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心理学>考试心理>

期末考试前最忌讳对孩子说的话

考试心理 阅读(1.88W)

在期末考试前,家长最忌讳对孩子说的话有哪一些呢?下面期末考试前最忌讳对孩子说的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期末考试前最忌讳对孩子说的话

口头语:“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伤害结果:伤害孩子自尊,打击孩子自信。

成绩好的孩子,家长更是连一个错都不允许孩子犯。

成绩一般的孩子,这句话的伤害力更大。孩子本来就不容易,最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可是家长的这么一句话,让孩子感觉是父母不信任自己的能力,认为我就是不如别人。

如果看到孩子在学习上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家长的心里会无比得焦躁、着急。不过无论您多着急,也要试着把自己冷静下来。因为有些话,说出口容易,收回来就难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是长期的。

你可以说孩子不努力,不听话,但是你批评孩子“笨”,即使孩子真“笨”,难道“笨”是能改的吗?

临近期末考试,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父母这种负面的评价不仅不会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甚至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积极的方式回应。家长不要老拿失误说事儿,更不应该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口头语:“你看某某人,什么都比你优秀,再看看你!”

伤害结果:孩子开始厌学,抵触优秀。

都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孩子总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总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总不能让家长满意,有时孩子自己都会迷失了方向。

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真不容易,就和我们要求的祖国一样:国力要和美国比,福利要和北欧比,环境要和加拿大比,机械要和德国日本比——中国真累啊!孩子真累啊!

俗话说:“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只看到孩子的短处,从不欣赏孩子的长处。

那么就会错过很多欣欣向荣的春色。

家长总反驳,我那是鼓励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励他更加努力。

其实,家长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比较和言语刺激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会让孩子“敌视”优秀生,更加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倍感压力,很容易气馁从而厌恶学习,结果使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从小缺少鼓励的孩子,长大后遇见困境,就会退缩,造成伴随一生的心理障碍。

所以,家长与其处处拿孩子与别人家的比,不如让孩子和自己比。拿他的今天与昨天相比,仔细找出他的进步,在孩子每一次取得进步时都给予由衷的赞扬和鼓励,珍惜孩子一点点的进步。

口头语:“好好考啊,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

伤害结果:恐惧失败,影响发挥。

很多家长习惯用奖惩制度对待孩子的学习表现,孩子考好了,给孩子奖励。

考不好,就给孩子各种惩罚,限制孩子娱乐。

这种奖惩制度简单粗暴,短期内的效果虽然有效果。但是,这种奖惩制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

孩子背负了太重的心理负担,往往会影响孩子考场上的正常发挥。因为害怕失败,总是小心翼翼,内心的紧张伴随的惩罚越来越强烈。

奥运赛场上朝鲜运动员,失败时犹如天崩地裂的情绪,就是因为背负了国家太多的包袱。

相反,如果考好了就给予奖励,那么奖励的作用会变得越来越小。只有体会到追求知识的快乐,对学习发自内心的喜欢,才是学习最持久的动力。

如果孩子到了高中,你还能用一根棒棒糖的奖励来诱惑孩子吗?

随着孩子的'长大,奖励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如果孩子长大成年,到了社会上,社会又需要给予什么样的奖励,才能激励孩子呢?

16岁的天才少年张炘炀,在论文提交前,要求父亲在北京买套房,否则就不参加博士考试。

这又是多少家长才能给得起的奖励。

口头语:“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

伤害结果:孩子长大后没有感恩之心,不懂得体恤父母。

学习只是孩子的一项主要工作,但不是全部。

看起来是家长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时间。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剥夺孩子其它的锻炼机会。生活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都是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能力,也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增强身体协调,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孩子结束了学校一天的紧张学习,回到家里,需要的是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家的感觉。如果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孩子会有一种疲劳感。

如果增加和家庭成员沟通的环节,会把孩子一天的紧张情绪缓解下来,同时也能增进和家庭成员的感情。接下来的学习会更有效率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只管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管,孩子会慢慢地习惯这种家庭模式,即使妈妈下班回家做家务累得腰酸背痛,孩子也已经学会了无动于衷,视而不见。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难管,不懂得体恤父母。

临近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尤其要注意以上几条。不给孩子压力,不造成心理负担,给予孩子家庭温暖。让孩子劳逸结合,以一种健康轻松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无论考试结果好坏,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成为一台考试机器,是我们的共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