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城市近郊区建设和规划实例探讨

毕业论文 阅读(1.98W)
城市近郊区建设和规划实例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以上海宝山区为例,对大城市近郊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困境及成因作出分析,并根据不同类型,结合现实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上海 近郊区 发展 问题 对策
  
  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郊区开始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主角和主体。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尽管上海近郊区建设时间不长,但已出现较中心区(如静安、黄浦、虹口等)和远郊区(如金山、松江、崇明等)更为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本文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从研究近郊区快速发展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入手,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与建议。
  
  上海近郊发展的类型
  
  (一)城市化的近郊型村镇
  从上海房地产急速崛起的新千年以来,追求生活品质的迫切要求和内环范围高昂的居住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近郊区,特别是交通、公建配套较好的近郊区作为其新的定居点。因此,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宝山外环线以内区位条件较好的大场、庙行、淞南、高镜等村镇大多都组织了房地产开发项目,乡村迅速被城市占领。快速城市化在改善地方建设面貌,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并集中在配套设施配置容量不足和“城中村”现象。
  一方面,各村镇为增加经济收益,往往想尽方法,与规划讨价还价,增加建筑开发量;而另一方面,当时的规划尚未实现全覆盖,出具的规划设计条件往往是在没有综合地区公共设施需要,交通、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孤立核算的结果,市场效益的过度化追求和规划法规的滞后性缺位,最终导致在完成房地产开发后,居民往往对地区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的配置情况不甚满意,出现较为普遍的“局部没问题,整体缺口明显”的合成谬误。
  在导致配套设施容量不足的同时,大面积土地开发带来的农户动拆迁问题,也因为过度追求数量和速度而留下很多隐患。作为动迁户的当地农民往往不愿离开原驻地,为满足农户要求,尽快落实动迁,大部分农户最终搬迁到了附近的安置基地,没有被城市化消化的农民住宅区与城市居住区混杂在一起,形成了普遍的“城中村”现象。这些“城中村”尽管在吸纳外来人口、提供廉租房等方面分担了城市发展的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农户住区对当地的城市景观、土地使用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工业化、准城市化的中郊型村镇
  进入2000年以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区县,特别是土地价格较低、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中郊地区转移。产业的转移,在加快上海中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和原始资本积累的同时,使当地村镇看到了土地作为资本蕴藏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并努力以此为媒介,大力发展村镇经济。在工业产业大量进驻中郊地区的同时,上海大型市政配套动迁基地和“中低价商品房”基地的纷纷落户,则从另一个渠道让当地原住民开始接触并逐渐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
  农转非现象如果单纯作为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来看,是一个极为自然的过渡现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缺乏有效控制,则会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宝山郊环线附近的罗店、顾村镇就有这一类问题存在,这一方面体现在产业同构现象明显,内部竞争成本升高;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用地分散布局,空间结构不合理。
  目前,宝山罗店镇、顾村镇和月浦镇的主导部门都是第二产业,机械制造、冶金加工、医疗器械等劳动密集型工业构成了村镇的最大工业门类。门类与能级的类近似性使得村镇在引进产业项目的时候,只能依赖低廉的土地价格和优惠的使用条件作为主要手段,结果出现了工业土地利用率低,土地闲置多,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由于郊区产业的早期开发多以镇村自行组织实施为主,基本处于低端、小规模生产状态,无法形成专业化工业基地,加上开发过多地强调功利主义,缺乏先进理念和规模效应,工业和农村居民点经常相互混杂在一起,既影响了地区形象的提升,也为社会治安管理带了很多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