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

毕业论文 阅读(7.63K)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 “生生”是《周易》的精神,“守静”则是《老子》的宗旨,二者概念上有别,但又
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承载和体现这一联系最恰当的形式,就是人的生命。

生命二字,在字义上似乎提醒着我们,“命”是由“生”的燥动而来的。随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
哭,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世间。自此以往,“动”就伴随着他走完一生。既然他的一生都是在
“生”,不生即死,故“动”与人的生命密不可分。但是,当我们详细审视整个的人生时,却也
发现它与静有密切的联系。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生命不仅在于运动,也在于静
止。这不仅仅是说生命的个体,天地万物总起来是一个大的生命。
(一)天地之心本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
年传唱,不知引起过多少文人墨客的追思遐想。但诗意之美,又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欣赏或审美的
层面,从哲学的意义说,“静夜”之“思”带给我们的,是建立在“静”的意境之上的对“静”
的价值的深层体验和追寻。

1、“静”的意境

“静”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向往和追求的终极的境界。静谧的情调是与哲人们生活的环境、哺育他
们的土壤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基本特点就是“静”。人口依附于土地,不能随便迁移,
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则是大自然阳光雨露恩赐的结果。农时也就是天时,不误农时,因地制宜,可
重复性、可持续性地耕种和开发,是国民经济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它与游牧民族“打一枪换一个
地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农作物都被统归于“植”物,“植,根生之属也”。以根
为生命之本者便属于植物。而根生属的基本特点就是静而不动,所以植物也就是“不动”物。家
禽家畜之类虽属“动”物,但又都是食植物而生,并被圈养在农家的固定场所,故也可以看作为
次级的“植”物。在如此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哲人,他们的思想没有理由不反映哺育他们的大
地的呼声。李白虽然是一诗人,但他同样离不开生他养他的这一方水土。

在诗中,李白所以疑月光为霜,是因为时已至深秋,皎洁的月色很容易使人把它与霜
降联系在一起。还在梁简文帝的《玄圃纳凉》诗中,就已经有“夜月似秋霜”之句。李白的诗,
则是从秋霜月夜中提炼出“静”的境界。月静而日动,夜静而昼动,秋(冬)静而春(夏)动。
在这里,日月与昼夜的语义实际上是同一的,它们都是阴阳二气的具体样态。阴与阳是讲实体、
讲属性,而从活动和状态上讲,那就是动静。所以,说到底,动静与阴阳、日月、昼夜都是相互
发明的,这一点似乎并不难理解。而需要进一步加以阐发的,是静与秋(冬)的关系。

“静”在中国哲学,是与阴分不开的。而纯阴也就是坤卦。坤卦按季节已在十月深秋,时已寒气
逼人,李白夜半醒来,兴许就是被冻醒的,所以朦胧之中将月光误认成了秋霜。从农时来看,农
历十月属于秋收冬藏之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袤的田野上,繁忙的秋收季节早已过去,萧瑟秋
风之中已少有人迹,“冬藏”不仅仅意味着人们来年的粮食储备,也包括了动物的食物贮存和准
备进入冬眠。因而,“静”是这一时期不同生物的共性的真实写照。

但是,坤既是纯静之卦,也是生长与活动的逻辑起点。受阴中有阳、静中有动的天地运动本性的
支配,生生的气息总是要显示出来的。所以,坤卦之后便是复卦。坤卦六爻全为阴,故为纯阴。
但一到纯阴,则阴的发展已到极端,物极必反,阳气重又开始生长。在卦象上即是一阳生于下,
成五阴一阳之卦,是为复卦。复卦已是十一月之卦,农历十一月也就是冬至之月。在北半球,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