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课程改革语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探讨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阅读(2.9W)

论文关键词:教师 专业化课程 改革 对策

课程改革语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探讨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课程改革进程中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教师培训、实施课题驱动、进行专家引领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等对策和途径,以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制约着教育质量,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以完善教育观念、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教学技能及提高教育研究能力为基础。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键。同时,课程改革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改变了教师的实践方式。从教师专业发展是自主发展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创设了其自由发展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赋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情境性和连续性。

一、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新挑战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种变革对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教师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1.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居高临下”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则倡导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的管理者向课堂的引导者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营造平等的、和谐的、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在探究中提高,强调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同时,课程改革还提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创造性地编写教材、使用教材,这种课程管理模式使得教师还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编制者、选择者等多重角色。

2.教师观念的更新。课程改革彰显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本着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应意识到自身职责的多样性,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认识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养成学生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使每个学生智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开发,走师生共同发展之路。

3.教师能力的提升。课程改革对教师更新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新的课程结构增加了综合性、实践性和研究型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恰当的设计、合理的安排,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能。其次,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生活化要求教师提高学术能力,拓宽学术视野,深刻体会知识的生活价值。教师也只有在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等新型工具辅助教学,才能超越学科的局限,做到开放性、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课堂的知识性与生活性、预设性和生成性达到有机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可见,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二、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因素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因素,即社会进步程度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内在因素,即教师在自身完善过程中的自我角色愿望、自身需要及实践上的追求。具体而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因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受到教师的个体需求、个体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及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能力的制约,与教师的生活状况相关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充满个性化的过程,是教师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观等个性特征相融合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在教师个人已有知识、经验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其次,教师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发展的主体,是“自我指导式”的学习者。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观,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此外,教师个体自我实现动机的强弱即是否有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成就感关乎到自身的努力程度。

2.实践因素。实践方式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又是专业发展的表征。不同的实践方式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进程和速度。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教学反思方式、自主创新方式、行动研究方式等三种。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实践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理论素养、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充分激发自我提升的动机,以主体身份介入其中,不断加强自我反思与实践,教育教学观念、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自主创新是提倡教师边实践边研究的学习方式,也是实践方式的一种。行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使教学工作趋向合理、科学和有效。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校内环境因素。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地位、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要求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导向、奖惩机制等都给教师的成长带来深刻影响。其直接左右到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的高低,关系到教师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与否。

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内部的教研氛围、管理水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单打独斗”来实现,而是要依靠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得以提升,有赖于校外专家的指导、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扶及同事间的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

4.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包括教师教育培训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对教师专业发展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当前,教师教育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是专业化与一体化。这种专业化与一体化的实现,必须依靠制度创新,依赖于开放型教师教育培训机制和体系的建立。教师专业化不应只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需要制度来进行保障和约束。推进教师专业化必须在国家和学校层面建立健全各种政策法规和制度。构建教师专业实习制度、建立教师教育审查制度、确定教师教育课程的认定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及教师进修制度等都将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各学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与之相应地合理制定、实施和调整学校发展规划。

三、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应贯穿其专业生涯始终。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片面地追求高学历,而是要教师在自觉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在立足自身的职业岗位上敬业进取,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要打破传统单一的、封闭的、偏理论的和终结性培养模式,建立开放性的培养体系,实现教师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动态化和连续性。实践表明,加强教师培训、实行专家引领、实施课题驱动和开发校本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应坚持两个主体,一是要开展以院校为主体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针对教师实施教育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设置体现教师的教育专业特性的培训课程,让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一个合格的教师知识结构应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等五个方面,在组织培训时要把握好这五个方面,事先确定好主题,定位好目标,建立培训目标动态管理体制。二是各个学校要根据各自情况,自主选择和设计培训内容, 自行研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要针对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会遇到的不同问题,采取个别突破与集中解决相结合,做到“研、训、教”一体化,在培训中注重总结经验,并加以概括、提升,探寻其规律性, 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进行专家引领。实践表明,教育的“传、帮、带”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有效地进行“传、帮、带”,必须借助专家的力量进行引领和示范,让专家深入课堂一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号脉”,研究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作出准确诊断和建设性的评价。既要充分肯定教师课堂上的“闪光点”,更要帮助教师具体明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面对面地沟通交流,通过梳理教师的课改理念,引领教师开展教学,激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真正有价值的专家不仅能对症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行动上的支持,还能直面课堂,亲自开展教学观摩课展示,在课堂中接受检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专家引领也正是通过发挥专家的智慧和问题意识,与教师们一起走进课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施专家引领对教师进行理论上、方法上、行为上的引导,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师创新教学实践,有益于打造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实施课题驱动。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研究型转变,而这种转变就需要教师提高教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其策略之一就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教师要把教学工作融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把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变成课题,以研究者的眼光加以审视和分析,不断进行经验性反思和总结,探究其规律性。教师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寻,善于反思,研究总结出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自觉转变的规律,提高自己的认识,才能自觉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完善自身教学方法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当前,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许多学校已经形成了“科研促教,课题育人”的共识,大力实施“课题驱动”策略,让教师在专家带领下参与到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研究中,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极大提高了教师研究热情,提升了教师教学研究水平。课题驱动能实现教师在行动中把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4.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课程改革要有效实施并取得成效,必须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各个学校要满足本校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开发校本课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参与课程编制和开发的过程,既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也是教师间共同探究,相互影响和提高的过程,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 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发挥和彰显了教师的能力和价值,帮助教师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为教师不断地寻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增添了动力,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取供了新的路径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韩淑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9).

[3]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

[4]王泽德,陶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