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自由的存在与感恩──马克思人观与基督宗教人观之比较

毕业论文 阅读(2.77W)

;题要: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1)引言;2)从必然到自由的翱翔;3)存在的感恩;4)救赎与自我解放;5)马克思人观与基督宗教精神之姻亲──解放神学;6)结语。论文基于马克思人观与基督宗教感恩人观之间内在的亲和力对其进行比较,结论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不在于思想理念层面,而在于切入人类实际问题的实践方式。这两种生活可能性之间的选择,既不是的也不是的,而是宗教的。

自由的存在与感恩──马克思人观与基督宗教人观之比较

关键词:异化、自由存在、感恩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东西,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卡尔·马克思

真正基督宗教之人文主义……植根于这样一个关于人的全新的概念──上帝与人性在基督身上合二为一的神秘。

--托马斯·默顿;

一、引言

尽管只有很少自称还忠诚于信仰的学者承认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有某种联系1,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马克思理论、特别是早期关于人的理论与基督宗教人文精神之间,确实存在明显带有根本性的内在相似性。上世纪基督教伟大的神学家梯利希(Paul;Tillich,1886-1965)用他卓有成效的研究著述,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之间的亲和力。2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基督徒和马克思主义者要共同生活,彼此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基督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是今日两个主要的思想力量,它们之间基于相互理解的合作,可以大大消除人类社会的不幸。换言之,如果站在马克思主义和基督宗教不同立场上的学者能够用自己真诚的良心去追求社会的正义和个体的自由精神,那幺,不论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精神在切入现实生活的途径有多幺大的不同,进而说,不管眼前人类彼此交往的情形有多幺复杂,我们的学者们也可以基于一种彻底全新的人文精神来审度时世,为进一步消除社会政治集团与教会彼此之间的历史成见,为争取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开放社会的实现而携手合作。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对话已经开始,是一个大课题。我试图选取马克思的历史人观与基督宗教的蒙恩人观进行比较研究,为对话敲敲边鼓,这对中国今天基督宗教学术研究来说或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其中蕴涵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应忽视的。

二、从必然到自由的翱翔

我把马克思建立历史人观的工作大概分为三个阶段:从1835年到1843年的形成期;从1843年到1845年的完善期;从1845年到1859年的成熟期。形成期中最重要的著述有:《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给父亲的信》(1837)、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9-1841)、《莱茵报》时期的论文(1842-1843),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两篇。完善期重要的著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哲学手稿》(1844)、《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成熟期重要的著作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1858)。马克思的所有这些著述都表明,他一方面是在社会关系中考察人及其本质,另一方面又把这种社会关系放在历史中来考察,从而揭示出人类由生存的自然状态经过异化的社会状态,最终走向身心全面自由的乌托邦理想状态之历史。换言之,马克思的人观体现了人在历史现实性与精神超越性互动统一中的生成、展开和走向永恒之境。我试着简略地把这个提示出来。

青年马克思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明确认为人的生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给予的:「我们并不总是能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那种职业;我们在社会中的关系,还早在我们能够对它起一定影响以前就多少已经开始确定了。」3随后,马克思有过崇拜康德、费希特自我哲学的短暂时期。不过,他的兴趣很快就转向了黑格尔的客观辩证法,用客观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个人的意志来说明人的共同体──国家:「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4什幺是在解释国家生活现象时不能忽视的客观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著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作为劳动的人类活动的生产,亦即与自身、与人和自然界,因而也与意识和生命表现毫不相干的活动的生产;是人仅仅作为劳动的人的抽象存在(因此这种劳动的人每天都可能由自己的充实的无沦入绝对的无,沦入自己的社会的因而也是现实的非存在)。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的人类活动对象的生产;在这里对象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都消失了,在这里私有财产丧失了自己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性质(因而也丧失了一切政治的和社会的幻象,并且再也不与任何表面看来似乎是人的关系牵扯在一起),在这里同一个资本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存在中始终是同一的,而完全不管它的现实内容如何。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整个[私有财产]关系的高峰、顶点和灭亡。」5这段话表明,马克思是从异化了的劳动(生产)来说明人类社会(国家)生活的本质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利益本应符合社会的利益,本应是一种持久性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本质性的力量,但是,劳动的异化却产生了与其对立的东西──资本。驱使马克思得出这个结论的,是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奴役。这是一个极端异化了的商品社会,结果是人类陷入了无穷的自我疏离:人再也不能作为人而自由地思想、自由地生活。

因此,;马克思把以自由人为目标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由或自由人这一价值目标是能够涵盖所有其它价值的最高的综合性价值,对这个价值的探讨,实际上就是所有其它价值的具体展开。人之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自由价值的组成部分,是自由价值在不同方面即不同价值客体中的表现。

自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性特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马克思接着写道:「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换言之,正是由于他是类的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本身的生活对他来说才是对象。只是由于这个缘故,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6这段话清楚地表明,自由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特性,而依靠意识活动,人才能把自己和自己生命的活动纳入思考的对象。人的意识性或精神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能够反思自己和周遭世界的关系。人的意识一方面有一种内在倾向,就是力求摆脱生命活动的外在规定性,由自己来设定活动的目的;人根据这个目的,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使外在的规定服从自己目的的需要。另一方面,超越性也是人的意识的基本特性。就是说,人永远向着一个无限的、终极的实在(ultimate;reality)开放。这种理想、这种期盼,就是人性中的超越性根源,也是人成为自由人的秘密所在。不错,人的意识既是历史之成为历史的根据,本身又在历史中展开。所以,人对自由的追求,以及自由的内容和自由的实现程度都会反映着历史的特性。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主体不断探索和争取自由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因而自由性也不断增长的过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