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情况下,较高的收益率使大量的存款转化为资产而产生转移效应,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并容易使货币供应相对过剩;资产存量的增加使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之间的相关性有所增强:一方面,都是社会财富的不同形式;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资产价格的上涨意味着金融市场远期利率的下降,并形成对放松市场条件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资产存量的形成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来实现的,其价格与长期利率密切相关,因此资产价格变化使货币供应发生结构性变化;在资产存量不断膨胀、资产价格迅速上扬的情况下,货币的预防需求会有所下降,导致实际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宏观调控中需求管理的有效性会有所减弱。
  从实践来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产存量的日益膨胀,使得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对其货币政策加以调整。一些继续运用货币数量控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国家,也不得不对货币数量的范围加以扩充,以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如近几年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年末研究制订下一年货币政策规划时,除了规定M2和M3的增长目标(1%-5%和2%-6%)外,还提出了国内非金融债务总额的增长目标为3%-7%。另一些国家改弦更张采用价格控制策略,如大多数西欧国家(德国除外)相继放松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重视价格目标控制,规定年度或中期内的通货膨胀目标或汇率目标。最早使用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新西兰储备银行自1990年便开始通过《货币目标协定》规定货币政策目标,将通货膨胀控制在0-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