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反思 阅读(1.45W)

教学反思论文: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论文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本身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有利于引发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故事总是能吸引着孩子们爱听,各种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小猫画花,小猴子吃桃子,猪八戒买西瓜,青蛙过河等。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激起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讲述中设置悬念,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的过程中,笔者讲述了小猴吃桃的故事,小猴由于贪吃,把妈妈留给他做午餐和晚餐的桃子在中午的时候就全吃掉了,于是小猴不得不吃完桃后去寻觅晚餐,在路上它看到了两棵桃树,一棵有桃,一棵没桃,这时候树爷爷说话了“小猴呀,你必须算出这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才能把他们摘走!”(多媒体演示)“你们能帮帮小猴吗?”学生的探索欲望及其强烈,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正确列出了算式。在汇报时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呢?怎样计算呢?新课就在故事留下的问题中开始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乐于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列式解答后他们有了成功感,情绪也十分高涨,随着小猴的行走路线慢慢前行……在这过程中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很自然的将自己融入到故事情境中,作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创设故事式的问题情境,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在故事情境中练习提高解题兴趣

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度的练习是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手段。在解题方法上基本同于课堂上的新授,或是在基本题上的拓展与延伸。如果只是机械的出示习题,按部就班地解答,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是很枯燥的,往往会引起反感、厌学的情绪。将练习寓于故事情节中,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朋友们排成一队,小红前面有6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个小朋友。”许多学生很快做出6+4=10(个)。这时讲这样一个故事而不是即时的评价:一天,11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过了河,可是到河对岸,鸭妈妈一数,拍着脑袋说:“嗯﹗怪了,怎么只有10只呢?”“谁能帮鸭妈妈找一找原因?”有几个小朋友就说了:“鸭妈妈自己没有数。”然后引导学生回过来检查刚才那道题目。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还须加1,把小红给忘了。一个难点就这样解决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如“八仙过海”,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论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土壤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不此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教师充分让学生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的主动思考,现在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学习,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只有教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去思考,去探讨学习。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如何才能发现问题?首先学生必须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善于自己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经过思考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自主钻研的表现,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信号。总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溅创新的火花。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