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社会工作>创业指导>

农村创业项目成功案例

创业指导 阅读(6.21K)

在农村如何创业才会成功?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农村的创业项目成功案例,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农村创业项目成功案例

城市长大农村创业 一个“另类”大学生的田园梦

勇闯农门

“今天早晨5时,我就起床了,天气热,农活要趁早。”周震杰说。创业3年来,周震杰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120多亩果园里看看。当年种植的梨树,已经开花结果,再过一个多月就能出售。看着果实一天天长大,周震杰的心里一天比一天甜,他对从事现代农业的信心,也一天比一天足。

周震杰从小在海宁城区长大,父母都是普通工人。2006年,周震杰考进浙江农林大学,成为该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2010年,周震杰大学毕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容易,办企业风险也大。”周震杰说。

看到身边有个亲戚从事农业种植,效益也不错,周震杰有了想法:当一名种植户。

父母以为孩子只是一时冲动。周震杰却说:“我读的是农林专业,只有到农村去,才能更好地发挥我的专业特长。”

在他的坚持下,父母答应让他到农村闯一闯,并在启动资金上给予帮助。

2010年底,周震杰在马桥街道利众村承包了120多亩土地,开始创业之路。

扎根农场

有了土地,该种什么?周震杰试种了20亩茄子,起先茄子售价每斤2元多,销路不错。没想到,后来茄子的价格一路狂跌,每斤售价跌到4角钱,算上人工费、汽油费,再卖的话不赚反亏。可10多亩的茄子怎么办?实在没办法,有的送给亲戚朋友,有的拿到街上去卖,实在卖不了的,只能烂在田里了。茄子的过山车行情让他体会到种植蔬菜的风险。综合考虑市场效益、技术难度等情况,周震杰最终决定种植梨树,并选择了品质较好的南方梨作为主要品种。为了提高效益,他还在树下套种了榨菜等作物、养殖了鸡鸭鹅等家禽。

从那以后,每天一早,周震杰来到农场,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给农场的员工安排工作。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技术,他经常和农民一起劳作。周震杰说:“第一次用鸡粪施肥时,那股臭味实在难闻,我只能逼着自己去做。现在已经习惯了。”

另一大困难是找不到合适的农场工人。在农村,青壮劳力都去企业上班,他只能到村里招人。目前在农场上班的有8名农村妇女,年龄偏大。周震杰说:“当农民也需要技术的,比如梨树会发生什么病虫害、什么时候需要防治,分别施用什么药水,怎么配比药水,都需要技术和知识。如果不及时准确喷药,都会影响梨树结果和品质。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后来我主动向周边的种植大户学习,还经常上网学习。现在,一般的病虫害,我自己也能治了。”

丰收在望

“梨树寿命长,可活100多年,都能产果,可梨树最怕鸟啄。”周震杰说,这些天,梨树都挂果了,但喜鹊却常来啄食,只要被啄一口,梨子就没法卖了。他忙着组织人手搭架子,用渔网在梨树上方布网防鸟。

从农场成立至今,周震杰已经在果园投入了200多万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的收入仅仅是树下套种的80亩榨菜,每年能够收获的近10万元,还要支付果园工人的酬金。

为了方便放置农具、化肥等农资,周震杰在果园里搭建了一个棚架。为了节约成本,周震杰决定自己搭建棚架,但是用什么搭、怎么搭,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为了保证质量又节约成本,周震杰先后前往嘉兴、嘉善等多家生产厂家,对比质量和价格,最后从生产厂家直接购买棚架所需的材料,并在师傅指导下,和工人们花了近4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棚架搭建。虽然辛苦,但是节约了近三成的成本。

如今的周震杰,已经成为农场的一把好手,再过一个多月,第一批梨子将投入市场。“今年亩产不会高,每亩约500斤至1000斤,大约有10万元的收入。”周震杰透露。

周震杰说:“该投入的都投入了,我希望,今后果园里梨子的品质一年比一年好,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从土地流转、招聘工人,给农场打围墙到种植梨树,周震杰一步步地走来,向着梦想进发。

王波:回乡创业养2000只土鸡已出栏

江安县怡乐镇滥池村青年王波,结束10年打工生涯,返乡创业,用一年的时间不断地探索、琢磨,掌握了一整套纯土鸡养殖技术。如今,在王波的“二小土鸡养殖基地”散养的近2000只土鸡已相继达到出栏标准,因为完全纯粮食喂养,肉质纯正、鲜美,许多顾客慕名前来购买。

好斗的鸡得戴上眼镜

“咯、咯、咯……”冬至,天气寒冷,但在怡乐镇滥池村一个林下养殖场内,成群的跑山鸡活蹦乱跳,叽叽喳喳的叫声为山村平添了许多生机,王波正给鸡喂食,一群群的窑鸡、珍珠鸡、绿壳蛋鸡围在他身边,争抢着吃玉米粒。

突然,几只窑鸡因为抢食,一个不开心就打起架来,一场斗鸡表演瞬间拉开序幕。“窑鸡不仅要打架,还会往死里打,上网查了好多资料,最后才了解到窑鸡生性好斗,放养的野性更强,给他们戴上眼镜就能防止他们互相打斗了。”仔细一瞧,可不是嘛,几乎所有的窑鸡都戴上了眼镜,这也成了王波养鸡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十个创业九个失败,我要做成功的那一个

看着一只只销售在望的土鸡,王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谁又知道这个青年在创业之初所经历的辛酸呢?

王波告诉记者,两年前妻子大病一场,自己回家照顾妻子,想想10来年一直在外打工,与家人聚少离多,如今妻子又患重病,心中充满愧疚,于是在2015年底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同时也能照顾家人。

辞职前,王波做过餐饮,“在酒店工作的时候,我了解到如今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绿色、纯天然农产品在市场上绝对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多方考察了解,王波决定在自己老家搞土鸡养殖。

“当时家里人都反对,特别是我父亲,他对我说,十个搞养殖的九个都失败了。”面对父亲的反对,王波没有放弃:“十个创业九个失败,我要做成功的那一个。”说干就干,在家人的反对声中王波踏上了创业之路。

两天两夜不合眼,半夜借电炉为鸡取暖

2016年2月份,一切准备就绪,王波亲自去云南购买了第一批窑鸡苗,一共600只。在王波眼里每一只都是致富的希望,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当天晚上鸡苗就因鸡舍温度达不到而相继冻死了几十只,这可急坏了王波。正当一筹莫展时,王波突然想到可以用电烤炉为鸡舍升温,而自己家只有一个电烤炉,远远不够,王波只好半夜去村里挨家挨户的借电烤炉,足足借了10来个,这才让鸡舍温度升高达到标准。

鸡苗没有再冻死了,王波却为此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马上去购买了十个电烤炉,还买了发电机,生怕鸡苗再次被冻死。王波足足守了几百只鸡苗两天两夜。

为了搞好土鸡养殖,王波白天总是呆在养殖场,观察鸡的生活习性,检查他们的粪便是否有病变倾向,定期为养殖场消毒;晚上则趴在电脑前学习土鸡的饲养技术,他的养鸡技术不断提高。

天然氧吧养出纯正土鸡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波购买的第一批鸡苗绝大部分存活了下来,这让王波坚定了自己的创业决心,于是大胆地购买了第二批鸡苗800只,第三批鸡苗500只。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教训后,王波对这两批鸡的饲养应对自如,全部的鸡苗成功度过20天的危险期,看着自己精心呵护的鸡苗一天天长大,王波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王波占地70多亩的养鸡场距离宜泸高速怡乐出口仅仅几公里,毗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峰寺,紧挨金牌农家乐青峰山庄,“这里海拔将近700米,森林覆盖率达78.13%,终年青山绿水,云雾缭绕。”王波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土鸡如同生活在天然氧吧的“宠儿”。

如今,9个月过去了,在王波的养殖场近两千只鸡已到出栏期,成天围着鸡打转转的王波成了大家眼中的养鸡专家,虽然父亲嘴上依然不赞成儿子搞养殖,但是每天却任劳任怨的'帮助儿子打理养殖场,“养鸡虽然累了一点,但我觉得很快乐,既能创业致富又能照顾家人。”

王波信心十足地说,年底他准备把规模再扩大一点,成立专合社,修建生态农庄,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从贩菜到种菜 富阳“蔬菜大王”的创业之路

“城市固然有机会,乡下却有另一番天地。”2011年,朱楚华离开杭城,回到小山村,尝试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一口气承包下多个山头的复垦土地,每日奔走在山头之间。年过五旬的他,准备“再大干一场”。拓路、垦地、开荒、种菜,同样是种地,熟谙蔬菜市场之道的他,却种出了不一样的未来。更让朱楚华欣喜的是,家乡因为他的归来,渐渐起了变化。

别离的,是迷蒙的城里月光

从富阳洞桥镇中心出发,面包车载着我们从国道走到村道,再走到坑坑洼洼的机耕路。绕着大山一路盘旋而上,颠簸近40分钟,车子才在山顶的一片空地前停下。朱楚华兴奋地跳下车说:“下车喽,我们到了!”

眼前是一片梯田,收割好的油菜秸秆,堆放在田头,我们仿佛闻到了一股清冽的油香。这是朱楚华今年试种的80亩油菜,却并不简单:“这可不是一般的油菜,油菜籽早被杭州市种子公司预定,明年就是杭州地区的油菜种苗。”

2011年回乡至今,朱楚华先后承包下洞桥镇400多亩高山土地,是当地高山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农户。但这条“回乡”路,走得并没有现在看起来那么清晰。

上世纪90年代,朱楚华把生活的目标牢牢锁定在城市。他和其他两位老乡来到杭城,开始贩销蔬菜。每年7月到11月,瞅准本地蔬菜供应短缺的商机,三个人轮流跑到海南、兰州等地,贩销蔬菜到杭州,赚取利差。

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最好的犒赏,从最早的艮山门蔬菜市场,再到三里亭蔬菜批发市场,一个40多平方米的铺位,年销售超过2500万元,也赢得了“蔬菜大王”的称号。

生意稳定后,朱楚华索性鼓动儿子、儿媳进城,又在三里亭市场附近租下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开起小饭馆。两代人,双管齐下,边忙蔬菜贩销,边张罗饭馆生意,每年几十万元收入,好不滋味。艰苦打拼近十年,在杭城买房落户,已近在咫尺。

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就连“蔬菜大王”也无法确保永胜。2005年开始,随着物流、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蔬菜贩销生意陷入困境。以往冬瓜1.5元/斤自海南买进,7元/斤在杭卖出,现在利润最多只有0.2元/斤。

南京、苏州、上海……朱楚华和伙伴开始寻找新领地,一度还在南京包下500亩土地,打算合伙种菜卖菜,但因水土不服、缺乏管理经验,终以失败告终。

心灰意冷之际,一次偶然的回乡之旅,朱楚华听说洞桥镇实施下山移民工程,腾挪出大量高山复垦土地,无人认领。高山土地,这四个字眼让朱楚华很心动。做了那么多年的蔬菜生意,他明白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现实需求,也深知市场对生态种植的潜力需求。

朱楚华有些为自己的大胆想法所惊讶,但他确信,与其四处奔波贩销,不如回家自种自卖。凭着十几年的客户积累,肯定不愁销路。2011年,不顾家人反对,朱楚华独自回乡承包下洞桥镇大罗山头第一片200多亩地,开始种植辣椒,首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一举成功后,老伴朱秋云和儿子朱城梁才放下心来。2011年10月,朱楚华关了城里的饭馆,一家两代人“举家回迁”种菜。“回头想,哪怕当年在杭买了房又如何,生意一有变化,一家人在城里怎么活下去还是个问题。”

朱楚华觉得,回家的感觉踏实多了,至少这里人熟、地熟。

拾起的,是枕着泥土的踏实

站在陈莫山头,指着对面更高、更青翠的另一个山头,朱楚华的儿子朱城梁告诉我们,那是老爸回乡后“相中”的第一块山头。

回乡后的短短两年内,朱楚华一家快马加鞭“吃下”大罗山、陈莫山、青岭山三个山头。什么样子的山头才能入老朱的“法眼”,他自有一套标准:海拔要在400米以上,有天然高山灌溉水源,周边没有污染源,要求纯绿色、纯天然。

挑中的山头,要修通上山的小路,土地得重新翻过,基地要全部铺上滴管,装上太阳能杀虫灯,开塘引入山泉水。朱楚华的目标,是把城里现代化的种植理念,和乡里纯天然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这才算“完美”。

许多村民,起初并不理解朱楚华。在基地当帮工的村民朱小仙,一度觉得老朱的种菜方式有点怪。比如,他放着平地的田不要,非得跑到高山上,“自己找罪受”,又比如种菜必须遵守很多“新规矩”,不准喷农药,何时修枝条、枝条如何修都有严格规定。

渐渐地,朱小仙看出了门道:按规定时间修枝,老朱家的茄子比普通农家的多长一茬,4月份种下去收获一拨,到8月再收一茬。苦瓜藤1.2米以下侧枝全部剪掉,结出的苦瓜又多又大。跑到高山种蔬菜确实辛苦,价格却比应季蔬菜卖得好。“原来这样种菜才赚钱。”朱小仙恍然大悟。

两年多下来,朱家的高山蔬菜基地,从最初的黄瓜、辣椒,到黄秋葵、苦瓜、西兰花、松花菜,品种越来越多,收入也跟着上去。去年,朱楚华第一季种植的黄秋葵,供应市场的时鲜蔬菜不算,留下的100斤黄秋葵种子就卖了10万元。

看到老朱的成功,洞桥镇不少人纷纷向老朱取经,加入种植高山蔬菜的行列。

沈成,里仁村的“70后”。和洞桥镇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一直在镇上的自行车配件厂上班。得知朋友朱城梁回来开山种菜,他辞职回了乡,从20亩高山土地开始,今年扩种到100亩,收入是打工的两倍。“老朱父子让我知道,回家种地照样赚钱。”沈成喜滋滋地说。

何利平,洞桥镇香榧承包大户。在朱楚华的启发下,2011年老何在400亩香榧苗地里,套种一季高山蔬菜,第一年采收300多吨,增收30万元。

短短两年间,高山蔬菜在洞桥镇实现“零突破”,种植面积近1000亩。越来越多出走的人们渐渐回乡,原本空置的房屋点亮了,原本荒废的土地垦绿了。小小乡镇,因为朱楚华的回乡,充满了生机。

归来的,还有一阕田园牧歌

每天6时半起床,4时半下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朱秋云回洞桥镇后的工作节奏。

从前在城里开餐馆,每天早上9时开工,忙到晚上12时收摊,次日周而复始。现在的生活,对于朱秋云来说,久违却又熟悉。

到了夏天,收菜忙碌之时,每天十来个帮工齐齐坐进一辆面包车上山。帮工大部分是同村的亲戚,大家有说有笑地干活,闲下来就一起聊天,时光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家家户户走亲串门的日子。

朱楚华一家如今住在里仁村的老房子里。过去,这间老房子只有过年才有人气。现在不仅多了条忠实的土狗,猪栏里还围着三头猪仔,院子里还有十来只鸡。几天前老朱还抱回来一只脸盘大的乌龟。乡里人家的大门,总是敞开着欢迎每位来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回乡后,朱楚华一家感受到城里难得的静谧与惬意。

这段时间,同样感到心安的,还有洞桥镇党委书记许玉钧。

2011年到洞桥镇上任,许玉钧惊叹这里的美丽:这个富阳市西北山区的乡镇,南有富阳市最大的岩岭湖水库,北有万亩香榧林。但因靠近山区,这个农业主导型的乡镇,始终没有打响自己的农产品牌。年轻一代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传统农业发展停滞甚至还在萎缩。

“不能让洞桥镇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白白浪费。要是能改变农户观念,接轨市场,相信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可以实现的梦想。”许玉钧定好了发展洞桥农业的16字箴言:物色能人,扶持大户,培育基地,带动农户。“物色能人”成为他首要的任务。

朱楚华就是他两年来寻到的能人之一。2011年,得知朱楚华回乡发展高山蔬菜,却因大量投入出现资金周转紧张,许玉钧立马以个人信用担保,为朱楚华临时借用10万元贷款以解燃眉之急。“老朱种的高山蔬菜第一季市场反映就很好,镇里太需要像老朱这样既懂农业、又懂市场的能人。”

老朱一家的行动也在印证许玉钧判断的正确。今年,朱城梁张罗了一个“洞桥镇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把高山蔬菜、洞桥米馃、香榧等十多样农产品齐集起来。“农产品部分走原有的批发渠道,部分直供给餐饮机构、大型食堂,剩下的走小区蔬菜配送。”这是洞桥农产品,首次以统一品牌的形式向外推广。

越来越多的农业能人,加入到洞桥镇的农业发展队伍中。两年来,富硒大米、小小坞蓝莓、“文曲”铁皮石斛等品牌相继在洞桥镇落地生根。2012年洞桥镇五大特色农产品年产值达2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300万元,2015年预计可带动农户增收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