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实用范文>读后感500字>

故都的秋读后感

读后感500字 阅读(2.42W)

看完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之后,你们感觉怎么样呢?有什么样的感悟?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故都的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一】

一年四季我独爱秋,爱秋风的缱绻,爱秋雨的缠绵,爱秋野里的金黄色,爱秋山上的枫叶炫,爱秋雁归的呢喃,爱秋天蓝蓝的悠远···一切都是那样的养眼,让人心情惬意欣然。 —— 前言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的静,来的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的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郁达夫运用了各种手法把一副含烟的水墨风情画勾绘的淋漓尽致,真的让人身临其境,使人回味无穷。

感受着大作家笔下的风韵之美,在书中品味着活现的神韵,又让人有种余兴未尽的感觉。都知道不同的地域带给人的秋色当然是不同的,北方的秋就是比南方来得快,当南方的人们正脚踏凉拖,身着纱衣短裙埋怨夏季走得太慢的时候,北方已是落叶飘然、长裤毛衫了。

郁达夫笔下的秋从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到晴天下训鸽的飞声。再写到槐树叶底的牵牛花,闻秋蝉听秋雨···一切来自秋的情形动景都被他描绘刻画得惟妙惟肖。“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本来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萧瑟之景被老郁的笔勾出了千般味道。“下得更象样”?是蒙蒙,是霏霏,是缭缭绕绕,是绵绵缠缠,还是磅礴跌宕?仅此一句就足以让你品味半个世纪。又用枣子、柿子、葡萄把北国的果树勾勒得千奇百媚。“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老郁为了看故都的秋会不远千里从杭州经过青岛赶到北平,这就是作家最高的写作境界吧,我不是作家所以也不需要从这里跑到哪里去尽揽秋之美,更何况也没有那些时间和余钱去游山玩水。但也的确是北方的秋真的更能让人领略到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渐渐的始终过程,凡是北方的人真的都能感受得到,不是这样吗?

我没有老郁那博大深邃的境界去描写这秋,而我也会在这秋风中感受到一种涤荡人心的惬意,在这秋雨中放飞自己杂乱无章的思绪,天高云淡,一缕风轻,没有了夏的灼热,在清凉的感觉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灵魂境界,用这秋的美去扩拓自己的单调和狭隘,把自己阴暗的心境扬撒在这秋光里然后让自己的思想变得宽广、辽阔!

去看这秋吧,只要你用一颗快乐的心去感受,那绝对不是萧瑟肃杀的,看到的只能是让人振奋的金色之美,到处都是成熟的声息。“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份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老郁这句沁人心脾的字句也成为了描写秋景中的千古绝句。美丽的秋景在他的笔下已经揽尽了独有的风韵,那我们去看什么写什么呢?大可不必理会这些,我们眼里的秋也有一种独有的魅力,因为感秋又不是他老人家一个人的专利。

一年四季我独爱秋,爱秋风的缱绻,爱秋雨的缠绵,爱秋野里的金黄色,爱秋山上的枫叶炫,爱秋雁归的呢喃,爱秋天蓝蓝的悠远···一切都是那样的养眼,让人心情惬意欣然。

走了夏的炎热,这秋,用心去感观吧,依然如此美丽。

故都的秋读后感【二】

我喜欢的季节是秋天。最近我在读秋雨主编的《名家散文集》,其中有好几篇是描写秋天的散文,所以读来感觉亲切。在我看来,散文就是要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切的情感,我看的这几篇都是抒情散文,意境很美。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不写皇家宫殿、园林,不写优美自然风光,他写的是与老百姓生活很近的秋味、秋色,我被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所吸引,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那么迷人,那么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雨声“息列索落”,使人置身于雨境,下雨后,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说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在此描写得非常细腻,从他们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

林语堂笔下的《秋天的况味》,描写的也是身边的琐事,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读来却能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明媚妖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是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从这段文字中,我品味出作者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绵延细节的意味,我们也看出了“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悠哉的日子”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

名家笔下的秋自有他们的韵味,读来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暂不去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单从文字上就能领略名家的写作功夫,这一点值得我们去赏析。

故都的秋读后感【三】

那么,“清”“静”“悲凉”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清”字当为“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之意。“来得清”,即是指这秋来得纯正,来得彻底。你看,且不说“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说“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就说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处“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吗?正因此,这故都之秋,才会被称为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饱尝一尝”。

“静”字当为“没有声音”之意。“来得静”即是指这秋来得悄无声息,既不像春天的到来有“春雷”作“鸣”(明)证,也不像夏天的到来有“瓢泼的大雨”相伴随,更没有冬天到来时吼叫的北风、整夜的风雪。秋的到来是无声的,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总之,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你的身边,使你听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悲凉”的确是人的一种感觉。“来得悲凉”是说这秋的到来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请注意,只是“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而不是人们一定都会产生悲凉之感。因为草木本无情,喜怒哀乐,皆源于人之多情。

因此,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并不是“悲凉”之感,而是一种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开篇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对五幅秋景图的描绘,无不充斥着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你看,即使住着“一椽破屋”,却有心情在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去听那“青天下训鸽的飞声”,去细数那“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不是一种闲适吗?如果说作者描绘的“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四幅图还能勉强和“悲凉”搭上界,那么第五幅图画“胜日秋果”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悲凉”的影子了。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对枣树的描述:“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生活在这样的庭院中,面对着触手可及的秋果,享受着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赞美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说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闲适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挚地赞叹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看来,作者要留住的是这北国的秋天,更是与这北国的秋天紧密相连的闲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