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教学反思 阅读(2.23W)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的内容主要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的教学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而且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能够正确地应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公式的来源。

一、课程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猜想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是否存在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思考。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学习提纲进行提示: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让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演示。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进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让学生利用学习提纲理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公式的关键。其中有两个学生到演示台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时候,说发现他们的面积相等。而我只强调了拼后的面积相等这个概念,为什么面积相等?这里应该将学生的图形粘在在黑板上,让学生交流出自己的原因。没有往更深的地方挖掘,所以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而没有在操作的过程深层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后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不敢放手现象。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等等。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式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的,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教材首先提出:公园准备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空地上铺草坪,如何计算这块空地的面积?这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提出的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思考如何去解决教材提供了两种提示性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种是通过剪与拼的活动,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然后计算出面积。通过本节课的使学生通过剪切、平移的方法理解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教学中,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导入,由学生猜测、验证、再猜测、再验证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次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小组合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使学生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为了能更好地使用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时充分利用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引导学生经历了类推(负迁移)→试误→验证→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应用→拓展等过程。具体如下:

一、复习引入

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后续的学习奏响了前奏。

二、探究新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生本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试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此产生了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两种解法,教师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了邻边乘邻边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底乘高。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了长方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邻边乘邻边计算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而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来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同桌讨论,确实不懂的请教书本,再验证。最后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可以用底×高来计算,最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并进行总结: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后,面积不变,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反思、和谐共进。生与生之间,思想相互碰撞、观点相互交锋,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学生与课本对话,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课本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静态”的教材在学生创造性地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谱写了一首旋律优美的主题曲。

三、拓展应用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多,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第一题,通过学生的分析,同学们懂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是相对应的底乘以高。而第二题,由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师生对话,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四、师生总结

由一句“把你最高兴的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师生互动,概括出本节课渗透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转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按昨天学习的体会我在自己班里实践了一下,课堂上收获了惊喜与平淡,现记录如下。

1、准备学习材料,有点小困难。

课前准备,我都会考虑材料尽可能简单,但效益要达到最大化。本节课就给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行,供学生探究用。

在word上画平行四边形时,遇到了困难。底与高都要取厘米数的平行四边形我不知道怎么设置,急中生智,用了一条参考线段就完成了。但邻边就没办法了,结果做出来的邻边长2。3厘米。不过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影响学生的研究。

2、尝试也出现三种思路。

课始,我开门见山就让孩子们量出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数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边指周长与面积的环节都省了,这个环节有必要吗?)大部分学生能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测量并计算,十来名学生三分钟的探究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课前的准备还是不太充分。下次是不是给那些没办法研究的小朋友准备个研究提示?提示该怎么提示才有效?提示会不会影响那些本来有自己研究思路的学生的思路?或者会不会呈现的材料不够丰富?……有太多的疑问了。

我的课堂上也出现了三种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思路。

方法一:求周长。

方法二:底乘邻边;

方法三,底乘高。

讲评时,我先展示求周长的思路,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不对的。再出示底乘邻边的方法,安琦说:“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也是长乘宽”。居然与案例呈现的孩子回答的一模一样,难道这是孩子们应然出现的思路吗?当我出示教具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赞同了这种方法。“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面积没变化吗?”我急着抛出研究的关键点。连续问了三遍,等了一分钟,终于有人举手了。侠宋上台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害虫补成长方形,跟拉成的长方形一比较,孩子们这才发现,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面积变大了。第三种方法的得出极其自然。真佩服名师,这个环节的设计,割补法应然而出,不过既是为了验证“拉”的方法的不正确,又为正确方法埋了伏笔,高!

3、基本练习。

我采用了两道题,一道只呈现对应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一道有多余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结果还是有人掉进陷阱。是不是太早出现干扰因素了?如果第二课时再出现这个,会不会好一点儿?

4、变式练习。

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孩子们觉得有些简单。怎样把这个环节设计精彩,成为本堂课的第二个高潮点?有待下次继续思考。

5、课尾。

我也采用了朱老师的那三道题,“一个底是8米,高是6分米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把它分成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把它分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梯形,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就让学生答吧,处理有些简单,继续深入,会不会扯得太多?学生一开始力挺的底乘邻边的方法,是不是在这时给个回就比较好?

遗憾与惊喜并存,上课,真有意思!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在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引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把这两个图形按每个格1平方米的方法来数,数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把不满一个格的按半个来数。”学生数好以后,说一说数的结果。再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你发现了什么?有利于有能力的学生向转化的方法靠拢。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通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这节课中,设计了数一数、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х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х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推导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基础练习(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升练习(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发散练习(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这条平行线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整个习题设计部分,题量虽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进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书上虽只给出了两种方法,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的剪法,而我也只强调了两种,对于一个学生出现的比较特殊的剪法粗略带过。而且这个环节过后,忘记强调一下,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才能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的部分还是显得很仓促,自己急于把正确答案给出,这是迫切需要改正的。

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师,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本节课内容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知识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比较这两个花坛的大小,就是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而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学过,非常简单就可以得出,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没有学过,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这样的疑问,引领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渗透“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利用转化思想学生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但是如何验证这个计算公式呢?学生通过手中的平行四边形会联想到把它转化为长方形,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动手研究推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转化思想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能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在表述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再教设计:

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做到规范、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