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放假>

什么是儿童鬼节?

放假 阅读(3.08W)

万圣节受热捧是崇洋媚外?跟风低龄化 成儿童鬼节

什么是儿童鬼节?

与圣诞节、情人节一样,起源于西方的万圣节如今也逐渐为中国年轻人所接受。但记者采访后发现,万圣节目前出现了低龄化跟风现象,各种万圣节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有家长们直呼:“这分明就是儿童鬼节”。据家长爆料,幼儿园周边的南瓜都卖断货,全是用来做灯的。

除了购买这类带有恐怖色彩的道具之外,越来越多学校将万圣节作为一项重要活动,这也让不少家长苦不堪言。昨天,顾女士就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自己连夜制作南瓜灯的照片。她告诉记者,最近接到幼儿园的通知,说要给孩子过万圣节,让家长们帮着准备一个南瓜灯。“幼儿园附近的菜摊上,南瓜都卖断货了。”顾女士摇着头说,“为了参评,质量不好都不行。”

和顾女士一样为此烦恼的家长不在少数。面具、服装,甚至是各种帽子、魔杖等配件,全套买齐花费也不小,一套几乎都要200元左右。不少家长很是纠结,私下议论着:“幼儿园里过万圣节真的合适吗?”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为“万圣节”,前一夜,孩子们穿上服饰、戴上面具,去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或者捣蛋,非常有趣。然而,万圣节到了中国却逐渐演化成“儿童鬼节”,而且在商家大肆宣传下,有越来越变味的感觉。

心理学家也提醒,如今万圣节的服饰和情节都和恐怖相关,对于成年人或许影响不大,但对于幻想和现实尚不清晰的幼儿来说,不利于其性格形成。

引发讨论:“洋节”热闹有商家炒作因素?

这几天,不少大卖场里纷纷增加柜面,主推销售各类万圣节商品。理货员不时为销售一空的柜台补货,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骷髅、鬼怪面具。昨天,记者在仙霞路上的一家商场里看见,类似僵尸鬼怪等颇为吓人的面具被放在一楼文具用品等较醒目的位置。营业员说,最近不少小孩子都来买面具。“这个卖得最好,二十几元。”营业员指着一个类似恐怖片《惊声尖叫》表情的鬼怪面具介绍。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些面具不仅造型夸张,甚至已经到了惊悚的地步。在浦江镇的一家大卖场里,万圣节装饰物被集中堆放在一起。走近一看,全是一个个淌着血的恐怖塑胶头套,面目狰狞,看着让人颇为不舒服。营业员私下告诉记者,不少孩子会结伴来购买,戴在头上后相互追逐。而类似仿真大蜘蛛、“血浆”饮料等用来吓唬人的配套商品也卖得很火热。

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对于万圣节,几位受访者均不同程度提到了“商家”。对此,专家表示,有些节日基本是被商家操纵了,自己曾经在国外经历过万圣节,基本都是各家自发地过,街头气氛远没有想象中那般浓烈,商家也没有太多刻意渲染,“如果能多了解一些西方节日的背景,这种被动过节的情况可能会避免”。

学者点评:或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从情人节、万圣节,到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洋节”在国内总能受到年轻人的关注。而在某种程度上,一些性质相同的“国产”节日却似乎没能享受同等待遇。胡野秋分析称,首先,这可算作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不畅,异域文化就会轻易地俘虏人们”。

“再有,文化本身就是在互相渗透和融合中发展的`。”胡野秋进一步指出,但由于缺乏文化引导的市场经济,使得商家以获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过度营销洋节,导致消费时代的年轻人被动卷入”。

不过,并不能简单地认定“热衷于过万圣节”便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文化多元是必然的,再加上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内容、形式均失传多年,年轻人选择热闹喜庆的万圣节无可厚非。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该怎么恢复我们民族的节庆文化?要让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懂得如何过自己的节日。不然长期缺乏了文化的主体性,将来的国人恐怕都只会过洋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