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浅谈“长恨歌”到“长恨歌”之我见

毕业论文 阅读(3.11W)

 摘要:电影自诞生以来,便与文学保持着较亲密的关系,可以这麽说在任何一年里,最受关注的电影都是以文学著作题材改编的电影。香港导演关景鹏执导的《长恨歌》就是这样一部取材于长篇小说题材改编的电影。但电影长恨歌的上映,并没有像想象那样反映热烈,甚至还受到了一些观众和评论者的批评责难,责难者大多将电影和原著进行比较,认为影片没有传达出原著的丰厚内涵,女主角的演员选择不够理想等等。电影与文学是互相需要并且互不相同的两门艺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与文学原著理论上是两个不同的作品,电影没有必须忠实于文学原著的义务,不能把是否忠实于文学原著作为评价电影作品的标准。

浅谈“长恨歌”到“长恨歌”之我见

关键词:文学原著;电影;忠实;评价尺度价值;改编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1、电影为什么对文学情有独钟

首先必须看到,电影必须有剧本,即电影是一种综合多种艺术因素(包括文学在内)的综合艺术,电影必然有也必须有文学因素。换言之,电影一般不能仅凭电影导演脑中的蓝图”上去就拍,而必须首先有一个完整的文学剧本,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整个电影作品的艺术创造。那么,这个剧本从何而来呢?自电影产生以来,专门并直接为电影而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就一直不占电影文学剧本的主流。电影最初是用戏剧的眼光拍摄的,为什么戏剧剧本没有成为电影主要的剧本源地呢?很可能是因为,对电影来说,戏剧剧本过于舞台化,假定性程度太高,不太生活化,而电影恰恰是非常生活化的一门艺术;同时戏剧剧本的剧情太受时空因素的限制,对电影来说拘谨,不够自由――电影要求时空转换要十分自由和灵活。而文学(实际上主要是小说)的生活化、写实化和时空自由性正切合了电影的性格和需要。因此电影所以对文学情有独钟,实际上是由电影和文学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就不仅是电影需要文学,同时文学也需要电影。文学在借助电影巨大的市场效应所产生的连带作用提高了其在读者中的号召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读者。

2、电影作品并不是原著的电影版:

电影除了文学因素,还包含其他许多艺术因素,是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体,它是另一种艺术,它具有与文学大不相同的艺术表达手段,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能认为由文学作品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作品与文学原著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应将它们视为两个作品,二者至多在比较宏观的要素和层面上可能较为一致,其实际的艺术和欣赏效果是不可能等值的,二者不可能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其间的差异或大或小,但总是存在的。由此,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只是意味着电影作品从某一文学作品取材,电影并不因此丧失掉自由创造的权力,电影没有义务必须忠实电影文。改编电影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需要和作为一部独立的艺术作品的需要去进行一切必要的设计和安排。因此,不能笼统地以电影作品是否忠实于文学原著作为评价其优劣的尺度,最多可以拿电影制作者意欲达到的与文学原作或离或合的目的和效果来评价它。然而,并非一切电影作品都可以准确地、清晰地从电影作品之外找到电影制作者的意图。这就仍然要回到电影作品本身。这也不意味着不能在电影作品与文学原著之间进行某种比较,如在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上谁做得更好人们所以常常要求电影忠实于文学原著,可能出于以下原因:某一电影来自某一文学作品并常常沿用原来的文学作品的名字,这似乎就意味着这是在用电影的手段来呈现那同一部文学作品,因此也就意味着电影对那篇文学作品天然地负有“忠实”的义务。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学本位的眼光,电影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在传播着文学作品。在这种眼光之下,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某一电影作品作为一部独立的艺术作品的地位就很成问题了。这应该说是电影独立地位的迷失。

3、电影长恨歌与原著的异同,及原著与电影作品关系分析

(1)相同之处:阅读过长恨歌原著并且观看过电影的朋友不难发现,电影版在故事框架设置、女主角命运安排方面基本接近于原著,

(2)不同之处:电影长恨歌除开上面所陈述的相同性外,在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上与享有盛誉的小说版出入较大。a.影片删减或增添了次要人物,如删掉了邬桥的阿二、上海平安里的牌友萨沙,增添了舅妈以及与琦瑶青梅竹马的表弟、还添加了程太太。

b.影片在次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有明显的变动,如将小说中始终爱恋琦瑶的程先生升格为男主角,并将其作为叙述者,见证了琦瑶的每一段情感起落,以及她的最终归宿――被最后一位情人杀死,而这位情人是程先生返城后引见给琦瑶的――他下放云南支援边疆时认识后成为忘年交的老克腊。人物塑造中对于王琦瑶闺中好友蒋丽莉的生平安排变动最大,其实是将小说中吴佩珍、蒋丽莉两个形象糅合到一人身上。

(3)电影长恨歌的改编有着导演很深的个人烙印,导演在影片中注入了由原著给他带来的创作灵感,融入了自身对于某些情理的感悟。对于这部影片优劣的评价应该更多的从影片本身出发。因为电影通过影像呈现人生,而小说使用文字概括、提炼、再现生活。正如张艺谋的系列影片,故事框架来源于小说,而情节安排和形象塑造则是“随心所欲”,观众、影评人似乎也并没有用是否忠实于原著来苛求其改编自小说的电影。

4、避开原著从影片本身出发分析长恨歌的成败

剧情发展的交代和人物关系的过渡都太过粗糙,如影片开始后没多久,蒋丽丽与琪瑶突然的争吵,琪瑶上海三小姐称为的突然出现,以及琪瑶与人物口音与上海这个明确地域背景的不一,梁家辉和郑秀文的港腔普通话始终让人觉得怪怪的,这不象是久居上海的人的语言,倒象是刚从香港到上海投资的港商的话语:)相反,蒋丽莉在香港多年后回到上海,倒操着一口比那两位更纯正的国语。虽然,这是演员出处本身使然,没有使用配音演员给最重要的两个角色配音,是电影的一个明显失误。长恨歌虽然不尽如人意,还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它充分揭示了悲剧意蕴.

二、“长恨”的悲剧意蕴

(一)女性情感困境――一步走错步步错

无论什么时代,对于绝大部分女性而言,不论杰出还是平凡,婚恋都是其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乐章,值得她们精心经营终身维护。现实生活中没有女性愿意拿感情当儿戏,也几乎没有女性愿意此生经历两次以上的婚恋。但实际情况是,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些人的首次情感选择是错误的,如果是男性特别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男性,也许不会留下什么阴影;但对于东方女性特别是传统观念熏陶影响下的中国旧女性而言,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哪怕是处于相对开放的都市,哪怕她们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她们如同已经贬值的嵋商品,失去了话语权,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再次自由选择感情的权利。<长恨歌>中的女主角王琦瑶就是因为第一次的感情选择错位而造成终身不幸的形象,她的命运遭际让我们领略了“一步走错步步皆错”的女性情感困惑。影片开始打出的字幕“在自己的城市看不见城市,然而在错误的年代,却总碰到自以为对的人”虽有故弄玄虚、令人费解之嫌,却也隐约提示了女主人公在自己的`城市――上海。一直做着错误的选择,让观众对她的人生苦难有一思想准备0我们看到作为上海“三小姐”的王琦瑶心甘情愿投身于军政要人李主任的怀抱,不免感到惋惜。由于电影中女主角的生命轨迹和小说中的较为接近,所以只要读过小说的人,便自然想起琦瑶外婆的感慨和怜惜:这孩子头没开好。在影片中,王琦瑶的寡母面对琦瑶舅妈及表弟的求婚,表现得既无奈又心痛,她做不了已是“上海小姐”的女儿的主,但对如花似玉的女儿成为别人的外室,还是有所不甘的,这从日后琦瑶回家母亲提到邻居的询问可以感受到她的内心缺憾。李主任因为官场上的是非惹下麻烦,危急时刻被神通广大的穆小姐“救驾”亦因此被欣赏他的穆小姐软禁。就此从人间消失。李与琦瑶同居虽只有几个月的光阴,但这段短暂而极度繁华的经历给她带来了终身洗却不去的影响:旧社会高官情妇的身份令一般家族、家庭无法接受她。而抹不去的天然气质和经历豪华后的风韵又吸引着具有审美鉴赏力的男人,这就注定了她丑后的感情劫难。年纪尚轻时遇到的富家子弟康明逊就是这样的代表,琦瑶和他相互吸引依恋,但却没有未来感,不仅谈不上婚姻,连长久的相伴也是梦想,而琦瑶因为自己的历史经历,在得知自己怀孕后,也表现得相当的冷静理智和自尊,没有吵闹、没有要挟,打胎不成后。一人吞咽苦果,承担起所有耻辱和责任。如果说王琦瑶的前两次感情遭遇多少有些身不由己的话,第三次陷入和一个与女儿同龄的老克腊的恋爱真是匪夷所思,我们会认为她多少有些荒唐糊涂、感情泛滥,自活了几十年。但若仔细思量推敲。却是经历前两次短暂欢爱后情感生活留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