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旅游>旅游资讯>

山东"北大门"分羹京津冀旅游红利

旅游资讯 阅读(6.08K)

周末亲子游、历史文化游、红色主题游、休闲自驾游……京津冀地区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红利正向周边释放。

山东"北大门"分羹京津冀旅游红利

日前,在齐河县欧乐堡景区举行的京津冀鲁协同发展城市旅游联盟成立大会上,包括我省济南、德州、聊城、滨州在内的12个城(区)的旅游部门及350家旅行社达成共识,共同开发京津冀鲁区域旅游产品,联合推介营销,在环渤海吸引更多国际和国内游客。

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京津冀三地共接待国内游客7.23亿人次,2016年超过8.5亿人次,占全国的20%。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等专家认为,近年来,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各相关城市联合推出路书、增发旅游直通车、互动推介越来越频繁,三地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仍有较大潜力。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德州市被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有关专家指出,做好德州融入京津冀旅游市场的设计,就如同敞开了山东旅游的“北大门”。京、津、冀、鲁区域内涵盖有世界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自然山水景观等众多优质旅游资源,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20多座大中城市2亿人口的市场资源,有着巨大旅游消费市场潜力,京沪高铁、京台高速、京沪高速、青银高速、德滨高速、太青客运专线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可以提供高效、便捷的旅游交通方式。德州发展休闲生态旅游,打造健康、阳光、度假品牌恰逢其机,建设京南生态旅游高地大有可为。

不过,要在旅游资源富集的京津冀、省会城市群中立足,对“名头不足”的德州来说不算容易。基于此,德州正以大项目建设和乡村旅游为融入京津冀的主要着力点,强化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据德州市旅游局局长刘宗斌介绍,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项目投资6.35亿元,新开工旅游项目3个,分别是投资30亿元的庆云迪趣欢乐水镇项目、投资32亿的夏津县德百旅游小镇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齐河水上世界项目。这三个大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大批京津冀游客来德州游览观光。凭借齐鲁燕赵文化融合之都、黄河运河文明交汇之地的资源优势,开发文化、生态、体验、乡村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上善若水,有德之州”品牌。目前,全市共有可接待游客的乡村旅游点近百处,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超过两万人。

旅游企业也开始不断“走出去”传播知名度。太阳谷、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庆云海岛金山寺、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等景区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类大型旅游交易会上。在第四届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京津地区对皇明低碳产品、乐陵小枣等旅游商品反响热烈。同时,德州市旅游局及银行机构已与“京津冀一卡通”对接,争取尽快实现京津冀游客在德州刷“一卡通”消费的便利。

“这次德州市牵头率先成立京津冀鲁协同发展旅游城市联盟,是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务实之举。”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副主任岳滨说,城市旅游联盟对进一步深化省市间旅游合作、促进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成员单位共同开发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统筹设计适销对路的精品线路,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营销,不断提升京津冀鲁旅游联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德州市副市长商怀君表示,希望联盟城市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形成强大的市场辐射效应,打造京津冀鲁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德州市政府将以此次联盟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全力把德州打造成为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及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努力成为山东省旅游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相关新闻】

打好生态牌共享绿色红利

清明节期间,江口县亚木沟景区细雨霏霏,依旧游人如织。

“游客很多,我家每天接待十几桌客人,收入近万元。”位于景区门口的寨抱村农家乐主人陈红平说。

陈红平说,以前一家人全靠种地勉强填饱肚皮,如果遇到粮食歉收,就会受冻挨饿。几年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他开办了农家乐,每年收入数十万元。

如今,寨抱村村民大多从事旅游服务业,旅店、商铺、餐馆一家挨着一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也从2011年的不足千元增长到8000多元。

山水成景。铜仁把发展旅游作为“保生态”的最佳之选。多年来,铜仁着力挖掘“两山两江四文化”,即梵净山、佛顶山、乌江、锦江,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丰厚文化旅游家底。

从旅游活区,到打造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再到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铜仁历届决策层推动旅游振兴的思路一脉相承,决心从未改变。

围绕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目标,打造以梵净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将梵净山建成5A级景区、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将万山矿山公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力开发温泉旅游资源。

铜仁按照市级抓龙头品牌、区县抓精品景区、乡镇抓特色亮点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旅游精品线路。目前,该市正在规划建设百里锦江旅游景观带,把梵净山和铜仁主城区两个核心紧密连接,打造“一带双核”精品旅游路线。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开展“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把农业园区打造成星级景区。许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目前,铜仁市乡村旅游接待点300余个,农家乐经营户1600多家,带动社会30余万人就业增收。

铜仁还倾力建设绿色家园,释放更多绿色红利。碧江区河滨公园,两岸绿树、高楼倒影在碧绿的江水中,沿江步道上市民悠闲散步游玩,俨然成了铜仁人民的“会客厅”,市民亲山近水的栖息地。

铜仁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群山环抱下,三江汇流,“黔中各郡邑,独美于此”。开门见山,推窗见景,生活在铜仁的人,随处可领略生态之美,享受自然之景。

近年来,铜仁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不摊“大饼”,多蒸“小笼”,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突出“小桥流水”,彰显“小家碧玉”,讲好“小城故事”,让城市更美好,让乡村更美丽。

打好生态牌,铜仁厚植生态屏障,精心建设好、呵护好这片宝贵的生态福地,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今年初,铜仁决定加大融资力度开展全域绿化“六绿”攻坚战,全面实施绿道、绿城、绿水、绿村、绿园、绿景工程。力争到2019年全市新增造林绿化240万亩以上,确保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

铜仁还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培育绿色文化,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着力建设一批绿色文化示范教育基地,打造一批具有铜仁特色的绿色文化优秀作品,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价值观。

打好生态牌,是为了让百姓共享绿色红利。“梵山净水·健康水都”、“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等生态牌越打越响,山珍、泉水成车出山,客商、游人蜂拥而来,进进出出皆是财源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