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社会工作>创业指导>

关于加快推进韶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2016—2020

创业指导 阅读(1.05W)

《关于加快推进韶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关于加快推进韶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2016—2020

关于加快推进韶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 年)》(粤府办〔2015〕53号)等文件精神,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提升综合竞争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大融合大变革趋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以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新业态为抓手,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推进韶关市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全市互联网与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加快普及,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互联网经济发展重要基地、网络民生应用服务示范区、网络创业创新集聚地。

1.互联网创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创新发展孵化基地初具规模,互联网创客、创新人才政策更加健全,形成一批“互联网+”创新产业集聚区和创新企业。

2.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丰富,培育3家年产值超2000万元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形成1个产值规模超50亿元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的重点企业达50家以上。

3.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基本普及。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78%以上,网络购物普及率达68%以上。县级以上政府行政审批事项上网办理率达75%以上,鼓励涉及民生的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全流程办理和手机办理。医疗机构信息共享率达80%以上。

二、工作任务

(一)构建高效便捷的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

1.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全市光纤接入用户达到80万户,光纤入户率提升至70%以上。开通光纤入户(住户)业务的行政村1202个;城市用户、农村镇区光纤接入能力分别达到300Mbps、100Mbps。

2.主要任务。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实施“光网城市”工程,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智能感应、环境感知、远程监控等无线传感网络建设。加快编制《韶关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制定《公共建筑与设施开放目录》,大力实施村村通光纤工程,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大幅降低上网资费水平。加快推进有线宽带、光纤入户、4G基站建设、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建设等综合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推动县域无线接入项目建设,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先行市。〔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通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负责〕

——提升互联网普遍应用支撑能力。发展互联网产业,重点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进行开发应用。建设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及韶关学院云计算平台、物联网实验室、韶关学院—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粤北地区云计算数据中心(IDC)。建设自主时空信息、移动互联网开放应用、宽带测速与互联网性能监测等平台,支撑互联网普遍应用和服务。构建大数据产业平台。建设异地容灾备份中心、金融机构数据备份后援服务中心,组建韶关大数据中心产业联盟,实施“1+N”大数据产业规划,建设“华南数谷”,重点发展数据云服务和衍生产业,将我市打造成广东大数据产业先行区。〔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通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负责〕

(二)互联网+制造业。

1.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前,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达到55%、网络化率达到70%、互联网销售率达到50%、互联网采购率达到60%。全市网络协同制造、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制造新模式的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比例达到40%,国家级互联网和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达到2家,省级试点企业达到10家。

2.重点任务。

——培育发展互联网制造新模式。〔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莞韶园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1)推进网络协同制造。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具、服装等行业开展网络协同制造试点,基于工业云平台开展云设计、云仿真、云制造、云服务,提升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到 2020 年底前,网络协同制造示范企业达到10家以上。

(2)发展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具、箱包、家装等消费品行业,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联合研发个性化定制软件和柔性制造平台,发展设计定制、生产定制、方案定制、服务定制等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开展按需生产、定制生产、精准营销与服务。到2020年底前,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达到5家以上。

(3)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在钢铁、有色金属、装备等制造行业,发展实时监测、故障预警、主动运维、质量诊断等增值服务,拓展产业链价值空间。到2020年底前,全市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达到 5家以上。

(4)利用互联网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展生态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绿色园区建设。

(5)推进工业大数据应用。重点在五金、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组织开展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设备、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自动采集和大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发展数字化3D打印、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等全生命周期运维,挖掘利用产品、运营和价值链等大数据,实现精准决策、管理与服务,建设一批数据工厂、智能工厂。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莞韶园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6)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选择工业基础好、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扎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莞韶园等工业园区,作为智能制造示范区;选择我市现有优势产业领域和典型流程工业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培育建设试点,鼓励企业使用大型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装配线等智能化制造装备,推动装备制造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推进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支持韶关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万达工业(始兴)有限公司、日本电产(韶关)有限公司、顺昌布厂等3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计划”。

(7)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加快发展基础制造装备、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提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整体水平。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市场前景的工业机器人,重点支持韶关宏大齿轮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精密RV减速机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

(8)发展互联网智能产品。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等应用领域,加快推动传统轻工等消费品智能化升级,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智能终端新产品。积极开发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城市应急管理、人生安全保障等方面应用的北斗智能终端产品。

——提高基于互联网的工业服务能力。〔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莞韶园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9)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工业设计。推进市及各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韶关市中小微企业公众微信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及各县(市、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功能,增加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能力;依托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检验检测、信息化应用、技术应用、知识产权、工业设计、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服务,每年服务企业数量500次以上。

——提升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能力。〔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莞韶园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10)突破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力争 2020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23%,工业企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达20家以上。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工业大数据等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精密减速器、智能传感器、基础工业软件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推动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开展协同创新。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莞韶园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11)扩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规模。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每年至少新增试点企业3家,实现对全市主要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全覆盖。到2020年底前,实现 20 家以上的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5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12)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依托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广东省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分平台,每年对 2家以上骨干企业开展诊断与评估,指导企业制定提升计划,到 2020 年底前,全市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企业达到 10家以上。

——全面推进莞韶园黄沙坪创新园建设。(莞韶园管委会、武江区人民政府、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信息中心、各通信和广播电视运营企业负责)

(13)推进黄沙坪省级“互联网+”培育小镇建设。贯彻落实《广东省“互联网+”小镇创建导则》,坚持以发展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特色应用为重点,加快建设集“产、城、人、文”于一体的创新性发展平台,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互联网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扶持已入驻小镇的浪潮集团、铜道电子、广东昆仑信息科技、星火创客、快捷健电商、中广测、华盈富通基金等信息技术、电商和生产性服务龙头企业发展。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精心抓好广东昆仑信息科技的“城市级能耗监控大数据平台研究及应用”、韶关市华工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韶关市中小企业设备智慧维修云(智修T2B)”等广东省“互联网+”试点项目。到2020年底前,小镇拥有5家以上从事或应用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品牌企业,30%以上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渗透,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营销、管理和服务。建有2个以上创业学院、孵化器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已有10家以上企业与省内外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性企业开展研发合作。拥有3家以上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进驻,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光纤接入达到100M以上,4G信号、公共区域WLAN热点全覆盖。把黄沙坪打造成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的电子商务平台、产学研平台、创业创新孵化平台,成为园区快速形成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助力器,小镇年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年产值增长率超30%。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

1.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镇三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创建10个以上互联网农业小镇。

2.重点任务。

(1)互联网+农业生产。建设乐昌市廊田镇廊田村、仁化县丹霞街道黄屋村等省级农村信息化先导村,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推动全市智能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加快智能传感器、卫星导航、地理空间系统等技术应用,增强对温湿度、光照、土壤等农业生产环境的精确监测能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智能化水平。加快开发应用智能拖拉机、自动插秧机、自动收割机等智能农业机械,发展自动灌溉、自动施肥、自动喷药等智能农业生产模式。加快建设具有信息服务、生产调度、经营管理、资源利用等功能的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快建设国土、林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创新森林培育、森林碳汇、物种保护等工作模式,提升国土、林业管理智能化水平。(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经信局负责)

(2)互联网+农产品流通。重点在市农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市级菜篮子基地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镇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建设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发展生鲜速递、特产专卖等农产品定制开发和互联网直销运营模式。支持农业企业开办“农家网店”,发展特色农产品在线营销。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精心抓好南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建设。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建设,推动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建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开展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重点监管农产品电子追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食药监局、市质监局、市经信局、韶关海关、韶关检验检疫局负责)

(3)创建互联网农业小镇。通过建立镇级电商运营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的模式,选取浈江区十里亭镇、武江区重阳镇、曲江区罗坑镇、乐昌市九峰镇、南雄市珠玑镇、仁化县黄坑镇、始兴县太平镇、翁源县江尾镇、新丰县黄礤镇、乳源县一六镇等10 个以上镇作为试点,以点带面,开展互联网农业小镇的试点建设。每个互联网农业小镇均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1—2 个以上,农业生产企业触网率达到50%以上,已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主要农产品网上销售量达50%以上,试点镇行政村村级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市农业局、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四)互联网+现代物流。

1.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前,培育1家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全市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速不低于9%,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方物流比重明显提高,新的物流装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重点任务。

(1)互联网+物流平台。加快全市智能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和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建立全市物流信息网络,推动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市交通运输物流平台、各县(市、区)专业物流平台及车载平台等的对接,推进货运车辆与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实现供需信息快速匹配。扶持鑫金汇、咚咕街线上商城等本土特色电商平台发展,加快推进中国供销·粤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商贸城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供销社、韶关海关、韶关检验检疫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2)互联网+物流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定位系统等技术,推进制造业物流、农村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城市配送、冷链物流和国际物流等智能化,发展精准服务、体验服务、聚合服务等物流新模式。运用互联网发展物流金融、物流保险、在线交易、结算支付、物流配送等物流新服务。〔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3)互联网+供应链管理。支持龙头物流企业运用互联网建设敏捷型供应链协作平台,集聚优质供应商资源,应用射频识别(RFID)、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实现供应链精准化管理。重点在装备、钢铁、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等行业开展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上下游供应商无缝对接。推进工业互联网与供应链大数据应用融合,开展供应链大数据汇集、整理、存储、分析、挖掘、交易等服务。〔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五)互联网+现代交通。

1.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前,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感知覆盖率和全市城市道路实时车流速度采集率明显提升。

2.重点任务。

(1)互联网+交通设施。加强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GPS定位、无线射频识别、IC卡电子证件等技术应用,推进公交、出租车、轮渡和轨道交通数据互联互通。优化各类智能终端在公路、铁路、航道、城市公交线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布局与应用,加强对车辆、船舶等运载装备的卫星定位、智能监测和无线网覆盖,发展实时交通信息查询、实时精确导航、交通事故预警、道路快速救援等智能交通服务。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资产智能化管理,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2)互联网+出行服务。加快全市城市公交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市域汽车客票联网售票系统建设,整合公路、水路、城市公共交通、铁路等出行信息,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便捷化、个性化公共交通服务。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公共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电子客票和电子检票,提升交通支付智能化水平。推进汽车电子标识、智能感知、导航定位、车载诊断系统等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开展城市“掌上车管所”、“智能停车场”等便民服务,开展在线交通信息、出行路线规划等服务。开展汽车维修配件追溯试点和“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鼓励O2O汽车维修服务或连锁经营等“互联网+汽修”模式创新。〔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3)互联网+交通监管。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交通行政许可办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安全应急处置等交通监管新模式向基层延伸。建立全市综合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大数据平台,推进公路、水路、铁路等监管系统联网,加快推进交通、公安、环保、质监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和监管联动,实现对车辆、船舶等运载装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利用交通大数据挖掘分析人口迁徙规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信息,提升交通运输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推广智慧驾驶培训服务。〔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六)互联网+节能环保。

1.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前,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6%,环保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控覆盖率达97%。

2.重点任务。

(1)互联网+节能。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发展智能电表、智能燃气表等智能计量仪器。推进能源消费智能化,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家庭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运用家庭能源管理APP和智能终端,实现对家庭用电精确控制。加快市、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平台及韶关市能耗监控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实现资源能耗数据在线监控,力争全市在线能耗监控企业达50家以上。实施电机、注塑机节能增效智能化改造工程,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节能低碳的智能高效交通系统。加强智能楼宇建设,建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平台。(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2)互联网+环保。加快建设完善市、县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和市环境信息数据平台,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环境质量、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等信息的集约管理。完善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快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水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应急监测能力。加快省市县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联网建设,对大气、河流、工业区、机动车辆等重点污染源建立监测点,加强对污染排放实时监控和管理。加强电力、钢铁、造纸、建材、水泥等行业减排监测信息技术应用,在高排放工厂、工业园区等重点场所安装智能传感器,实现减排效能在线监测。加快全市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推动机动车排气检测信息互联共享。(市环保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负责)

(七)互联网+政务服务。

1.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网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提升网上办事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全市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全市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全面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2.重点任务。

(1)互联网+公共政务。加快完善全市网上办事大厅,推动各级实体行政办事大厅向网上迁移,逐步建立贯通市县镇村各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全市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依托全市网上办事大厅,在“一站式”网上办理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一门式”政务服务模式,加强政府部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并联审批,强化实时在线监察与权力监督,提升政府服务质量与效率。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证照应用服务系统,完善组织机构代码网上服务。优化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手机版。推广企业专属网页和公民个人网页,为企业和民众提供信息主动推送服务。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在线申报,推行企业注册登记“一照一码”,打造全流程“电子税务局”,为企业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市信息中心、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国税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2)互联网+政务公开。建立政府数据信息资源开放机制,利用网上办事大厅、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市场监管信息网、政法信息网、医疗卫生信息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网等平台,逐步扩大政府部门数据开放试点。在社会民生重点领域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应用试点,加快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在政府管理服务中应用,探索推行个性化公共服务。〔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卫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信息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3)互联网+政务大数据。依托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建立全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和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整合国资、商务、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网上办事提供数据支撑。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社区服务、高分遥感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建设集政务信息公开、投资项目审批、社会事项办理、政府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应用平台。支持企业利用政府开放的数据开发新应用,推动社会服务手段创新。加快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计局、市国资委、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统计局、市信息中心、韶关海关、市国税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八)互联网+城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