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社会工作>创业指导>

贸易融资的运作模式

创业指导 阅读(1.49W)

贸易融资,这一词汇曾风靡一时,存在哪些风险?大家知道贸易融资的运作模式是什么?

贸易融资的运作模式

1国际贸易融资与期货市场

长期以来,通过远期信用证方式取得发货前信用融资成为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手段。以铜为例,通常我们会认为,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铜价上升,铜的变现能力及适销性远高于其他进口商品,铜作为短期动产融资的标的物,也得到银行的青睐。以下主要对电解铜贸易融资应该具有什么贸易平台,应该如何进行操作以及融资成本核算、融资方案的选择方法等进行分析。

电解铜融资平台的搭建

电解铜融资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进口和转口。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转口贸易价格风险相对较小,是融资的主要方式。当然在铜内外比价合适的情况下进口铜可以提高银行对企业的授信,增加贸易的真实性,是转口贸易不能比拟的。这两种融资方式都要求企业必须取得进出口经营权。

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可以设置三大部门:业务部、商务部、财务部。业务部负责上下游客户的洽谈、合同签订及经营成本的把控;商务部负责单证和货物的安全,保证交易顺利完成;财务部负责信用证开立及承兑、财务风险控制等。

电解铜融资操作模式

进口:国内贸易商向长期合作的国外铜供应商提出购买要约。双方完成发盘、还盘等讨价还价过程,最终签订购铜的商业合同。合同签订完成以后,进口商以商业合同向银行申请开立远期信用证。信用证开立完成以后,卖方制单,并通知买方单证基本情况,买方准备进口报关资料。货物到达港口或货权由卖方取得后,卖方向银行交单。银行在核对信用证信息后无条件承兑,进口商承兑后取得货权凭证。报关后即可在国内销售,兑现货款。信用证到期前进口商还款。这样进口商就赢得了一段时间内的信用融资。

转口:国内贸易商向长期合作的国外铜供应商提出购买要约。双方完成发盘、还盘等讨价还价过程,最终签订购铜的商业合同。合同签订完成以后,进口商凭商业合同向银行申请开立远期信用证。信用证开立完成以后,卖方交单前,国内贸易商根据货物到港或取得货权凭证的时间联系国外买家,签订转口合同。在信用证承兑取得货权以后,按照转口合同的贸易条件(一般为TT或DP)寄出货权凭证,兑现全额货款。

融资成本核算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贸易量:按照采购200吨阴极铜的.数量,举例以历史价格为例,暂定价为8800美元/吨加上100美元计算,开证金额为8900美元/吨×200吨×6.4,即人民币(6.8839, -0.0060, -0.09%)1139.2万元。

目前信用证一年期贴现利率:五大行为2.8%—3%,普通商业银行为3%—3.4%,信用证开证手续费为千分之1.5。如果公司没有银行授信,可用承兑汇票质押,承兑汇票手续费为万分之五,承兑保证金年利息3.5%,承兑保证金按照50%收取。

如果采用进口模式,需要套保资金规模:(8800+100)×1.17×6.4×200×0.25=3332160元,可能占用资金时间最长约半个月。按照月利息0.009计算,资金成本最多为14994.72元。

提前点价保证金:(8800+100)×1.17×6.4×200×0.1=1332864元,可能占用资金时间最长约10天。按照月利息0.009计算,资金成本最多3998.59元。

设定融资成本目标为月利率0.006,开证时间为一年的情况下,分别计算进口和转口可行性。

信用证议付费为11392000×0.03=341760元;信用证开证手续费为11392000×0.0015=17080元;承兑手续费为11392000×0.0005=5696元;承兑保证金利息为5696000×0.035=199360元;合计财务费用为165176元;财务成本月利率为165176/5696000/11=0.0026。

伦铜和沪铜价差设为X,则X=(0.006×11×5696000-165176-14994.72-

3998.59)/200=958.83,即伦铜和沪铜价差在958.83元附近可以做进口。按照历史市场情况,伦铜和沪铜的价差均值一般在1000元附近,在融资目标设定在月息0.006的前提下,进口是可行的。

买方和卖方升贴水差设为Y,则Y=(0.006×11×5696000-165176)/200/6.4=164.5美元。买方和卖方的升贴水差一般为50美元左右,在融资目标设定在月息0.006的前提下,转口贸易是可行的,并且还可以将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贸易商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贸易模式。

2物流服务的抵押融资与期货市场

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通常是依靠货物的流通作为联系纽带,因此通常可以认为,物流是供应链存在和延展的基础。与此相对应,供应链金融也必然要以满足物流所派生出的资金融通需求为主要形式,这与缺乏基础物流业务做支撑的传统授信业务具有明显区别。

随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货代、仓储、运输等物流企业与生产、贸易类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第三方物流企业正逐渐渗透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