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社会工作>创业指导>

应警惕宏观政策尚未解决的创业问题

创业指导 阅读(8.01K)

“我们不能苛求于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但从长远角度讲,宏观经济政策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却制约着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健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李义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应警惕宏观政策尚未解决的创业问题

“虽然当前启动内需的政策针对性很强,就是千方百计地启动内需,保持GDP8%的增长速度。”李义平分析称,但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并没有有效地解决以内需、主要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良性的经济增长机制的建立的问题。

内需的、主要以消费拉动的内在机制可以使一国经济处于平稳健康的发展状态,但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因此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对于启动内需,相对于‘保八’,政府支持的投资拉动确有立竿见影,刀下见菜的效果,然而经济一经启动,接下来需要靠内在机制支撑发展的时候就会马上捉襟见肘。当内在机制作用不力的时候,要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需要继续投资。”李义平认为,由于内在机制作用不力,从而税源不足,继续投资就不得不举债,就很难不发生通货膨胀。

李义平同时指出,应该看到宏观经济政策没有有效解决企业活力的恢复。政府支持的投资是花钱的,企业是挣钱的,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当然,政府支持的投资对企业活力的恢复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企业的活力取决于更多的方面,例如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企业的应变能力等。于是,我们不仅要看GDP的增加,还要看增加了的GDP是来自于企业的活力,还是来自于政府的投资。

再有一个,旨在启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有效解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升,相反有可能使这个问题更严重了。

“危机通常是调整和提升经济结构的极好时机,因为落后的产能可以借机淘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次产业革命就是三次结构提升。上世纪70年代日本面对石油危机的结构调整,80年代面对日元升值的调整,以及韩国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调整都是经典案例。然而,在我们的启动内需中,确实存在着以往由于污染、由于低层次重复建设不能上的项目通过重新包装仓促上马的现象,从而使结构问题更严重了。”李义平表示,在未来的结构调整和提升中要把政府指导和市场选择结合起来,政府可以高瞻远瞩地指引方向,真正的选择还是让企业、企业家去决定。

“比尔·盖茨不是选择得很好吗?柳传志不是选择得很好吗?马云不是选择得很好吗?面对市场的时候,企业家更聪明。”

最后一点,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更着重于眼前的增长和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不大,而这样的体制对经济健康平稳发展非常重要。

李义平告诉记者,欲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急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发挥功能的范围和程序,政府可以解决问题,政府也可以产生问题,政府过度地、频繁地甚至用行政性的手段干预经济,本身就容易产生不稳定。频繁地干预经济形成了企业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博弈,企业要揣摩宏观经济政策的动向而不是市场的态势和走向,这是十分尴尬的,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的。

二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合理边界问题,不能“国进民退”,中央的政策虽然没有国进民退,但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确实存在着国进民退的现象,甚至用强硬的行政手段进行。

这种做法不符合十五大以来党的文件中关于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有进有退的阐述,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倒退。

“在进一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应当把近期的目标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李义平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