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毕业论文 阅读(1.61W)
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人类的认知活动本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传统的教育与学习理论只注重在明确意识支配之下的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而对普遍存在的、无需消耗认知资源的高效的无意识加工过程则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或是以基于有意识加工过程的学习理论对此予以牵强的解释,但这种努力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直到近十几年,内隐认知等问题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性课题之一,从而拉开了对内隐无意识认知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序幕。但关于无意识加工过程在学校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的研究却相当少见。本文着眼于对无意识加工并试图据此对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作出理论性的解释与探讨。
    一、内隐认知的概念及其特性
  内隐认知主要指无意识认知,包括内隐记忆、内隐学习与自动化加工等。内隐记忆是指在无须达到意识状态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已获得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易化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效果。内隐学习则是1978年由Reber通过人工语法学习实验最先发现的,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人类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一种程序性而非描述性的知识。不同于外显学习过程,内隐学习机制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智力参与概括复杂的关系,也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来完成,并难以用语言对这种学习的过程及其内容(如语法)予以描述。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无意识学习机制比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的和复杂的关系。在复杂的认知操作中,快速呈现而无准确反馈时,外显学习难以把握变量间不显著的底层规则,而内隐学习在这方面则表现得强而有力。在内隐学习的概括性、无意识性及自动产生性之外,杨治良等进一步探讨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即高选择力、高潜力和高密度贮存三大特征[1]。
  此外,相对于有计划、分阶段、按明确逻辑程序进行的外显学习活动来说,内隐学习并无确定和严密的逻辑程序,然而却具有突发性,能在一瞬间通过直觉、顿悟等方式解决问题,抽象出刺激材料隐含的潜在结构与底层规则。且其学习结果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主体虽不能像对外显学习结果那样有意识地加以提取和运用,但却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它不易受个体学习动机与情绪状态的影响,比外显记忆具有更强的持久生,而且内隐记忆成绩与外显记忆无关,二者在功能上是相对独立的。
    二、内隐无意识加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及其相关现象的理论解析
    (一)婴幼儿期记忆的不可提取及其言语规则的无意识习得
  人类的许多知识,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地习得的。如在母语的习得中,婴幼儿一开始学说话往往是不合语法的,但却能逐渐地变得合乎语法,并能准确地表达;而孩子本人却毋须留意这些语法规则是什么,并且也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学会的,或者说意识不到学习过程的存在。即使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者的许多语法知识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是一种内隐学习。
  同样,从记忆方面看,虽然成人对自己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内容几乎无法提取,但这一时期幼儿经验、技能等习性的获得却是不可低估的(上述婴幼儿对母语的习得即是一例证)。从信息加工角度分析,这一时期婴幼儿对记忆信息内容的编码可以被认为是以一种无意识的自动编码方式进行的,这种不可控的编码方式不同于成人在知识获得与提取过程中所用的有意识控制性的信息编码方式。这两种编码方式的不匹配导致了成人难以有意识地以外显记忆的形式去提取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内容,但这些不可提取的记忆内容却能以内隐记忆的形式对他的行为产生无意识的影响。另外,仅存在于儿童期的“记忆回涨”现象也暗示了存在着由无意识内隐记忆向有意识外显记忆的过渡阶段,在儿童的记忆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隐加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