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教学反思>

小学《平安回家》教学反思4篇

教学反思 阅读(1.73W)

小学《平安回家》教学反思1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它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应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将空泛的说教变为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

小学《平安回家》教学反思4篇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中的《平安回家》这一课采用了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作为中介,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世界,将做与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节课中安排了看录象、认识并设计标志、过马路等活动,并充分利用了校本资源——小黄帽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充分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在教室里或操场上画了一个交通路口地形图,让学生在上面演习;画了斑马线、人行道、红绿灯,为真正行走在大街上打下基础。老师也参与游戏,扮演交警,从而体现了教师是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课程目标要求。

小学《平安回家》教学反思2

因为本课教学涵盖面广,不只要明白放学回家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还要知道有关的交通小常识。我在引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故事的形式引用了两个真实的例子,而且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我们顺德周边的城市,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同学的情感和求知欲。听完了这两个故事,小朋友的眼睛里都流露出害怕的,而又很有兴趣的复杂表情。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同学所有的注意力。使每个同学都能以丰满的热情自发地进行情感的体验,引入对平安回家的学习。接着开展的教学内容从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动身,拓展了同学学习、思维的空间,将教学内容带向课外、带向社会、带向家庭,然后将这些学习资源带进课堂进入实践,即:同桌说说交通设施、交通标志的作用;同学按自身的生活经历设计十字路口的交通标志等。这些形式体现了教学的弹性化,有利用同学的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实践,自主创新,远远超越了教材的自身。这个环节我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各小组抽签,抽到哪个交通标志就说哪个,同学们很有兴趣,纷纷争着发言。整个教学过程我是采用活动化学习形式进行的,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作业的安排也是开放性的,同学针对自身的实际选择作业完成形式,充沛体现了认识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别性,提高的层次性。

但是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只注意了让每个同学充沛展示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自身占有的知识。却忽视了同学的知识和经历,由于教学活动的内容、学习活动过程的动态开放,过分着重同学对交通标志到交通信号再至平安标语的认识,结果一些在顺德比较少见的交通设施,比方人行天桥等同学就回答不出来。

小学《平安回家》教学反思3

《平安回家》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一篇课文。教育孩子能明白放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初步认识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执教本课,我们不可能带着学生亲历各种生活场景,那应该如何贯彻“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最大程度地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实现目标与现实的对接呢?

课程标准提出“要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提示了有效的策略:搜集调查、自主探究、实践演练。紧扣课标,在“面对儿童今天的生活、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的理念指引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课前调查,了解生活,在对话中生成话题。

从认识上讲,三年级的孩子生活范围逐渐扩大,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几乎都接受过学前和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的交通标志、标线以及一些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了解比较清楚。

从客观上讲,交通发展变化很快,道路拓宽,车流量增大,车速加快,交通设施和交通标志也越来越多。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活动日益增多,与交通的关系日益密切。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引发交通意外。 另外,学生家长的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还会对孩子的行为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在繁忙的交通王国里,平平安安回家?怎样遵守交通规则?

二、挖掘课程资源,拓展生活经验

我重点谈谈“直面生活,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这个环节。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镇江现在处于交通高速发展时期,道路出现前所未有的拥挤,一到上放学时间,学校周围“水泄不通”,一些交通标志对人们的成年人即便如此,更何况我们三年级的孩子呢。在认知上,他们虽然对于常见的交通标志比较熟悉,但在客观上,他们天天由家长接送,有多少会在意这些交通标志呢,而他们的.家长又有多少在意呢。

否则,就不会出现学校附近一到上放学时间,就极其拥堵的现象了,加之所以,这节课,如果单一地只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让他们的知识经验只停留在认知阶段,就势必会对他们平时的生活缺乏指导意义,所以除了要让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外,还要知道在生活中的道路上,看到他们应该怎样做。因此,我让学生在典型路段上记下这些交通标志,目的就是想让孩子们能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在自己每天上放学都必经的路段中,不仅认识,还要按照标志上的提示去做,这样由点到面,从认知到导行。如果你能按照规则把自己每天必经之路走好,还怕走不好今后的路吗?即便今后长大了,独立路上行驶时,也能动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考虑到在生活中行人、电动车、自行车闯红灯的现象屡见不鲜,我让学生自由发表家长在接你回家途中闯红灯的事例,通过直观的视频,唤醒唤醒潜在的不能闯红灯的意识,并能告诫教育家长,要珍爱生命。

考虑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道路交通的丰繁复杂,让学生说说安全过马路除了走人行横道线之外,还有哪些方式?并通过“看图辨析谁对谁错”,加深印象,指导行为。考虑到三年级的孩子直接受交警指挥的情况不多,而且,事实也表明,有交警的地方也是交通秩序最好的地方,因此,为了在短暂的课堂内,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掌握更为准确,更为真实的信息,通过视频录像,把“交警请进课堂”,让学生学一学、做一做,让认知升华、内化,从而为指导课外的行为打下基础。考虑到学生会因为贪玩,把交通规则抛在脑后,通过生活中的真实视频,让孩子们辨析、找碴儿,让孩子们自由交流生活中出现的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通过从交警大队了解到的具有震撼力的数据,让孩子零距离接触生活,使课堂内外互动,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知道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从而为学生打通了生活通道。

教学既要还原生活,又要提炼生活,触动情感,影响态度,提升价值观,道德教育到底由谁来完成呢?由学生自己,由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完成,尤其是儿童每天面对的还在进行中的生活。虽然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不一定能做到“心有多大,课堂就有多大”,但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三丈教室”,只要我们教育能“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从教本走向人本,从问答走向对话,由“灌输”到“引领”,整个社会就能成为品德教育的大舞台。

小学《平安回家》教学反思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游戏、童话永远是小学生喜欢的话题。因此我在上《平安回家》一课时让天天和学生相伴的人物小刚引领学生走进交通王国,通过生动的录像把人们在常用的交通标志下的活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把静态的图片和文字活动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交通标志的作用,而丰富的内容又给下文的画交通标志、知道交警的基本手势等作了铺垫。

对于天天接触红绿灯、十字路口的城市学生来说,认识常用的交通标志不是难事,可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在教学常用的交通标志时,我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连线,又让学生进行抢答练习,及时对交通标记进行识记,使知识得到巩固。而小芳的话则把画面和现实生活连接了起来,并且巧妙地告诉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标志知识,而且在抢答时情绪活跃,兴趣盎然,深深吸引了学生的参与。

在教学三个基本的指挥交通手势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我采用了观察、模仿、表演三步曲,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了表演的难度,使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表演,切身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不仅如此,学生表演后让他们谈体会,适当补充其他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交通知识,使新课标所要求的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实到实处。

接着生动的课件把没有安全标志的岔路口人车混杂,横穿马路的危险情境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故引起自身的警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后告诉学生把他们设计的安全用语交给警察不是哄骗学生,而是让学生们感到自己的设计是有用的,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应该是新的教育活动的开始和延伸,因此在活动结束时,让学生利用交通标志牌继续学习,使课堂教育继续向课外延伸。最后的过马路活动使全班的学生都动起来,再一次切身体会怎样正确过马路,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极自然地点明了课题,使本课的教学活动前后呼应,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