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外语教学语用失误的启发

毕业论文 阅读(1.83W)

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语用失误是由于会话参与者对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造成的,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

外语教学语用失误的启发

摘要:探讨对语用失误的理解,以及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两方面内容,将语用失误理解为“由于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赋予合乎语法的话语以不同语用含义,致使交际活动的结果偏离预期”;将现有的语用失误二分理解为彼此关联的连续体;在客观认识语用失误的基础上,激发学习者对充满“不同”的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语用失误的深层动因,带着平和、开放、宽容的心态,通过学习、探究、协商和交流,真正理解不同文化和浸润其中的人。

关键词:语用失误;外语教学;启示

“语用失误”自确立以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PadillaCruz对迄今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1]孙亚对国内近二十年间的研究作了回顾,[2]在此不复赘述。本文试从语用失误的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两个方面,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一、语用失误

Thomas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定义为“不能理解所言之意”,指出听者对言者话语意义的感知不如言者所愿时,就会产生语用失误。[3]何自然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4]钱冠连提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5]

么孝颖将语用失误界定为:“表达者和接受者赋予了同一个词汇语法上正确的话语以不同的言外之力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断。”[6]前三种定义阐明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然而,以交际过程中的一方为出发点的观测视角,可能引发读者对于语用失误“是谁之过”的困扰。

我们知道,言语交际是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事与愿违。例中的交际困难,分别源自听话人和说话人。例:(第一次打电话叫taxi。)对方问:“Whereareyoufrom?”我回答:“China”,还在奇怪叫taxi还分国籍?对方可能以为我在搞笑,很郁闷的说:“Sorry,wecannotdothat.”我一听,火大。怎么有种族歧视啊。就问:“Why?”对方楞了半天,挂了……由此可见,在定义语用失误时,似乎无法纠结于是谁之过。Thomas认为,从本质上说,failure关乎跨文化交际的中断。[3]相比之下,笔者比较赞成么孝颖基于交际过程的定义方法。[6]

在此试将语用失误理解为:由于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赋予合乎语法的话语以不同语用含义,致使交际活动的结果偏离预期。在笔者看来,在探讨语用失误定义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语用失误由谁来判定:是当局者(交际过程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研究者)?Bara认为,“只有交际者才可以断定交际是成功还是失败……例如,A向B要5美元而B给了她4美元,在一般情况下,A可能会认为这是成功的交际,而如果从她实际需要足足5美元去自动贩卖机上买东西来看,这就是一个失败的交际。

还是这个例子,如果B给了她50美元,这也会被视为是失败的交际。”[7]这段论述虽然并非针对语用失误而作,却向我们展示了交际活动结果的复杂性,也预示了局外人对此进行判断时可能遇到的困境。对语用失误作出判断的前提,是认为有较为普遍接受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方式,而众多可能性中哪些属于多数人的共识,是需要考量的。

二、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客观认识语用失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用失误的客观分析,帮助学习者达成客观的认识。语用失误源于“不同”,是交际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是洪水猛兽。索绪尔指出,任何要素的价值都由围绕着它的要素决定,“语言中只有差别”。[8]

语言单位的价值,需要通过其在系统中与其他单位的关系,特别是差别来体现。语言价值理论绝不囿于语言学领域:与此同理,如果将交际活动看作一个系统,正是最终导致交际偏离参与者初衷的语言、文化、社会等种种不同,使得参与交际活动各方自身的价值得以确立,边界也逐渐清晰,促使我们从对比的角度审视各方,通过反思及协商,探寻通往理想交际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