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心理学>成长心理>

请从小抓起心理健康

成长心理 阅读(2.96W)

心理问题向来不是短时间内会形成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小抓起心理健康。请从小抓起心理健康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请从小抓起心理健康

  

  孩子“多动”成绩差:耐心点,加点药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儿子专程从浙江宁波赶来看杜教授的门诊。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看杜教授的门诊。她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不理想。老师反映说,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课,总是自己在下面玩,学习上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位母亲带着孩子求助于杜教授。在做了一系列检查后,杜教授诊断孩子患有多动症,并开了盐酸托莫西汀治疗。治疗一个月后,这位母亲觉得“效果还不明显”,今天特地再次来就诊。

杜教授看她心情焦急,特意叫她要放松下来,并告诉她,多动症患儿需要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在安全的范围内加大剂量。杜教授让小孩子称体重后,确定药物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就重新给孩子开了药方。他同时嘱咐这位母亲:对待多动症的孩子要多点耐心,治疗也要有耐心,相信服药后肯定会起效的。

杜亚松教授特别告诉记者,多动症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儿童中发病率很高,是儿童心理咨询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患有此病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等。除此之外,孩子还常会有自卑感、情感和社交障碍等。多动症除了会影响学习外,还可能增加患者青少年时期及成年后的犯罪率,所以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很多家长担心药物治疗多动症会有副作用。杜教授认为这方面的药物是安全的,不会导致药物依赖。

  孩子爱发脾气:别理睬,冷却疗法最有效

接下来进诊室的是一位小女孩,带她来的是她的母亲和外祖母。这位母亲见到杜教授就不停地抱怨说,孩子太爱发脾气了,总是在家里无缘无故地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她们觉得孩子“精神不正常”。这位母亲还特地把用手机拍的孩子哭闹喊叫的视频给杜教授看。杜亚松教授问:“孩子是不是由她外祖母带呢?”这位母亲和孩子的外祖母一齐点头说是。杜教授说,我猜一定是这样的情况,这就是祖辈带孩子的缺点——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可以“无法无天”。孩子家长对此半信半疑,问道:“那孩子哭闹、发脾气那么厉害,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杜教授告诉她俩:孩子大发脾气、爱发脾气,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去理睬,你越是关注和理睬她,她发脾气越是来劲,要采取“冷却疗法”。他嘱咐家长:“除此之外,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一定不能把这件事全交给孩子的祖辈,否则孩子过分被宠爱不可避免。”

  与孩子交流不简单

做儿童咨询门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门诊中医生不能只和家长交流,还要亲自与孩子交流。杜亚松教授在这一点上显得非常“专业”。他与孩子的交流既有长辈的`风范,又不失风趣幽默,让孩子觉得他可亲可近,自然而然地就与他“聊了起来”。而通过这些看似“拉家常”的对话,杜教授能掌握很多信息,包括孩子的语言能力、智力水平、交际能力等。再结合其他诊疗的结果,医生才能开出最佳的“处方”。

  先天智商一般,要靠后天来补

一位家长特地带着孩子从北方赶到上海看杜教授的门诊。这个男孩子学习成绩较差,家长为此非常焦急。杜教授问孩子年龄多大,孩子回答说“10岁”。杜教授又问他“过两年他是几岁”,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杜教授又问孩子好几个问题,比如问他“国庆节是哪一天”“中秋节是哪一天”等。孩子有的能回答,有的则回答不好。结合孩子此前做过的各种测验,如智商测验的结果(智商偏低)等,杜教授告诉家长:孩子天分不是很好,学习成绩差与此有关。家长说:现在多动症不是很多吗,这孩子也调皮,是不是也是多动症呢?杜教授耐心解释说: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差不是因为多动症,更多是因为先天的智商没有那么高,但和孩子交流后发现,他还是很开朗活泼的,建议你们在平时学习上多辅导辅导他,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这样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会上去的。

  父亲需要管孩子,母亲的“焦虑”会传染

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儿子来看杜教授的门诊。孩子看上去很文静,也很懂礼貌。但他的母亲抱怨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没耐心,总是静不心来学习,另外孩子不活泼,不喜欢到外边玩,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这位母亲显得很着急,她把自己记录下来的关于孩子问题的满满的一大张纸递给杜教授看,并说:“孩子这么多问题,应该怎么办啊!”杜教授问孩子的爸爸:“这个男孩子平时谁带?”孩子爸爸说:“孩子母亲是老师,孩子就在她学校里读书,基本上是她带的,我工作很忙,没时间管孩子。”

孩子的母亲一再要求杜教授想点办法治疗好孩子的问题。杜教授让她平静一下,然后对她说:“你看你这么着急,说实话,你的心理问题比孩子的更大,因为你的这种焦虑情绪会影响和感染孩子的。作为母亲,应该适当与孩子分开点,不要时时刻刻罩着他。”然后,杜教授嘱咐孩子爸爸说:“作为父亲,一定要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即使平时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比如,多带孩子到外边玩一玩,让孩子体会到爸爸作为男性干练、豁达和坚毅的一面。”

  爱心第一位

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因为疾病发作而打了老师,于是老师和家长一起来门诊咨询。面对满腹委屈的老师,杜教授耐心解释说:“你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我们精神科医生,因为患者精神病发作身体上受到攻击,也是有过的。但对待精神病患者,首先我们一定要有爱心,要用爱心来对待他们。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对于孩子的疾病,一定要积极治疗和控制。家长必须承担起监管人的责任,配合医生给孩子服药治疗,这必不可少,不能有丝毫放松。而在具体对待孩子的时候,不管是医生、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有爱心,让孩子体会到爱的存在,这样对他的康复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