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社会工作>求职陷阱>

大学生遇到求职陷阱应该怎么办

求职陷阱 阅读(7.65K)

大学生找工作时,遇到陷阱要怎么班呢?

大学生遇到求职陷阱应该怎么办

1、找工作的时候会存在着职位欺骗吗?

这样的问题经常存在,很多的企业说是招聘人事人员,但是多数面试后却干电话销售、业务、做传销等等。所以你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面试后具体干什么样的工作。

2、求职过程中被骗了怎么办呢?

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及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的人事局、劳动局监察大队或公安局派出所报案,寻求法律保护。若求职受骗情况特别严重、诈骗金额大,可以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3、求职者被虚假招聘信息欺骗,上班第一天发现待遇和报酬与招聘信息上描述不符合,该怎么办呢?

求职者发现招聘信息中所列的待遇、报酬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合的,应向劳动部门反映,请求查处,劳动部门可根据有关管理条例规定处罚职介,对职介所收的相关费用应予退还,求职者的损失,应按有关规定赔偿。

 4、常年在外打工,经常出现拖欠工资啊,工伤不报之类的事情。怎样才能减少或者避免类似的问题啊?

最重要的是签订合同、保留证据。外出打工,农民工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并保留相关用工证据,出现工伤纠纷时,有关的用工合同、上岗证都可以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不要因为当时说的很好就不跟用人单位相应的合同或协议,那样处理问题也没有什么证据。

5、职场新人仔细看清劳动合同。在签合同时需对合同哪些内容进行了解,从而不至于让自己糊里糊涂的掉到陷阱里去呢?

第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直接签订试用期合同的做法是否合法?第二,试用期工资与“转正”后工资的法律关系。第三,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要时间前提?第四,违约金、年底红包约定是否有效。

6、节假日或者是学生寒暑假时找兼职工作,如何才能防止被骗?

找兼职工作,要想防止别骗,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认清中介机构的资质;2、看是否存在高薪陷阱;3、交钱前要慎重。

7、很多毕业生曾遭遇过“求职陷阱”。毕业生该如何规避风险呢?

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收费陷阱、合同陷阱、个人信息泄露以及企业霸王条款等。毕业生求职时应加强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避免被某些用人单位抓住求职心切的心理而签订“霸王条款”或陷入合同中隐藏的文字陷阱。

求职常见陷阱

陷阱一:偷梁换柱:换职位,换工作内容

"挂羊头买狗肉"的招数来"偷梁换柱",目的是把人"骗"进来干活。一些缺乏经验的职场新人,对行业、岗位都缺乏了解,往往在糊里糊涂落入了陷阱。

这种情况在就业市场上比较普遍,想躲开,就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招数。首先,在面试时,要尽可能问清楚应聘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从HR或部门经理的回答中你能得出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对于其中涉及到的关于岗位的.条款,务必进行详细的约定,明确岗位名称、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这样用人单位就不能随意更换你的工作岗位了。

陷阱二:报喜不报忧

信息披露不完整在招聘中也随处可见。在招聘面试时,公开的信息往往会将该公司的未来描述得"前程似锦",而一些负面的信息往往守口如瓶,使得你因为信息不足而难以做出客观的判断,甚至可能陷入"一片美好光明"的错觉中。

兼听则明,这是择业中一条重要的理性原则。在面试前或做最终决定前,多方面收集一些目标公司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在网络上搜索这个公司的相关新闻和信息来进行综合判断。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招聘业务员都是到各招聘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陷阱三:骗培训费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毕业生小刘同学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300元培训费。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陷阱四:“皮包公司”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招聘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招聘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对此,求职毕业生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陷阱五:中介陷阱

委托人才中介公司寻找就业单位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求职途径,但应选择政府主办的或社会信誉好的大型人才中介机构,一些不知名的人才中介往往设施简陋,无正规的人员机构,是不够资源共享质的“黑中介”,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中介方就会列出种种理由来推辞甚至从而骗取求职者的中介费。

陷阱六:招聘会陷阱

此类招聘会大多名不符实,常常对外宣传有多少用人单位和岗位,职位层次有多高,等等,实际上多为虚假宣传。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只有主管部门组织或批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才是合法的。

陷阱七:空头支票:"年底会拿出公司盈利给大家分红"

为了招贤纳士,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难免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吸引人。一个诱人的承诺,到后来成为很多人捶胸顿足都怪自己年轻没经验,轻信了美好的"承诺"。

在择业时,福利待遇的确是一大考量重要指标,但从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指标是否是首要考量指标,要依据个人职业发展阶段来分情况处理,如个人还处在职业成长期,属于积累阶段,选择一份符合个人职业规划,能够快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技能的平台,才是明智的选择。

陷阱八:画饼充饥:"公司这两年在计划上市"

谁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是500强,公司发展好不好,有没有前景和钱景是员工心里最牵挂的事。为了给大家一个"可预见"的未来,还有什么话能比给员工说"公司要上市"更振奋人心呢?

上市是个复杂的资本运作过程,除了公司的规模和经营状况外,还有很多因素左右一个公司是否能最终上市成功。对于此类信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职业定位来判断当前平台的好坏才是首要标准,在工作实践中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长足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陷阱九:“高薪”诱你搞传销

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在网上以高薪招聘为名引诱毕业生上当,一些求职者因不了解情况而受骗。“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两位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目前,传销骗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新的形式,值得大学生求职者注意和警惕:一是“跨省招聘”。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知道,网上诈骗在当地很难实施,因为当地人都熟悉情况,编造的谎言很容易被戳穿,而外省的求职者往往不了解当地情况,容易得逞。二是“高薪引诱”。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时,提供所谓的好职位和高薪,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三是“共同创业”。一些传销人员为了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受骗,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时,向大学生伸出“橄榄枝”,表达共同创业的愿望,一些大学生求职者信以为真,结果受骗上当。四是“网上恋人”。一些传销人员以在网上寻找恋人为名,诱骗大学生,一旦上当,便以各种理由拉其入伙。

陷阱十:高职诱惑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培训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