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转变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毕业论文 阅读(2.1W)
转变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 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过程。3、科学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效率。
[关键词] 高效课堂,合作探究,学生主体
        “高效课堂”给我们提出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如何让教师教得高效、让学生学得高效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高效课堂首先是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好、中、差)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
  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作为新时代的教师,1.树立一个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理解学生。2、抓住两个转变。变灌输教学为自主学习,变听懂为学懂。3、强调3个突出:突出学生主体,突出学习过程,突出合作探究。4、落实4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创新还给学生。
  高效课堂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过程。3、科学调控学习过程,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效率。
        一、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制订得是否准确,关系到这节课的实效,也就是学生是否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在设计课时学习目标中尽量具体,可操作.例如:在教《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我这样设计课时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利用讨论交流的方式感知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的关系, 2.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关系,3、如何利用图像交点求方程的.根。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准确,具体,不能拖泥带水。学生通过学习目标,能够知道本节课要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完成什么任务。
        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与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如“接枝”,要把“新枝”嫁接到“母本”上去,才能接活。成功的教学都源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利用和挖掘,因此要培养好“母本”。学生已有的经验既包括学习态度、方式、习惯等认知经验的形成和积累,更有体验过的生活经验的形成和积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域进行教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对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难点、重点。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往往习惯了由老师总结重点,分析难点,学生亦步亦趋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仿佛把这些重点难点解决了,我们的学生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但是,当老师们把这一切大包大揽之时,就等于在学生们还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就将问题的答案抛了出来,那么这些重点难点对学生而言还有何可难?疑问又从何而来?要知道,正是这些所谓的难点、疑点,才是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生“会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三、科学调控学生学习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合理地调整,使每个环节或详或略,或精或粗,或快或慢,使我们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更流畅,必然能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下面略谈我的几点感悟。
        1、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要落实预习环节就必须做到:要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多表扬认真预习的同学。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要落实预习的检查环节。对预习完成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完成不认真或未预习的同学要提出严肃的批评,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自觉性。
        2、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准确、明了、精炼,并且能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调控课堂教学的导向,从而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在讲解圆周角一节时,恰逢世界杯。和同学们一提昨天比赛,学生兴趣立刻调动起来,然后我指出,中国队获得一次任意球机会,问同学们谁踢进去的可能性大,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和三个点,三个点在圆周上,引导学生分析,进球可能性大小取决于与球门形成的角的大小,从而轻松的引到圆周角上。
        3、注意点拨的艺术。
        解题是数学的重要教学活动。解题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受阻,处于时而豁然开朗、时而陷入困境时,给予恰当的点拨,会使学生影响极深;当学生对待困难处在犹豫不决时,给予点拨与鼓励,会有峰回路转的感受。同时,点拨一个问题提升为一类问题的解决,不仅会这一个,以后碰到此类问题如何解决,思路是什么,构建什么样的数学模型,等等。
        1、如图①,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点G是BC上任意一点,DE⊥AG于点E,BF⊥AG于点F. 
        (1) 求证:DE-BF = EF.
        (2) 当点G为BC边中点时, 试探究线段EF与GF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说明理由.       (3) 若点G为CB延长线上一点,其余条件不变.请你在图②中画出图形,写出此时DE、BF、EF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一个题目,掌握一种方法,如探究线段EF与GF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后碰到这样的题目,从什么地方入手考虑问题,做怎样的猜想。条件改变如何画图,如何找DE、BF、EF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