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阅读(1.08W)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1

《两只鸟蛋》,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教学本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开课时出示一个魔术盒,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把里面东西的大小和形状描述给大家,让大家来猜一猜。学生猜出是“蛋”。老师板书“蛋”字,指名读字音并组词。出示课题《两只鸟蛋》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这样的开课特别有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读通、读准课文,总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对于由问题的字词、句进行全班的反馈及引导,突出了学生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及合作能力。

3.深入学习,朗读理解。

通过拿两个鸟蛋让学生玩一玩,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体验文中小朋友对鸟蛋的喜爱之情;创设情境理解“焦急不安” “捧”在反复朗读中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4.拓展延伸。

在学完课文,理解课文后,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关于鸟的资料读了读,有创设情境让学生续编故事,在故事中传递自己对鸟儿的爱。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语言比较零...

《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语言比较零碎,语言缺少感染力。我觉得正是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足,课前没有备足学生,才导致课堂生硬缺乏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学习第四节时,我可以先承接上一节引导学生想象,现在两只鸟蛋正舒舒服服地躺在鸟窝里,你猜,在鸟妈妈的孵化下,过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样?虽然它们现在还是蛋,但我们可以想到,(放鸟叫声)听!——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吗?(击出示鸟儿在蓝天中飞翔图)看!——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吗?然后边读边想象,把自己当作小男孩读诗歌第四节,再播放幻灯展示鸟儿自由生活的画面、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照片进一步激发孩子热爱鸟类、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3

《两只鸟蛋》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让环保意识渐渐在学生心里萌生,让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而《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教学这首小诗时,我主要启发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初步感知鸟蛋。通过“大家见过鸡蛋吗?摸过它吗?”引出课题。请孩子回忆摸到蛋是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读出小男孩拿到蛋时快乐、激动的心情。孩子进行了课前准备,说出蛋“凉凉的”、“滑滑的”,随机学习课后词语“鸟蛋凉凉的,凉凉的鸟蛋”,感受汉语的多种表达,体会到了男孩的心情,所以读得轻快、活泼,很有感情。

二、体会鸟妈妈的心情。在学习第二节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小鸟是由鸟蛋孵化出的,知道一个鸟蛋就是一个生命。这时候,我紧紧抓住“焦急不安”这个词语,利用场景假设启发孩子们想象:如果你的东西丢了,你的心情怎么样?如果你是鸟妈妈,找不到鸟蛋,你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都很着急,有的说“鸟妈妈会到处找”、“鸟妈妈飞来飞去地问”、“鸟妈妈大声地叫”,我顺势一点,这就是“焦急不安”。这时候指导孩子朗读,孩子们都替鸟妈妈读出了她的着急。

三、加上动作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活动。鸟和人类是好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做?”从而引出第三小节,我抓住重点词语“小心地、捧、连忙、轻轻地”提问,小男孩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马上能答出“他怕把鸟蛋打碎了”、“打碎了鸟蛋,鸟妈妈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宝了”……看到孩子的能通过重点词语体会男孩的心情了,我引导他们朗读,读出男孩小心的样子。由于这段的动作多,在背诵上是难点,我就和孩子边做动作边把这段背下来,并告诉他们做动作还能帮助我们背诵呢。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课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被一幅幅漂亮的图片所吸引,上课的纪律也比平时好很多。当然,也有几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堂纪律和班级管理是我作为一个低年级教师反复思考的问题,对于新教师更是一件棘手的事。我平时也在不断的钻研,想尽各种方法去管理班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略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