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分析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阅读(1.34W)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围绕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讨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无论体育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如何变换,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使体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体育教师通过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空间和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锻炼身体、掌握技能、娱乐身心以及产生终身体育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促进的作用。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引起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的注意。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分析教育论文

一、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表面自主现象

目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练习、评价、展示,很难看到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练习。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二是有的体育课堂,有教师淡化出场的尴尬局面,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是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结合起来。

二、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无效合作现象

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应该明确,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知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同时,教师要积极、大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避免随意探究现象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表达交流小结。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有教师的小结,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以及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希望和要求,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度开放

如何设计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自始至终渗透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学应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心态也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但是,无度的开放就等于“放羊”。课堂的无度开放,就失去了体育课堂的功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碰撞

每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发生碰撞时,似乎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中学体育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处在青春少年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教师组织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局面教师感到很无奈。这样的课堂气氛、这样差的教学效果不是体育教学的初衷,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达不到教学效果。成功的体育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探究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潜能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不负责任的体育教学行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注意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个别指导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体育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六、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评价的运用

在评课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应该明确: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要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要改变单一的来自教师的评价,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自动参与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的新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使评价机制有机地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主多元、评价过程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