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

毕业论文 阅读(1.54W)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段话深刻地阐释了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多采用结构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偏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不足,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受和体验是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这个观点是对传统的技能学习方法的改革。但使许多教师困惑的是,感受和体验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如知识和技能那样容易操作,因此,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成了我们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如靳红云老师就总结了六种感受音乐的方法:用音乐知识去感受、用悟性去感受、用生活经历去感受、用文史修养去感受、用意境想象去感受、用思想感情去感受。把感受体验音乐具体化,并通过外化的形式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表演、讨论、联想和想象.都是很好的方法,应在音乐实践中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1.表演法

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一直都蕴涵着情感和创造的因素。一般认为,作曲是一度创造,表演是二度创造,欣赏是三度创造。表演是发展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表达情感的过程。它不仅是技能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较佳途径。

2.讨论法

讨论,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平台,虽然很多时候情感体验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如果能在集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3.联想、想象法

音乐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联想和想象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如在欣赏德彪西的《月光》后,有的学生为乐曲命名为《月光》;有的说乐曲使人感到诗情画意,有一种神秘感有的创作了一首小诗风儿轻轻,月儿明明,水儿滢滢,我欲乘风行,月公自有情。还有的画了~幅画。这些联想和想象实际上都是情感体验的表现。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文化升华音乐

音乐是有文化界定的,通过文化升华音乐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指出的:“当音乐被置于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1.重视中国传统诗、画、乐统一的审美建构

中国音乐最突出的人文特性就是诗、画、乐的统一,连接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就是审美意境。在我国传统的音乐中,处处都可以找出这样的例子。

比如古筝独奏《渔舟唱晚》。它的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它优美的意境与许多古诗是相似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又与石涛的《秋江雨景》、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等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丰富音乐的想象。这种诗、画、乐三结合的艺术形式深化了高尚的人格内涵。

再如歌曲《满江红》,是根据岳飞的诗谱成,那激越、深沉的曲调,唱出了民族英雄保家卫国的一片忠心。这种意境绝不仅此一首,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也抒发了这种爱国情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英雄的绘画作品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如此震憾心灵的艺术面前,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不是更加深刻吗?

2.丰富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文化中的音乐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用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选材上要十分注意,要选择有艺术价值、优秀的音乐作品。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虽然我们的教材已经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内容,但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找出更具文化内涵的优秀的作品。

3.学会通过文化阐释音乐

什么是音乐的阐释,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其中既有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也有对音乐深层的文化思考,阐释音乐首先要学会思考。正如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所说“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对音乐的阐释不是照搬前人的论述,而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内涵作出的阐释,其中既有感受认知、体验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

我们以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为例。首先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ABA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听到优美的第一主题和欢快的第二主题旋律,感受到音乐清新、优美的情感,或是联想到优美的田园景色和天真的牧童形象。然后,我们可以查证到贺绿汀在创作这首乐曲时的背景:那年他正在上海国立音专读书。一天,他看到齐尔品要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的活动,就决定试一试。那时他是个穷学生,住在一家裁缝店小楼上,矮小且不通风,夏天热得没法进屋,只好一大早趁着太阳没有出来,从晒台爬到瓦面上写作。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这首钢琴曲,还获得了一等奖,并成为我国第一首登上国际乐坛的钢琴曲。从这个背景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名曲就是这样诞生的。虽然这不是音乐本体,但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了解使人获得了很多启发。

接着我们会反复聆听音乐并从中有所感悟,如某校的学生在欣赏了《牧童短笛》之后是这样阐释音乐的:

音乐开始了,优美的音乐使我想到了江南水乡一个初夏的早晨,河水梳洗着垂柳绿色的头发,柔和的阳光撒在河面上,像点点碎金镶嵌在碧玉带子上。这时从远处传来了短笛声,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小牧童悠然地骑在牛背上吹笛子。

一个跳跃的音符把我的思绪带进了一个欢乐的世界。小牧童卷起裤腿儿,跑进河里和老水牛嬉戏,小牧童向老水牛身上泼水,河面溅起了一圈圈水花,他们玩得太高兴了,几乎忘记了时间。

音乐又把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我仿佛看到了太阳就要落山了,天边的晚霞照在河面上,显得格外美丽,牧童又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这是一个学生从他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经验中得出的对音乐的阐释。我们再看一看作家刘心武是怎样阐释这段音乐的:

“听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总有如诗如画的联想。我猜贺绿汀创作此曲,既有江南水乡的儿时回忆涌动心头,也有千人从生活中炼出的诗句丰沛着灵感。宋人雷震诗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次。’钢琴曲便是此时的乐化。………”

听着钢琴曲《牧童短笛》,体味着上述种种诗情,倘条件允许,再细赏一幅比如宋人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或阎次平的《牧牛图》(自然只能是复制品),那真是一次无上的享受,可谓灵魂的温泉浴。

刘心武把音乐的感受同中国古诗和绘画的意境联系起来,深化了对音乐的理解,把欣赏音乐阐释成是一次“灵魂的温泉浴”,足见其审美感受的深刻。

很显然,刘心武对音乐的阐释要比学生深刻得多,当然这两者是不可比的,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是对音乐的阐释,从音乐中得到了感悟获得了审美愉悦,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