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大学物理的论文

毕业论文 阅读(2.29W)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物理的论文

大学物理的论文 篇1

摘要:电磁运动是物质的又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已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也是人们认识得较深入的一种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在对物质结构的深入认识过程中,都要涉及电磁运动。因此,理解和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规律,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磁学。

关键词:电磁学,电磁运动

1、 库伦定律

17xx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伦用扭秤实验测定了两个带电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电力。库伦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和他们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的方向沿着亮点电荷的连线,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

这是电学以数学描述的第一步。此定律用到了牛顿之力的观念。这成为了牛顿力学中一种新的力。与驽钝万有引力有相同之处。此定律成了电磁学的基础,如今所有电磁学,第一必须学它。这也是电荷单位的来源。

因此,虽然库伦定律描述电荷静止时的状态十分精准,单独的库伦定律却不容易,以静电效应为主的复印机,静电除尘、静电喇叭等,发明年代也在1960以后,距库伦定律之发现几乎近两百年。我们现在用的电器,绝大部份都靠电流,而没有电荷(甚至接地以免产生多余电荷)。也就是说,正负电仍是抵消,但相互移动。──河中没水,不可能有水流;但电线中电荷为零,却仍然可以有电流!

2、安培定律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Andre Marie Ampere, 1775—1836)提出:所有磁性的来源,或许就是电流。他在18xx年,听到奥斯特实验结果之后,两个星期之内,便开始实验。五个月内,便证明了两根通电的导线之间也有吸力或斥力。这就是电磁学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定理“安培定律”:

两根平行的长直导线中皆有电流,若电流方向相同,则相吸引。反之,则相斥。力之大小与两线之间距离成反比,与电流之大小成正比。

以后,安培又证实了通了电流的筒状线圈之磁性,与磁铁棒完全一样。故他提出假说:物质之磁性,皆是由物质内的电流而引起的。这使磁性成为电流的生成物──他后来被誉为“电磁学”的始祖(电与磁从此在物理中是分不开的)。他的名字,也成了电流的单位。

安培这个发现,在应用上极为重要。它提出了用电流而发出动力,使物体动起来的方法,准确而可靠。因此,它是电流计(以及各种电表)、电马达、电报,电话之原理。特别是电报,在18xx年以后就成了新兴事业,大赚其钱。

安培定律之后,电磁学理论与应用之发展可以说是风起云涌。

3、法拉第定律

法拉第早年是达维(18xx年发现金属钠和钾)的助手,他对电解有很周密的研究。他发现了通电量与分解量有一定的关系,并且与被分解的元素之原子量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以大致导致两个结论:

(1) 每个原子中有一定的电含量。

(2)原子在化合时,这些电量起了作用,而通电可使化合物分解。因此,牛顿寻求的分子中的化合之力,必与电有关。此想法在18xx年由达维提出,法拉第进一步加以验证,至今尚是正确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之初,受到很多质疑。其中之一是:很多人认为,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无所媒介,而相互牵引,是不可置信的。但是由于万有引力之大获成功,这种超距力的概念,不久便被普遍接受了。电磁学中的库伦、安培等力之观念,起始时亦是这种超距力。

在牛顿前一百年的英国人吉伯特是伊利莎白一世的御医。他的一本”论磁” 是有系统地研究电磁现象的第一本书(大部份说磁,因其在当时比较有用),其重要性是扬弃了磁性之神秘色彩,以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来描述之。吉伯特的“论磁”中曾提出’力线’的观念。这就是说:磁性物质发出一种‘力线’,其它磁性物质遇到了这‘力线’便受到力之作用。这样就避过了‘超距力’的‘反直觉’。

(a)力线不断、不裂、不交叉打结,但可以有起头与终止。例如:电场之力线由正电荷发出,由负电荷接受。力线的数量与电荷之大小成正比。

(b)力线像有弹性的线,在空中互相排斥又尽量紧绷。其密度与施力之大小成正比。

(c)力线有方向性,电力线的方向是对正电荷的施力方向(负电受力方向相反),在磁力线是对‘磁北极’的施力方向。

法拉第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场的概念:空中任意一点,虽然空无一物,但有电场或磁场之存在,这种场可使带电或带磁之物质受力。而’力线’则是表现‘场’的一种方式。但是,法拉第的‘场’观念,当时也受到强烈的质疑与反对。最重要的理由是这观念不及‘超距力’之精确。把‘场’观念精确化,数学化的是后来的麦克斯韦。

法拉第发现,一个移动的磁铁或通了电流的筒状线圈,也可以使附近的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学中第三个最重要的法拉第定律。

这个定律与库伦、安培都不同;它是动态的。第一线圈中的电流变化越快,第二线圈中的电流越大。或磁铁、有电流的筒状线圈,移动得越快,第二线圈中的电流也越大。这就是发电机的原理。

4、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与法拉第之实验天才对比,麦克斯韦则是长于数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的典型。他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小康之家。自幼便充份显示了数学之才能。他先在阿伯丁大学任教,以后转往剑桥。在物理中,今日麦克斯威之重要性,几可与牛顿、爱因斯坦等量齐观。但生前,麦克斯威并不受其故乡苏格兰之欢迎。他在剑桥大学则受到重用。

他在18xx年,发表了《法拉第之力线》一文,受到将退休的法拉第的鼓励。18xx年,他由理论推导出:电场变化时,也会感应出磁场。这与法拉第的电感定律相对而相成,合称电磁交感。此后他出版了《电磁场的动态理论》,《电磁论》,其重要性可以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提并论。

通过了数学中的向量分析,麦克斯韦写下了著名的麦克斯威方程式,不但完整而精确地描述了所有的已知电磁场之现象,而且有新的预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电磁波:

(1)由于电磁交感,故电磁场可以在真空中以波的形式传递。

(2)计算之结果,这波之速度与光速一致,故光是一种可见的电磁波。

(3)这种波亦携带能量、动量等,并且遵从守恒律。

“光是一种电磁波!”这句话现在是常识,在当年则骇人听闻。麦克斯韦只靠纸上谈兵,就做大胆宣言,也难怪当年根本不信有电磁波的人居多。但他自己却信心满满。有人告诉他有关的实验结果,不完全成功,他毫不在意。他有信心他的理论一定是对的。──以后的理论物理学家很多人就学了他这种态度。

德国人赫兹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证明电磁波存在的人。他先把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改写成今天常见的形式。然后在1886—18xx年,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不但证明电磁波存在,而且与光有相同波速,并有反射、折射等现象,也对电磁波性质(波长、频率)定量测定。当然,也同时发展出发射、接收电磁波的方法──这是所有无线通讯的始祖。

5、总结

麦克斯威的电磁理论,成为现在理工科的学生都要修的电磁学。简单的说来,电磁学核心只有四个部分:库伦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与麦克斯威方程式。并且顺序也一定如此。这可以说与电磁学的历史发展平行。其原因也不难想见;没有库伦定律对电荷的观念,安培定律中的电流就不容易说清楚。不理解法拉第的磁感生电,也很难了解麦克斯威的电磁交感。

这套电磁理论,在物理学中,是与牛顿力学分庭抗礼的古典理论之一。如果以应用之广,经济价值之大而言,犹在牛顿力学之上。但也不能忘记,如果没有牛顿力学中力之概念,电磁学也发生不了。电磁学中的各定律,也无法理解。因此,普通物理中,也必然先教力学再教电磁。

力学与电磁学被称为古典理论有两层意思:(1)它可以自圆其说,没有内在的矛盾。(2)但是到了廿世纪量子理论确立后,它们被修改了。力学后来被修改为量子力学,电磁学被修改为量子电动力学。然而,在原子之外,这两个古典理论仍是非常精确,故理工学生仍然不得不学它们。

回顾电磁学的历史,是很有趣的。一直到十八世纪中,电磁似乎只是一种新奇的玩具──科学与艺术一样,起步时都有游戏性质──但到了后来,其产生的结果,竟然改造了世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科学工作都有这样大的威力。也有些科学的成果令人不敢恭维。然而,科学有这样的可能,却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科学研究的终极原因。

参考文献

1、倪光炯,李洪芳,近代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9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二版),266、

大学物理的论文 篇2

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教学成绩的最有效策略。因此不少同行都在努力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到底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到底怎样构建高效课堂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我眼中的高效课堂

提到高效课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个人觉得高效课堂用我们初中物理里学到的“有用功的功率”,即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有用功来理解比较恰当。只要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有用功多,我觉得无论采用“洋思模式”还是“杜郎口模式”或其他模式都是高效。

为了准确地把握“高效课堂”的内涵,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找到了高效课堂的多种理解方式。我比较认同江西邱林政教师的理解方式,邱教师是这样写到的: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师生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

透过邱教师对高效课堂内涵的理解,我从五方面来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构建的认识。

1. 仔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材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也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决定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因此,仔细钻研教材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对于教材,首先,我们应该从整体上钻研初中阶段三本教材中各个部分的顺序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都安排了哪些内容,各部分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等。其次,我们需要精读每一节教材,钻研教材中的语言措辞和讲授的概念、规律、定义的物理意义以及所反映的物理过程,认识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做到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准备好教学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杠杆”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就很难帮学生解决为什么前面在讲授“天平的使用”内容时,平衡螺母到底要向哪边调节的问题。

再如,对于“分子热运动”一节中液体扩散现象的实验,教材提到了一个关键词“静放”,如果没有仔细钻研教材,忽略了“静放”,很多学生就会认为水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用玻璃棒搅动使其颜色变均匀,也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此外,对于学情的把握也至关重要。以“杠杆”这一节内容为例,很多教师会认为力臂的画法很简单,常常会一嘴带过。但事实上,由于很多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对于数学上“点到直线的距离”都没有掌握,那么力臂的画法就必定会成为这部分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力臂的画法,那么对杠杆的分类,也就只能是茫然。这样一来,这节课学生就基本没有学到东西,更谈不上高效课堂了。因此,我认为仔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并能够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强化实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小实验、小故事,通过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和小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趣。

例如,在讲授“焦耳定律”内容时,我将一根铜丝和一根电炉丝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然后在上面分别裹上纸巾,通电后,学生会发现裹在电炉丝上的纸巾迅速燃烧起来,而裹在铜丝上的纸巾却安然无恙。此时所有学生都睁大眼睛,觉得很有趣,也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大大激发了,有利于对焦耳定律这个重点内容的学习。

再如,在讲授“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都准备两个纸杯,将两个纸杯叠放在一起,然后向两纸杯上方吹气,会观察到放在上方的纸杯会飞出去。通过这个小实验,也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的引入环节上下力气,争取一开始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

此外,对于教学重点的强化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也可以采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实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精心设计作业,抓好作业落实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

对于作业的设计,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预习作业、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对于预习作业,教师除了要把课堂教学内容拆解成一个个知识单元的常规任务外,还应该把这些知识单元设计成“台阶形式”,让预习内容有难度与梯度。与此同时还应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或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预习内容。让学生带着这些思考和兴趣去开展预习,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重点和难点的时间就会更加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对于随堂作业,既可以设计成独立思考型的、小组讨论型的,又可以设计成训练和检测型的。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学法的指导。

例如,在讲授“压强”一节内容时,很多学生会错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教师这时就可以抓住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压力和重力到底是不是一样?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会比教师讲解记忆的更深刻。另外,教师在设计随堂作业时,还应该注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严谨缜密的物理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还要设计一些记录型的作业作为补充。当然,训练和检测型的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作业可以有效检验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并可以为教师后续指导提供诊断信息。

对于课后作业,我们通常以重复的训练型作业为主,这样的作业学生往往要投入很多精力,但收获甚微。适量的训练型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知识。但在布置训练型作业时应注意分层布置,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布置基础题目,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需布置拓展型作业。此外,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还要注意训练型作业和自主梳理型作业的关系。要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开展知识梳理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 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效课堂的检验标准

对于高效课堂的评价,由于受制于当前的教育体制,所以评价体系往往是片面的。仅仅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或者是仅仅用成绩来衡量高效都是不够全面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绝不能只凭一时的`学业成绩来评价课堂的效果。我觉得我们除了要参考学业成绩来评价高效课堂的成果外,还应该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物理学科素养以及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高效课堂的成果。只有这个评价机制跟上课改步伐,才能让更多的教师投身于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来。

大学物理的论文 篇3

一、教师教学应由传授式变为启发式

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具体问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答案由学生给出。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对于正确合理的部分给予赞赏和鼓励,同时也需指出不合理的或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习惯与技能。这种素质是现代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这种素质将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二、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结合

物理所涉及的知识源于实践,它重视对于实践的指导,根据这一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结合物理的基本原理,向科学技术应用延拓,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例如,讲磁介质分类时,可以提及具有完全抗磁体性的超导体,介绍超导体特殊性质,特别是超导体无损耗对于现代工业的意义,同时超导要求的低温条件又制约了超导的应用,如何提高超导温度,实现室温下超导是科学家目前遇到的难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在讲授气体分子动理论时,可介绍地球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从而努力发挥现代科学的潜力,走一条绿色环保的高技术发展道路。

讲波动光学时介绍一些三维影像知识,以及全息照相基本原理,可以凸显物理的实用性,物理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世界,也可以改造世界。实践证明,这些做法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课程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使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想法。缺少质疑,人们的认识与思维就报难向前深入发展[3]。从物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不以怀疑和批判为先导。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诞生近代物理的两大基本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科学的进步需要不断超越已有的理论,没有怀疑和批判,也就失去了创新的生命力。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大胆假设,如有一天超光速能够实现了;我们生活在没有摩擦的世界;我们生活的地球失去磁场……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些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得到自己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将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四、教学应课内与课外结合

教师应多创设学生间交流机会。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物理课外活动和竞赛将非常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用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期开始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开展各种活动,每周一个主题,可以是对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讨论分析,也可以是参观科技馆等。每周每组就活动情况书写书面报告,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

五、结语

总之,物理教育不仅要重视物理基本概念方法,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富有竞争力和活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大学物理的论文 篇4

一、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大学物理由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组成,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来讲,更多地强调经典物理而忽略了近代物理。此外,基本理论知识点未能与具体专业方向相衔接,存在着大学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存在着学无所用的思想,厌学情绪严重。第二,教学设置不合理。应用型本科高校过分强调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课、技能课不断增加,大学物理学时大大减少,使大学物理这门课程难以发挥它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功能。第三,任课教师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物理教师资源欠缺,经常采用外聘、兼职等形式的教师授课。外聘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作为本校教职工的作用,兼职教师能力和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兴趣。第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部分院校的物理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实验课程安排较少,实验设备不能很好利用或匮乏,多媒体教学不能充分展开,考核方式也只是局限在理论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达到因材施教,也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工科院校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思考

1.加强大学物理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技能型人才,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其目的是缩小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实现就业的无缝对接。因此,授课教师需要理论、实践经验丰富,才能带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行分层分专业教学

大学物理是对初、高中物理内容的升级、扩展和深入,利用更高级的算法对物理本质进行推导和介绍。但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专业基础需求和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很大,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实行分层分专业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深入学习并与其他本科院校交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物理不应停留在堆积公式、概念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动画技术软件,如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编写的多媒体课件能动态地演示复杂的物理过程。

4.加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

大学物理实验是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物理成绩,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部分院校已将DIY思想运用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大学物理实验除增进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外,也提高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适当增加大学物理实验课时,对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反馈和思考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大学物理是新建本科院校理论基础课建设的重要课程之一,综合上述几点对大学物理教学的思考,让高校和教师都能意识到,为满足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大学物理的论文 篇5

摘要:本文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主要从教育观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看法。

关键词:物理实验 课程改革 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存在着一些弊端,使得大学物理实验无法达到其应发挥的作用,无法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知识的飞速扩充,学生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变化调整势在必行。

一、 更新教育观念

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涉及领域广阔、时代性、社会性十分强的课程,它时刻面对着新时代、新科技的挑战。我们在对于大学物理实验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教材上,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他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实验,所以物理实验课程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物理实验为此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它有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有助于教师的提高。我们应在教育改革思路和实践上有重大突破。传统的物理实验教材与物理知识的发展之间的脱节,传统的课堂授课的局限,实验仪器的程式化,这样都很难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二、 丰富实验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大学物理实验是作为理论课程的一种延伸,学生只能按照理论课的知道机械的刻板的完成实验,这样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原本充满乐趣的实践性课程变得很枯燥乏味。大学物理实验应该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独立课程,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也不能仅仅限于普通物理的范围内,当前科技发展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的加入会使得基础实验又赋予了新内容,提升了实验档次。除了学生必须的基础性验证实验外,我们还要加强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开辟一种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模式。其中研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要真正的开设起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确定实验参数、拟订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完善实验结果,然后撰写实验报告。另外,研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还可以通过教师开设的科研课题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搞科研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研究的思维和科学创新精神。在学校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同时,还可以并行开设一些“物理实验系列讲座”,讲述各领域的背景、思想、方法、现代技术和应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层次和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 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是老师把实验仪器调整好,在学生做实验前详细的讲解,甚至做出实验演示。学生只要被动地按照老师演示的步骤机械的重复实验操作,就能成功的测到数据,完成实验。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够重视,每次实验操作都是按部就班的应付了事。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含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4个阶段。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过程,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按照这种规律进行实验。

例如:实验的引入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物理史实、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适当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死板的采用教材上的事例引入,对于学生来说,这已早没有了新鲜感,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积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面和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将枯燥的知识联系实际,形象化。另外,在不同类型的实验课上,教师应该根据实验课的特点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以免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当贯穿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解决学生当前的困难,而要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应用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独立排除故障。

四、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分为三部分:预习成绩+操作成绩+报告成绩。其中预习成绩我们一般是针对学生写的预习报告的情况打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仅是将教材上的内容大抄一番,并没有对实验进行必要的预习,仅仅想通过课堂上的提问检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进一步完善物理实验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正确的教学评价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对教师的教学历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对于不同的实验类型,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关键看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传统的实验报告是千篇一律的格式,学生往往按照教师的要求计算结果并进行一定的分析,实验结论和小结也仅仅是将教材中的内容重新复述一遍,这样不利于学生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对于研究开放性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式的实验报告,自己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写出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多层次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教学评价,才能使物理实验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成为一个较好的平台,成为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许森东.冯元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大学物理实验,2006,19(4):77~79.

[2] 张宝林,朱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1999,9(5):15~16.

[3] 杨建宋.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3):196~197.

[4] 黄曙光.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90(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