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非语言沟通在临床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作用的论文

毕业论文 阅读(1.31W)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包括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针对普通患者,护理人员采用语言沟通方式向其传递和交流信息。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深入人心,加强重症患者非言语沟通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疾病转归,消除其不良情绪,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选取我院20xx年至20xx年收治的74 例重症患者,采用非语言沟通护理干预,实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非语言沟通在临床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作用的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至20xx 年收治的74 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2 例,女性32 例,年龄20~70 岁,平均年龄(42.4±4.6)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3 例,高中( 中专)34例,初中及以下17 例。纳入标准:语言和运动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入院ICU 时间≥ 48 小时,无认知障碍,均排除精神障碍、个人史或家族史患者。疾病类型:心肌梗死23 例,上消化道出血15 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5 例,肾功能不全11例。通过双色球法将本组74 例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7),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病房护理、遵医嘱治疗,并通过语言沟通进行心理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沟通护理,具体措施为:(1) 沟通护理。将治疗方案传达给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治疗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2) 非语言沟通。深入了解患者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民族信仰等,对语言障碍患者,采用手或纸笔手写方式,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细心观察和了解患者的手势、口型、眼神等,通过点头、微笑、抬头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简单想法,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及关爱,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在诊治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握住患者双手,通过表情、眼神及适当触摸,向患者传达积极的态度。坚定自信的目光,让患者看到希望,缓解不良情绪,认真专注的目光,使其看到尊重与信任。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医务人员动作轻柔、举止稳重,遇到突发事件从容淡定,表现出专业性与权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减少患者的疑问与误会。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量表(SAS) 和抑郁量表(SDS) 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明不良情绪越严重;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重症患者治疗配合度问卷进行调查,良好:主动配合治疗工作,尚可:在护理人员说明及家属鼓励下配合治疗,差:拒绝治疗;同时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率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进行调查,以此综合评估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后录入Excel,在计算机上采用__ SPSS18.0 统计学软件作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采用(%) 和( xx±s) 进行描述,差异于P<0.05 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DS、SAS 评分

观察组患者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治疗配合及护理满意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重症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不仅生理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其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易产生焦躁、抑郁、消极等不良情绪,一定程度阻碍了治疗及护理工作,限制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护患沟通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护患纠纷,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由于重症患者往往病情严重,语言和运动能力受阻,只能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进行交流。同时,重症患者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较为严重,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也影响了患者心理健康。非语言沟通是通过仪表、动作、体态、触摸等方式,达到护患之间信息、感情、思想的传递与交流的重要沟通方式,给予重症患者非语言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我院对重症患者实施非语言沟通护理干预,通过眼神、触摸、思想、动作等方式,减少护患沟通中的主观问题,达到护患双方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目的,让患者感受到关爱、被尊重,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实现最佳的临床效果。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SDS、S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重症患者非语言沟通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抑郁、焦躁等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配合度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进一步突出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综上所述,针对临床重症患者,加强非语言沟通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与护理满意度,实现最佳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