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浅论我国师范类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毕业论文 阅读(3.1W)

论文摘要:在回顾我国高校体育课改革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师范类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应严格区分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体育课,师范类培养目标与就业性质决定了其体育课具有较非师范类更多、更广的素质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师范类大学生体育课,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浅论我国师范类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范类;体育课;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高校体育课也在不断进行着种种探索、尝试和改革,但目前的改革中并未将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加以区别,经常出现两类体育课教学模式相混淆现象,这显然与两类培养学生的目标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通过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和对师范大学生就业性质及素质教育的探讨,提出师范类公体课改革的设想和建议。

1师范类大学公体课教育的特殊性

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师。教师,是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的育人者,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学实施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因此,师范类体育课应紧紧围绕“教师”这一明确目标而进行教学,其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应与非师范类体育课有所区别:其一,师范类体育课并非体育运动技术的简单学习,而是要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获得正确实施教学的能力,同时具有一些相关学科知识。其二,就个人体育活动而言,教师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行为,而非师范类的个人体育活动多表现为个人行为和需要。师范类学生进入社会,大多数人会进入教师行业,担负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教师个人的体育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教师担当班主任工作时,教师本身的体育活动习惯和体育态度将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班主任往往是学生在无意识中模仿的对象。班主任的言谈举止,甚至简单的站、立、行、走和坐的姿态都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学生日常行为的形成。因此,师范类体育课要使学生具有明确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风范,要有一个良好的外在气质形象。其三,目前,师范教育培养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小学教师。现在的中小学,特别是所占比重较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较差。根据对川东片区几个市县100多所农村中小学的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乏,有2000多学生的一个中学仅有2名专职体育教师。有些村级小学甚至根本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教学实行“包班制”(指一名教师包一个班所有课程和班主任工作)。包班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方方面面都要包干负责,他不但应具备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能力,还应具备处理突发损伤的医疗保健知识,等等。达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近三年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调查也进一步映证了上述事实。显然,师范类大学公体课对学生的要求也应更高更全面。相应的对老师要求也就更高更全面。

2师范类大学公体课改革设想

2.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全面,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戏、传统项目、游泳等。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三基”的`掌握,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时,减少或取消那些与生存能力培养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纯竞技项目,如铅球、背越式跳高、体操的器械动作。这些内容技术上要求较高,教学难度大,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表现出兴趣不大,自信心不足,易挫伤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应多选择趣味性、娱乐性较大及与生存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如发展灵敏、反应速度、协调性的运动(如游泳、武术、球类等)。这些内容有较大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些内容虽有难度,但与生存能力培养有关,学生希望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积极性较高,有利于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也有利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运动能力的养成。

2.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年级,在教师指导下,应注重三基教学,加强体育与卫生常识教育,让学生从跟老师练到知道怎样练,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面;二年级,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弘扬学生个性,自己选择1—2门喜欢的项目进行练习。教学过程中实行师生互动,让学生进行体育课的实践,培养学生组织、参与及裁判工作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健康教育,使学生从跟老师练到知道自己怎样练。三、四年级,实行俱乐部式课外活动,让学生继续进行选项学习和巩固,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分为技能教学模式、体育锻炼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和俱乐部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都应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结构、评价等。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解决全部内容,而应以多种模式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只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而已。

目前,我国中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普遍不高,全民健身意识比较淡薄,人们认识不到自身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尤其是在基本技能素质差的情况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被动。尤其是当中学生刚进人大学,就进行自主选择,实施俱乐部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对于刚进人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由于刚刚脱离了中学沉重的学习重担,自身面临的一切都是新事物。一向习惯了教师安排的学生面对俱乐部式的教学,必定手足无措,不知怎样处理,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以及选什么项目更是如迷雾深山?学生没有自我锻炼意识,何来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所以,兴趣和爱好是在锻炼的过程中产生,重复利用锻炼身体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兴趣爱好和提高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因此大学时期在当前阶段还必须实施体育基本技术的教学,让学生在学和练的过程中产生爱好和兴趣,从而为进入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课程和模式都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2.4评价方法

过去单一应试教育评价方法,即围绕竞技项目,达标项目,根据运动成绩评分的方法。这种方法因学生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三基”情况,更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以及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在一、二年级主要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体育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定。三、四年级可以实行学分制,让学生自觉去完成。

实践结果表明:在师范类大学生体育课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培养。技能培养思想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必具条件和基石,要形成终身体育习惯,运动技能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若失去了基石,习惯形成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体育能力、终身健身能力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因此,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对培养高素质全面性的教育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