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办事指南>生活常识>

印章收藏的基本常识须知

生活常识 阅读(7.94K)

印章收藏的基本常识

印章收藏的基本常识须知

中国印章从商周起伴随我们已三千多年,经过数千载风风雨雨,饱经沧桑,每一方印章都能述说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俗话说:“乱世思温饱,盛世存古玩。”如今,随着国家的日渐强大,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印章以它特有的民族文化魅力和艺术美感,正逐渐成为收藏的一个大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收藏家。

翡翠印章

拍场精品印章

1.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2.铸印、凿印。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5.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回文即用来处理两个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如“王从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如“宜阳津印”,“阳”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误读成“宜津阳印”或“宜印津阳”。

6.书柬印、鉴藏印。书柬印在古代比较流行。秦汉至南北朝时采用泥封,泥封后钤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后来则用“某人言事”、“某人启事”、“某人白事”、“某人顿首”、“某人敬缄”等印刻,这些都是书柬印。鉴藏印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始于唐代。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长方印。这两颗印虽未标明鉴藏字样,但却是鉴定性质的,是最早的鉴藏印。宋代以后鉴藏印的内容丰富起来,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收藏家所青睬。其次,通过鉴藏家的鉴藏印还可考订古代珍贵书画的流传情况。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赏”、“某郡某斋(堂、馆、阁)图书记”等。不少印谱中也收了鉴藏印。

7.玉印。印材中以玉最为珍贵。其质地坚洁润密,不磨不磷,可毁损折断而不可破坏其纹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带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坚贞。玉以越古越贵,一些商贾为欺市获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锅中炸脍,使之成古色。

8.金属印。指用金、银、铜、铅、铁诸金属刻成的印章。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笔锋更难显现,因此一般的铸印时都掺以铜,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镌刻。通常所说的金银印大都是涂金涂银的,纯金纯银的比较少见。官印中金银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私印中用金银的不多见。由于金银印刻则腻刀,字迹柔而无锋,从收藏与鉴赏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价值。铜印字迹壮健,带有回珠。方法上有凿有刻,亦有徐金上银的。铅印、铁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见。明朝时,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之意,但铁容易生锈腐蚀,故流传的绝少。

9.象牙印、犀骨印。牙印,汉时有官印,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为材料,其质柔软韧腻,难中刀法。刻朱文则尚可见笔锋,白文则无神气。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对牙印都不太珍爱。象牙忌鼠味民便,一遇鼠尿则立即现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远除不掉。又畏热气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带。犀角印,惟汉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为印,别的很少用,其质地又粗又软,时间一久,则会变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为印的,这在民间较为流传,官印和富家极少用,有关的记载也尚未发现,故始于何时还说不清。

10.水晶印、玛瑙等印。水晶质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则断,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玛瑙的质地比五更硬,是诸印材中最难镌刻的一种材料,刻成之文又显得锋芒尽露,缺乏温雅之气。瓷印唐始有,宋渐广,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总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实为事倍功半,收藏家与鉴赏家也只把它们作一种点缀品来把玩。

11.竹木印。木印一般用的是黄杨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来刻印。竹根直选择坚细无裂纹的,如果两节间距适宜,根节又呈规则性分布,则非常美观,足供珍玩。核则以广东的榄核为贵(榄比橄榄大,不可食),质地坚韧,其他大都软,只可削刻,难尽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种形状,集工艺品与印章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与鉴赏家所网罗的一个范围。

12.印钮、印绶。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部分就叫做印钮(纽)。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之为“鼻钮”。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钮、直钮、泉(古铜钱)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有的印章无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薄刻而有画意。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带子,古代多用绵帛为之。秦汉以后,官印印绶的颜色差别都有一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用印的忌讳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公分为适中。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印章的种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1.从字义上分有:

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它兴于唐而胜于宋。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书画。收藏类印多加“收藏”,“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心赏”,“过目”,“眼福”等字样。校订类印多加“校订”,“考定”,“审定”,“鉴定”等字样。

吉语印:印文刻吉祥的语言。如汉印中常见的“大利”,“日利”,“大幸”,“长乐”,“长幸”,“长富”,“宜子孙”,“长康寿”,“永安宁”,“日入千石”,“日利千万”等,皆属此类。秦代小玺有作“?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语者,多见于汉代两面印中。

成语印:属于闲章之类。印文刻以成语、诗词,或牢骚、风月、佛道等语,一般钤盖在书画上。成语印盛行于宋元,传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文嘉有“肇锡余以嘉名”,文彭有“窃比于我老彭”,皆《离骚》中语,令忍忍俊不禁。成语入印是从秦汉吉语印演变而来的,随一时游戏,然当求其隽永笃雅,不能信手臆造。

肖形印:也称“象形印”,“图案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动物等的图象,取材多样,有龙、凤、虎、犬、马、鱼、鸟等,以古朴取胜。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纯图画,有的加有文字,汉印中多有于姓名四周附以龙虎,或“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署押印:也称“花押印”,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这种印信,始于宋代,一般没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称“元押”,“元戳”。

2.从文字安排上分有: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回文印

3.从制作方法上分有:

铸印、凿印、琢印、喷印

4.从治印材料上分有:

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质印、塑料印、有机玻璃印等。

5.从构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中国印刷的特色发明-印章

印章约起源于商代,历代都有发展。所用材料有铜、石料、骨料和木料等。早期的印章是用作家族的标志、地位的象徵、饰物佩带或用作封泥。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中国印学史:进入殿堂的印章艺术

刻制一枚印章的印材多种多样,有玉、石、牙、骨、角、晶、竹、木、金属等,但以各种石材居多,市售最多为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故名。其石色以青色居多,其中较为著名的封门青最为名贵,是制印的上品。据云,元人最早取用的花乳石可能即为青田石,可谓历史悠久。封门青产自青门坑,此类印石常常伴生于顽石之中,难得有大块。乾隆下江南时,有臣献十公分见方对章,乾隆得此印脸上笑开了花。封门青石质细腻,十分易于艺术创作,颜色有黄、青、绿等,为刻家所爱。

除青田石外,寿山石、巴林石现市售最为多见,寿山石因其产于福建省闽侯县的寿山而得名,寿山和青田石相比,质性稍显坚脆或略带迟滞,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论其质地,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较差。田坑中最为著名的是田黄石,相传此石经过溪水、雨水的长期冲趟,其石质细洁晶亮,石体内呈橘瓤丝或萝卜丝状纹,其中色黄者称为田黄,色白者为田白,黄白兼有者称为金银田。这一石种历来出产稀少,故藏家们都十分珍爱,早在民国年间,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近年来,田黄石的身价更是成倍激增。寿山石中的“鱼脑冻”为水坑石中的上品。山坑寿山石中,有“白芙蓉”,其石质透明,色泽如羊脂。山坑寿山石中颜色最丰富的当属“高山冻”,山坑寿山石品种颇多,如“豆青绿”,“牛蛋黄”,“松板岭”以及“岱下黄”等等。另外,近年市场上可见到一种纯白色“高山石”,也属此类印石,他的外表虽然可观,但质地粗劣,下刀即崩,与山坑中的冻石不可同日而语。

巴林石产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市场占有量最高,适宜各种消费层次。此石上世纪70年代曾作为工艺美术品中石雕石刻件的.原材料,后经刻家尝试,引为印材。其石质色彩丰富,质地温润,常有不法商人以之充寿山石。其一般石性为青田寿山所不能及,越来越受到各家青睐。巴林石的出现为眼下石章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其质、量可媲美民国时寿山石。

印章产生于先秦,经秦的过渡,至汉代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得以发展,完备,并形成了我国印学史上第一座高峰,秦汉印的艺术手法,一直为我国后世篆刻家奉为经典。隋、唐以后,封玺的废止,使朱文印大放异彩,进而占了官印的全部。这时的私印数量大不如前,分工却更加明确,除姓名印之外,尚出现了斋馆名号印、收藏鉴赏印、吉语成语印(亦称词句印或闲章)以及花押印等多种新形式。这是中国印章制度在隋唐以后的一大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印章终于进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殿堂,与书法、绘画相提并论,它在服务于书画的同时,也没有泯灭自身的特色。

作为中国印学史上的重要内容,篆刻艺术创作的主体在明清时期、民国以降得到继承发展。明清时期的印章篆刻是一项内容与形式都十分独特的艺术创作,宋元以前的中国印章,则主要突出实用作用。而融入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藏家方面的内容,则在明清时期较为多见。一方面这个时期金石学大为兴盛,另外一方面,更多的文人学者参与艺术创作,为篆刻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明清两代及其近现代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来楚生等。他们的篆刻作品,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

千古印章 百色寿山

在古代,印章材质主要以铜或玉为主,至元代王冕才开始用花乳石制印,此后,文人制印多用石材。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用作印材的原料种类很多,像金、银、铜、铁、玉、石、玛瑙、琥珀、瓷、竹、木、水晶等。

在印石名贵材质中,首推田石。田石质地凝润,石色美丽,当为石中之王。田石赞曰:“无汲水之劳,千夫悚目。有兼金之宝,广厦聚族。无以名之,名之曰石帝。骇走水坑,山坑,惶恐而臣伏。”

其实,田黄石产地其他种类的印石也非常好,如水坑、杜陵坑、芙蓉等,它们种类繁多、石质温润、颜色多样,极具观赏性,也是名贵的印章石。以田石为首的寿山印章石天下闻名。

田石 也称“田黄石”,产于福建福州市北郊寿山乡里洋、外洋之间的寿山溪,在溪的两旁水田、沙土中蕴藏着田石。田石原为附近高山、坑头、杜陵等处的石块,由于地理变化转移到沙土水田中。由于长年埋藏地下,受田水、泥沙、地热等影响,使石质微透明,且温润、凝腻。田石肌里常隐含细微有致的萝卜纹,并常有红色的裂纹。俗话说“无格不成田”。但也算是一种石病。

水坑石 因深藏于终年积水的坑洞中得名。

寿山村东南面有一座山峰名为坑头占,是寿山溪的发源地,沿溪流有坑头洞和水晶洞两个主要产洞。由于常年水浸,故石质晶莹无比,凝腻而富有光泽,通透有如玻璃、水晶。由于坑头、水晶两洞所处位置山势险恶,洞深莫测,且常年积水,要进行开采得先抽去积水,采石之难可想而知。加之矿层稀薄,往往整年开采所得甚微,因此早已断产百年以上。因此,现在流传下来的水坑石十分稀少,市面上基本见不到。

水坑石石质微坚,有黄、白、红、蓝等色,其中水晶石尤其名贵。

白水晶并非纯白,有的部分颜色发黄,石中有黑色小点(正如《观石录》里记载:“白玉肤里,微有粟起,大似赵妃雪夜待人时”)。

红水晶并非纯红,其中白色的部分有如白水晶一样,红色部分像红蜡烛。陈石先生所著的《寿山石图鉴》中记载,“……据传水坑中尚有红水晶、桃花冻、玛瑙冻等,但至今未发现红色水坑存石,只好存疑。”

杜陵石 杜陵坑也叫都城坑,位于高山东北2公里。矿洞发现于明末清初。石质结实晶莹,色彩丰富,有红、黄、白、灰、黑、紫等。由于杜陵坑多结于岩石之上,故矿层稀薄,解石困难,材大者甚少,佳者质量和价格仅次于田石。

花色杜陵(粘岩杜陵),大部分为淡黄色,内有白斑、红点等。

芙蓉石 产自寿山村南8公里的月洋山(又名加良山)顶峰。石质极温润、凝结、细腻,虽不太透明,然也闲雅可珍。2004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对白芙蓉印章(高3.5厘米),成交价为20万港元。可见,芙蓉石的价格真的不低。

芙蓉石以白色的为多,红色的少,黄色的更难得。芙蓉石中常有粉白块似鸽屎,俗称“芙蓉尿”,又叫“卧虎尿”,实属石病,但又是鉴别芙蓉石的特征。芙蓉石以将军洞出产的为上品。

连江黄 产于高山北面的金山顶。因该处邻近连江县,且石色因多藤黄或土黄而得名,又有干黄之称。连江黄质脆、粗,多裂纹,经油泡,色转暗赭,裂纹暂时消失,通灵有纹者,粗视像田黄,民谚说“连江黄,假田黄”。 (王宇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