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天文学论文(精选5篇)

毕业论文 阅读(7.49K)

论文是各专业学员都必须完成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要求每位学员在学校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天文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文学论文(精选5篇)

天文学论文 篇1

摘要:天文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天文学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宇宙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及天文知识,对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中学都普遍开设了天文学课程。

现在,我们学校也同样开设了天文学选修课,这为我们这些从小就对天文产生好奇、现在对天文依然抱有兴趣的人开了一扇圆梦的窗口。

现在社会中,多数青年男女都热衷于星座分析和配对等,根据星座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甚至根据一个人的星座来判定这个人是不是适合做自己的另一半。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科学依据,我觉得根据星座来断定一个人太过武断。在天文学的课堂上,关于星座老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析,它命名的由来和它们所处的位置,老师有他独特的讲课方式,内容丰富而不乏味,几个小小的亮点组成图形复杂的星组,人类的想法真是丰富到了极致。星座的说法来自西方,其命名是和西方神话有一定联系的。

九大行星,课堂上老师逐个做了解释,所谓太阳系“九大行星”是历史上流行的一种的说法,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

老师讲课的重点是宇宙大爆炸。“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创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虽然希腊哲学家曾经考虑过永恒宇宙的可能性,但是,所有西方主要的宗教一直坚持认为宇宙是上帝在过去某个特定时刻创造的。

这个理论也经历了很多演变,是现代人类通过一种假象加上研究和证据得出的理论。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

天文学对于人类的意义绝非一个“不简单”可以形容的。他的重要性也决不仅仅体现于我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天文学这一学科就像天空一样广袤无边,人类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探索的旅程还很远。而人是一切发现的原动力,所以对于天文学爱好者及专门从事天文学的职业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天文学论文 篇2

本学期我选修了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通过这十周课程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不少感想。

还未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各类的百科全书,其中对天文方面的书最感兴趣。1997年第一次来北京,我参观了天文馆和古观象台,现在仍然记得在古观象台通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景象,可以说,我与天文学自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了中学以后,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从物理方面对天文学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清楚了诸如背景辐射,红移蓝移等一些专业概念,也发掘出了天文知识中更神奇的一面,激发了我探索天文奥秘的兴趣。

这学期的天文学概论课程中,来自北京天文馆的老师们为我们系统的总结了天文学中最基本的一些知识,诸如星座,彗星,行星与恒星以及关于观察天文现象的一些常识,这些知识对于天文学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宇宙中的天体,近到月球,远到银河系,都对地球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其中,太阳系作为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太阳这颗恒星又深深的影响这地球的各项物理指标与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天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非物理系的学生,我们对天文的了解也许不会那么深入,所以本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及天文知识的平台,为我们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天文学知识中,星座知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东西方都对星座有着不同方面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否认了诸如占星术这类的研究,但是星座对于我们了解宇宙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星座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便于野外活动的人们在晴朗的夜晚辨别位置,同时可以为人们更好的定位天体以及相关的天文现象,从而更好的研究天体。

对于人类来说,天文现象不仅受到科学家的关注,还有许许多多天文爱好者的喜爱。天文现象不仅指诸如日月食,流星雨这样可供天文爱好者观看的现象,也有诸如太阳风这类影响人类活动的现象。而作为可供观察的现象来说,基本的天文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望远镜作为观察天文现象最简单最直接的工具,受到了

天文爱好者们很大关注。因此如何选取望远镜以观察不同的天文现象,也成为了天文学知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天文知识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同时学到了很多观察天象的经验及技术,激起了我更多的参与到有关天文学方面活动的兴趣。同时,各位老师生动的讲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丰富的图片以及专业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成为社会所要求的新型人才的关键。而天文学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培养了一种爱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同时,探索宇宙不仅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有着深远意义,对于个人,思考宇宙与人生更能让我们的胸襟开阔,思维活跃,成为更有深度的青年。

感谢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准备与精彩讲解。也希望本课程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观北京天文馆或其他有关天文的博物馆或历史古迹的活动,让我们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天文学知识,培养更多的天文兴趣。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天文学论文 篇3

摘要: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边防工程,在两千多年长城的修建过程中,天文科技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从长城修建的天文学背景出发,将秦、明时期的长城形体分别与北斗七星和银河进行比对,揭示了一系列长城在设计过程中可能蕴含的天文特征,这些特征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宇宙现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长城;天文学;星宿;银河

中国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在中国北方疆域发挥着重要的战略防御功能。历史上对长城有两次大规模的修筑时期,一是秦统一后连各国长城为一体所形成的秦长城;一是明朝在原长城基础上重新规划后修筑的如今之格局的明万里长城。历代长城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长城的防御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战略发展角度看,长城位于崇山峻岭及不毛之地,仅仅出于防御的需要来修建这样的庞然大物的理由似乎过于单一。翻开历史志书就会发现,中国历代城池、建筑在动土开工前无不仰观天文、考察星象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布局,使城市、建筑与天体之间形成某种特殊关联。长城是历代耗费巨资建造的重大的建筑工程,它在建造之前是否考察天象并按照天体特征进行规划与布局呢?长城还有其他的天文特征么?文章将做如下探讨。

一、长城修建的天文学背景

中国人对天象的观察由来已久,人们在天文观测中了解了星辰起落、日月阴晴圆缺的奥秘,揭示了宇宙的一般运行规律,建立了指导日常生活的天文历法。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的天文观测记录。五帝之一的黄帝依靠对天象的观察确定了阴阳、五行、十方和十二宫完整的天文体系,并在公元前2637年确定了中国历法的开端,这些天文成就奠定了他崛起中原号令天下的基础。商代甲骨文记录着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并已采用干支纪年法。《周礼》对天体星象亦有记载,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西周时我国已用二十八星宿划分周天。春秋时期的星官们创立“上天变异,州国受殃”说法,以天空中的星象变化来预测不同地区将要发生的吉、凶、祸、福,将各州、国与星空的区域互相匹配对应形成分野。其所载“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岛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即按分野来预卜各地吉凶。再如《论衡变虚篇》中“荧惑守心。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亦提到“宋”分野。《晋书天文志》载诸侯国分野如下表:

这些将天文与各州县祸福相关联的做法在历代政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河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公元前170年左右的帛书《五星占》载有公元前246年至前177年间土星、金星、木星的空间位置以及金星的会合周期,充分反映了秦汉时期高度发达的天文观测水平。

自古以来,那些掌握天文科技的星官们成为历代政治中重要的决策者和参政者。考察天象并遵照天象旨意行事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还关系着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安排,甚至左右着国家领导对重大事务的决策。“观天象”成为古人作出重大决定时必须例行的公事。如古人行军打仗前往往用天象预测吉凶后方才出军;建造建筑前亦要按天文现象来布局或决策动土日期。至秦汉时期,观天之风更加弥漫,最具有参考价值的史实书籍《史记》中多次提到天象与祸福、行军等重大事件相关联的事实,为便于观察天象和有效地将天文原理加以利用,与之相关的观天建筑便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至迟在周代以前形成了以北极星(帝星)为中心,四周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相环绕的古代天宫系统,这个系统深深地影响了历代王室的营国计划。春秋时期各国都城建筑布局多以“象天”为指导思想,其都城形象多反映以帝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秦人发展了“象天法地”和“象天立宫”的思想,使城市布局真正反映了上天的宫阙形态。经学者实地调研发现:秦朝曾修建数量甚众的“完全式全天星台,这些星台分布面积甚广,遍及甘肃、陕西、山西、内蒙等多个省区,反映出秦长城修建时观天现象的普遍性。基于以上背景笔者认为,长城的大规模修建正是在宫殿“象天法地”、民间“观星”与“星运”说极为昌盛的秦朝时期,为强化皇权及满足皇帝对国家长久统治的需求,在秦长城修建过程中,极有可能将“星象”文化融入到长城的建设中。至明朝初期,天文科技已经相当发达,与天文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堪舆学成为社会重要的科技支柱,明长城的修建具备着更加雄厚的天文学和科技基础。

二、秦长城天文学特征设想

1.秦长城用来观测天文

秦长城大多在甘肃、宁夏、陕西与沿北岸边界一带,经历了自秦厉公至秦统一前修建的长城和统一后秦始皇命蒙恬将战国诸侯国长城相接连形成万里长城的两个历史时期。关于秦河西长城,据《史记秦本纪》载,厉公“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简公六年,堑洛。城重泉”。秦昭王长城见《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筑长城以拒胡。”秦统一后将北部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秦长城兼有天文台的观测功能。天文台一般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祭天,二是观象,中国早期的高台建筑都具有观象性质。长城是高台建筑,它所包括的关城、城墙、墙台、敌台、烟墩、营、寨和城堡等均具有高空望功能,可以作为观察天文现象的场所。长城每隔一段距离便设置相应的关城、营寨、堡寨等,这些为那些时刻准备出征或等待敌情的决策者们提供了观察星象变化的绝佳场所。据《全天星台遗址及其源流考(考证分册)》记载:“秦统一之初与后期,置星、祭星之制大变,全国郡、县、军城、亭障乃至长城遍置星台。郡、县多置心宿。军城、亭障多置天枪、平星,角宿台也较普遍,龙文化更进一步体现在星台文化中”。可见在长城的各个区域“遍置星台”已成为秦王朝极为普遍的事情。由此可知,在战争频繁的秦朝,长城不但承担着重要的防御功能,还为决策者们提供观察星象以对重大事物做出重要决策的场所,同时兼具举行祭天、祭星、祈神等宗教活动场所的功能。

2.秦长城象北斗而建

体现秦长城星台文化较突出的一段为临洮与上郡所在的秦南段长城(秦上郡塞)。为进一步了解秦长城可能存在的天文内涵,笔者将南段长城与历代星图作了详细对比。在对比中笔者发现,秦南段长城与咸阳城、渭水三者之间形成了美妙的天宫图:南段长城极有可能模拟北斗七星之形与位置建造,咸阳城正是帝星所在,而渭水则代表了银河(见图1)。秦长城、咸阳、渭水三位一体确立了北斗星、帝星与银河的相对位置,它们共同营造了北天极区最完美的天宫图,而地上的郡、县或星台也可能与天体星辰相对位,共同完善着这幅巨大的天宫图的其他部位。(见图1与图2)

秦南段长城原本只有上郡这一段(原称上郡塞),秦统一后增加了斗形部分,使得南段长城从形体上满足了北斗形。从司马迁《史记》中描述秦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便知秦始皇十分重视天象,他既然可以动用数以百万计的人力打造他死后的人间天堂,也可以在他的国土中创造现世中的天上宫阙。

(1)成阳城象帝居,渭水象天汉

咸阳城的规划是法天象地的结果。秦王朝强大后,咸阳城成为秦朝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为标榜前所未有的帝王成就,秦始皇将自己比拟为不可一世的玉皇大帝,在总结并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咸阳城用“象天法地”手法重新规划和调整,使咸阳城的整体布局与天象呈现一一对应关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建咸阳“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三辅黄图》亦描绘秦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文字中的“紫宫”即紫微垣,象征天帝居所。咸阳自营建之初象“帝居”而建,并以其为中心,各宫殿环列周围,形成拱卫之势。渭水则被视为“天汉”即银河。

秦始皇建宫殿“象天极”的手法不仅体现在咸阳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作信宫,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阿房宫也营造了非常完美的天官体系:“表山南之巅以为阙,并为复道,自阿房宫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绝汉抵营室也”,表明咸阳象征北天极的北极星,阿房宫象征营室星,咸阳宫与阿房宫之间的复道,象征天桥。由此可知,秦始皇在国土规划中将城市、河流作为基本要素与天体星座相对应:咸阳以“帝居”身份建造,渭水象征银河,阿房宫为营室星,三者相联系确立了完美的人间天宫图。秦朝的这种做法深刻影响了汉长安的规划布局,汉承秦制,在建设工程方面“非壮丽无以重威”。根据《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京城为斗城是也”。

(2)北斗为帝车

为使“象天极”的宏伟计划得以呼应,秦咸阳将周边更大的宏观地域纳入到整个城市的规划范围内。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二百七十多个宫观,并通过复道、甬道将这些宫殿聚集在“天极”咸阳城周围,犹如众星拱极一般,突出了帝都成阳的核心地位。而秦南段长城模拟北斗星形态和位置而建,最终成为北斗星的象征。

《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尚书纬》认为:“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甘石星经》:“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冠子》记载:“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由此可见,北斗七星不但是协助君王治理天下的“齐政”法宝和辅助辨方正位的重要星辰,还是天帝巡游各地的帝车,象征君王巡游天下所乘坐的御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秦始皇这个自视功高堪比玉皇大帝的一代帝王,在咸阳、渭水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只要将长城之形略作改动便可以使自己居住的咸阳稳如天宫,而自己则足以比拟伟大的天帝之布政与施德,何乐而不为呢?

在将长城成功地对比北斗星位置建造之后,秦南段长城、咸阳城与渭水三者形成的空间关系与当时北斗七星、帝星、银河在天体宫阙的位置相一致(见图3),三者正反映出秦始皇将自己比拟为坐守帝居(咸阳)并可随时乘坐帝车(南段长城)在银河星汉遨游的玉皇大帝之本身。

3.秦长城修建的科技背景

前文已经阐述,秦长城修建前秦朝的天文学已十分发达,这为秦长城进行天文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秦朝高超的大地测量水平、建筑施工技术和数学运算能力是确保长城与天体相对位的技术条件。我国大地测量技术的历史很早,相传大禹时期已开始使用“准、绳、矩”等原始工具进行测量,春秋以后水准测量已较为普遍。战国时期的漳水渠、都江堰、郑国渠能够建成,表明当时的测量技术和建筑施工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数学测算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勾股定理和立表法、连索法、参直法等先进的测量方法。在堪舆方面,秦朝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是至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风水学著作。可见,秦朝修建长城时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它们保证了长城得以顺利的进行天文规划布局和实际工程建造的条件。

三、明长城天文特征的可能性

明朝为加强北方边防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修建长城,一直持续了近两百年。虽然修建之初存有一些北魏、北齐、隋长城,但大多残损严重且不可用。为实现宏伟的防御体系,明帝王重新设定了长城的走向,向东将长城延长至鸭绿江畔的辽东境内,向西修建至甘肃的嘉峪关。明朝的天文学十分发达,明初营建的南京故宫、北京紫禁城、北京十三陵均依天象布局,紫禁城以模拟天体宫阙布局和命名而著称于世。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建筑工程,明长城既然经历了重新规划,就有可能将之与天象相联系以达到最佳的防御与象征功能。

1.明长城沿银河走向布局

有国外学者研究认为明长城蕴含了中国“龙”的概念,除了在文化上将长城比拟为“巨龙”外,还在形体上与龙的体征相契合,如山海关为龙头,嘉峪关为龙尾,长城重镇、军堡则对应龙身其他部位,以展示出中国龙应有的特征。根据多方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明长城可能与银河系建立了多种关联,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象征主义出发,明长城与银河具有相似的防御功能。

明长城与银河是人间与天上两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具有阻隔之功能。长城用以防御北方民族入侵,已成为一道人工防御体系;银河被认为是天空中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其将天体星空划分两大部分,彼此之间不能逾越,是阻隔彼此相爱的牛郎与织女的天堑。《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周南汉广》中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及明代孙仁孺的《东郭记钻穴隙》:“到而今可是难依傍,只落得一水银河隔两厢”,均表达了银河作为屏障让人求之不得的心理。基于对银河“阻隔”含义的深刻理解,明帝王极有可能将长城的防御功能比喻为银河的阻隔作用来设计建造,明长城因此在文化语义上与银河具有一定相似性。

第二,从形态模拟角度,明长城沿银河走向布局。

在比对明长城与银河走向时发现,明长城与银河系的走向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见图4),这种一致性不但体现在整体走向上,其拐弯处、分支结构也几乎相同。历史上各时期的长城形态与明长城有许多不同,明长城的起点、终点、蜿蜒走势、波折点都作了重新调整,而这些调整却使明长城的外形与银河系的固有形态相一致(见图5)。

从建造的角度,明长城与其他时期长城的修

建过程略显不同。在修建长城之初,明廷已推翻了蒙古政权,实现了全国统一。尽管边防战事不断,但国内已经开始大面积的兴复工作。建造长城是兴复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合理规划并保证长治久安是明廷在建造长城前必须思考的,这使得明长城并非在原长城基址上的“重建”,而是重新规划后的“再建”,由此设置了九边重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最初的规划中,设计者将银河象征纳入到长城设计中的假设。

2.明长城的重镇与天上明星位置相对

明长城沿线的一些重镇与银河系个别亮星的位置相一致(见图4)。每到夏季,银河系中部的天津四、牛郎(河鼓二)、织女三星在周天中最亮,即使在城市灯红酒绿之夜也可肉眼相见,形成了著名的“夏季大三角”现象。对于这三颗亮星史书上有数不尽的语言在赞美,还有凄婉的故事与之相连,故此它们在中国的天文史上享有重要地位。这些特殊的亮星与重镇不但在位置上相对应,在文化寓意上也表现出相似性,表现如下:

(1)大同市对位天津四

大同府对应着天津四这颗明星。大同北据元蒙,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同要塞,明初被列为九边重镇之一,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大将军徐达镇守于此。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改封他的第十三子豫王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封藩于大同),可见大同的地位不一般。天津四是全天第19亮星,在银河中部的渡口之处,我国古代把天津四所在的星座天鹅座看成渡船,具有轮渡之意,因而有“天津”这个名字。由于大同是蒙古通往晋冀鲁豫的咽喉要道,也有隘口、交通要道之意。无论从天津四的明亮程度和显赫的咽喉位置来讲,它都与大同十分接近。

(2)宣化市对位织女星

宣化市于1394年在原宣德府的基础上扩建为宣府,明朱元璋次子朱穗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由此成为重要的边防重地。《说文》:“宣,天子宣室也”可知宣府意为皇家宫室。朱元璋之所以将“宣德府”改为“宣府”,并将皇子朱穗派封于此,源于在对宣府的整体规划上体现了“皇家”二字。与此意义相同,织女星正为天帝之子“织女”之宫室。以天子之“宣府”对位天帝之子的“织女星”应该说有足够的理由。

(3)北京城对位牛郎星(河鼓二)

明朝的北京城无疑是在北方防御战线上最重要的城市,从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的藩府再到后来的国都,它都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牛郎星不但是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星,在我国古代的星象术数学领域又是很重要的天象星。《说文解字》中说:“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古人认为,日月起于牵牛星,从牵牛星左转,止于北斗。日月起于此,则天地间一切术数皆起于此。因此,天地万物之“物”的部首从牛。北京意味着万物之中心,一切事物从此衍生并发展,有着同心脏一样重要的地位。于是把重要的`北京城与牵牛星相对位规划便可知其原因了。

(4)山海关对位心宿二

山海关是在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中山王徐达所创建。山海关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它锁住海陆交通口,是万里长城之源,亦是万里长龙之“龙首”。龙首及龙头是皇帝的象征,代表着尊贵和显赫。另外,山海关属于秦皇岛辖区,秦始皇多次驻跸于此成为佳话。《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人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秦始皇是统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亦是秦长城的集大成者,与之相关的山海关和秦皇岛成为帝王的代名词。居于以上两种原因,山海关暗示着“龙首”与“帝居”的帝王之意。与之相对应的是天蝎座的心宿二。心宿有三颗星,分别代表了皇帝和皇子。心宿二居中,古时又叫大火,属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是帝王的象征。心宿二为夏季第一个月应候之星宿,常用来论述“中央支配四方”。山海关与此相对,皇帝统筹天下之意。

(5)千百军堡对应闪闪明星

如果做进一步考证会发现,长城周边上百千个军堡、营寨、关口等或许与天体星辰是对应设置的(见图6)。这些布于不同时期的战争产物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目前已知建于隋末山西张壁古堡就是与天文结合紧密的最好例证,其古堡外围堡墙、堡内东面三口水井、西面八口水井、南斗六星槐、北斗七星槐、奎星楼、真武庙、张壁村村名来历、德星聚门、联辉门、金墓等均显示出与天文学的重要关联。作为军事文化产物的长城堡寨,也有可能在某些或大部分建筑中将建筑设计与天文科技相结合。由于数量众多,工程浩大,笔者未能一一考证,希望日后能有所进展。

四、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外部形体还是内部空间都深受古代宇宙观的影响,长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不例外。自周朝末年开始,人们修建长城时尽管主要出于防御目的,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影响,长城通过形体变化和文化象征等手法使其与象天法地、星象论、宿命论等天文思想相结合,使长城因特殊的形体和所富含的象征含义而备受人们尊重。秦南段长城与咸阳、渭水相结合,在形体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天宫形态;而明长城则循银河之走向进行宏大的银河系布图,体现了中国传统宇宙观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深刻影响。

天文学论文 篇4

摘要: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天文学四大发现,矮行星,中子星,黑洞

通过听天文学基础的课使我对天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的都是地球上的现象,只有天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我们头顶上可望而不可及的灿烂的星空联系在一起。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恒星和行星十分感兴趣。古代的天文学家仅仅依靠肉眼观察天空,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今天天文学家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望远镜来收集宇宙的信息。有些望远镜可以收集到来自遥远天体的微弱亮光,如X射线。绝大多数望远镜是安放在地球上的,但也有些望远镜被放置在太空中,沿着轨道运转,如哈勃太空望远镜。现在,天文学家还能够通过发射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某些太空信息。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在古代,人们只能用肉眼观测天体。2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独立制造折射望远镜,首次以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表面和一些行星的表面和盈亏。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和运动状况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20世纪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这些使得空间天文学得到巨大发展,也对现代天文学成就产生很大影响。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包括行星系中的行星、围绕行星旋转的卫星和大量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是目前能够直接观测的唯一的行星系。但是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 现在人们已经观测到了亿万个恒星,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很普通的一颗。

人类所处的太阳系只是处于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系中的一隅。而银河系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星系,除了银河系以外,还存在着许多的河外星系。星系又进一步组成了更大的天体系统,星系群、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比超星系团还高一级的总星系。按照现在的理解,总星系就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半径超过了100亿光年。

在天文学研究中最热门、也是最难令人信服的课题之一就是关于宇宙起源与未来的研究。对于宇宙起源问题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也是最多人支持的的就是1948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等人提出的大爆炸理论。根据现在不断完善的这个理论,宇宙是在约137亿年前的一次猛烈的爆发中诞生的。然后宇宙不断地膨胀,温度不断地降低,产生各种基本粒子。随着宇宙温度进一步下降,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开始塌缩,逐级成团。在宇宙年龄约10年时星系开始形成,并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样子。

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有极大的尺度,极长的时间,极端的物理特性,因而地面试验室很难模拟。因此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观测。由于地球大气对紫外辐射、X射线和γ射线不透明,因此许多太空探测方法和手段相继出现,例如气球、火箭、人造卫星和航天器等。

天文学的理论常常由于观测信息的不足,天文学家经常会提出许多假

说来解释一些天文现象。然后再根据新的观测结果,对原来的理论进行修改或者用新的理论来代替。这也是天文学不同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的地方。 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行星以及宇宙中的天体有了更加精确的定义。

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中确认了矮行星的称谓与定义,决议文对矮行星的描述如下:1、以轨道绕着太阳的天体;

2、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体应力,使其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的形状(几乎是球形的);

3、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它小天体;

4、不是行星的卫星,或是其它非恒星的天体。

在行星的基本定义上,科学家们大致上认同这样的说法:直接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具有球状外形,但是也不能大到足够让其内部发生核子融合。矮行星的家族成员有冥王星、卡戎星、齐娜星、谷神星。矮行的基本特点是外幔和表面由冰冻的水和气体元素组成的一些低熔点的化合物组成,有的其中混杂着的一些由重元素化合物组成的岩石质的矿物质,厚度占星体半径的比例相对较大,但所占星体相对质量却不大,内部可能有一个岩石质占主要物质组成部分的核心,占星体质量的绝大部分,星体体积和总质量不大,平均密度较小,一些大行星的卫星也具有这种类似冰矮星的结构。

中子星(neutron star)又名波霎。它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简而言之,即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恒星和黑洞的星体,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质密度大相当多倍。中子星的表面温度约为一百一十万度,辐射χ射线、γ射线和和可见光。中子星有极强的磁场,它使中子星沿着磁极方向发射束状无线电波(射电波)。中子星自转非常快,能达到每秒几百转。中子星的磁极与两极通常不吻合,所以如果中子星的磁极恰好朝向地球,那么随着自转,中子星发出的射电波束就会像一座旋转的灯塔那样一次次扫过地球,形成射电脉冲。人们又称这样的天体为“脉冲星”。

天文学家称这种由于恒星死亡形成的天体为恒星级黑洞。一般认为,宇宙中的大多数黑洞是由恒星坍缩形成的。此外,在许多恒星系的中心也有一个因引力坍缩而形成的超大质量黑洞,比如在类星体星系的中心。在宇宙诞生初期可能曾经形成过很多微型黑洞(太初黑洞),这些黑洞的体积很小,质量相当于一座大山。

黑洞本身不可见,但可以用至少两种方法检测出它的存在。当一个黑洞吸引尘埃、气体或恒星时,它的强大引力会把这些物质撕碎成原子微粒,原子微粒会从黑洞的边缘沿螺旋线坠向中心,速度会越来越快,直至达到每秒九百多公里。当物体被黑洞吞没时,会因为互相碰撞而使温度上升到几百万度,并发出χ射线和γ射线。在宇宙中,只有黑洞能使物体在密集的轨道上加速到如此高的速度;也只有黑洞才会以这种方式发射χ射线和γ射线。 任何物质或辐射到达黑洞边缘,越过它的视界就永远消失了。在黑洞的奇点附近,现有的任何物理定律都是不适用的。黑洞的奇点和我们现已认识的宇宙中的所有物质状态截然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学方法能用来测量黑洞。现在我们说找到了一个黑洞都是通过间接途径推算出来的。

通过学习天文学基础这门课程,我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理论以及矮行星和中子星等重要的天体有了系统的了解。它也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我期待天文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期待我国的科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附录:

参考文献:

[1]:《基础天文学》;

[2]:《天文学教程》。

天文学论文 篇5

也谈《周易》和天文学——向李申先生讨教

经常拜读李申先生有关《周易》与古代科技关系的大作,今又在国际易学联合会网站上看到李申的文章“《〈周易〉和天文学》”,受益匪浅。由于曾经撰写《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对这一问题略有涉猎,故有些疑问,提出来向李先生讨教。

李先生承认刘歆、一行是古代有贡献的天文学家,并且都用《周易》的象数解释历法的基本数据。我本以为仅凭这两点就可以认定《周易》对古代历法有积极作用。而李先生则认为,刘歆用《周易》的象数解释历法,“不过是在已经做成的历法上涂了一层油彩。无论这层油彩的色调如何,但历法本身没有变。”又说:“假如我们把历法当作一本书,那么,周易,仅仅被某些人(如刘歆,一行)用来做了这本书的封皮”。凭我的理解,李先生的观点是:《周易》对古代历法是有作用的,只是作用不那么大(或可有可无)。(不知这种理解恰当否?)

问题一,如果《周易》对古代历法的作用不那么大,刘歆、一行为什么在修订历法时,还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会有很多可能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当时,《周易》对于历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我们凭什么说《周易》对古代历法的作用不那么大。

问题二,如果刘歆、一行用《周易》的象数解释历法所起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那么,这种解释方法为什么会被一直沿用,而且,古代历法一直是不断发展的?虽然古代历法的不断发展可以用多种原因来解释,但是,《周易》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问题三,如果刘歆、一行用《周易》的象数解释历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我们凭什么说《周易》对古代历法的作用不那么大呢?刘歆、一行用《周易》的象数解释历法虽然在历史上也受到批评,但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后人的批评,不应当否认其曾经起过的作用,就像今天可以不用《周易》的象数来研究天文学,但不能以此否认《周易》的象数对研究历法曾经起过的作用。

我个人以为,要否认《周易》对古代历法有积极作用有很多困难,所以,我更愿意研究这样的问题:《周易》为什么能对古代历法产生积极作用?若李先生有兴趣,我们可进一步探讨这样的问题。

再谈《周易》和天文学——向李申先生讨教

对于中国古代历法史上用《周易》象数比附历法基本数据的现象,李申先生在《〈周易〉和天文学》中,用不少篇幅论述了古代天文学家所做出的批评。 其实,古代天文学家的不少批评仍然是根据《周易》而做出的。试举李申先生所引的两例进行分析:

其一,李申先生引杜预、何承天对刘歆三统历的评论。杜预对刘歆三统历的批评主要是讲三统历不准确,并根据《周易》“革”卦的《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为依据,提出修历的原则。他说:

《书》所谓‘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易》所谓‘治历明时’,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者也。

后来的何承天也说:

夫圆极常动,七曜运行,离合去来,虽有定势,以新故相涉,自然有毫末之差,连日累岁,积微成著。是以《虞书》著钦若之典,《周易》明治历之训,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也。

这里所谓的“顺天以求合”,就是要求根据天象制定历法并使历法符合天象;《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历法以及《周易》中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就是“顺天以求合”。何承天认为,制定历法应当以儒家经典《尚书》中的《虞书》以及《周易》为依据,应当“顺天以求合”,而不是为了让天象符合于历法,不是“为合以验天”。

其二,李申先生引邢云路的《古今律历考》对一行大衍历的评论。邢云路的《古今律历考》的第一卷为《周易考》,讨论《周易》和历法的关系。其开宗明义便是:《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主张改历。接着,便是“律历配六十四卦”,讲64卦与12律24节气相配。又说:“大衍为天地之枢,如环之无端,盖律历之大纪也。”该篇最后说:

夫是易也,显道佑神,何物不有,历固在其中矣……至于气朔之分秒,升降,消长、一而不一,则在人随时测验,以更正之。正其数即神乎《易》也(这几个加点的字,李申先生没引述——笔者注),汉史不知,遂以大衍之数,牵强凑合,以步气朔,而谓历数诸率皆出于此,则非矣。

李申先生认为,“邢云路的话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某种精神:理学已经严密地控制了人的思想,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更加不容亵渎。易“显道佑神”,给人们指示大道,赞美和拥护神灵,所以历“固在其中”,因为《周易》已经包含了一切;不仅历,而且医、律,可能还有许多别的什么,都“固在其中”。邢云路还没有胆量说不在其中,或者是没必要说那些结论性的,授人以柄的话,还是就事论事吧。”我以为,李申先生的解释有臆测之嫌。我认为,邢云路想要说明的是,牵强凑合地去附会《周易》象数并不是《周易》之神妙之处,只有“随时测验,以更正之”才是《周易》的根本。这与以上杜预、何承天所言是一致的。

所以,我认为,古代历法中的争论,大都依据于《周易》,谁也没有贬低《周易》对于古代历法的作用。但是,在对《周易》的理解上略有不同。

三论《周易》和天文学——向李申先生讨教

李申先生在《〈周易〉和天文学》中认为,古代历法家用《周易》解释历法是牵强附会、“大约有些苦衷”,或者说是,可有可无,不得已而为之。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古代历法家用《周易》解释历法反映了三方面的积极意义:

其一,从科学发现与理论解释的关系来看,用《周易》解释历法是历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历法研究中,获得正确的历法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历法家大都精通《周易》,并且用《周易》解释历法的基本数据,但他们如何算出这些数据,《周易》在他们计算数据时实际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这涉及历法家的思维和心理过程,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可以讨论的是,古代历法家用《周易》解释历法的基本数据,这对于古代历法的发展来说,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在科学研究中理论解释的必要性。古代历法家不满足于历法的基本数据,而试图对它做出解释,这是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必要的,不是可有可无。至于为什么用《周易》来解释,这是由当时历法研究的“范式”来决定的,不能说是“有些苦衷”。

其二,从遵循“范式”与打破“范式”的关系看,用《周易》解释历法是古代历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象数是当时历法研究所遵循的“范式”。这个问题证明起来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古代历法家大都遵循这个“范式”,如果古代历法与《周易》相矛盾,肯定不会被认可,即使是用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加以解释。如果承认《周易》象数是古代历法研究的“范式”,那么,《周易》象数对于古代历法研究的积极意义,那就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在科学研究中,既有遵循“范式”,还有打破“范式”,这在科学发展中是同样重要的,不可顾此失彼。

其三,从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看,用《周易》解释历法是运用文化来促进科技发展。在中国古代,《周易》文化是一种强势。用《周易》解释历法可以使历法得到普及和延续,相反,如果历法与《周易》相矛盾,不仅无人会认同,而被抛弃,而且作为历法家,他们也不可能这样做。有人可能会以现代科学与文化的差异性来否认这种做法,但是,在中国古代,科技是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点在拙著《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已作论述。笔者甚至认为,即使在今天,把科学与文化对立起来也是有危害的,科学与文化之间应当保持一种和谐。在今天,科技成了强势,用文化解释科学,可能是可有可无,但是,用科学来解释文化,就非常必要;与此对应,在古代,《周易》是强势,用《周易》解释历法,当然也非常必要,也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只是就中国古代用《周易》解释历法对于古代历法发展的积极意义做些阐述,至于今天是否还具有同样的意义,这只能另行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