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实用文案>歇后语>

关于常用歇后语初中

歇后语 阅读(2.99W)

一同通过这些歇后语,来感受中国汉语言的巧妙吧!下面小编整理的关于常用歇后语初中,欢迎来参考!

关于常用歇后语初中

常用歇后语

1、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2、竹篮打水--------一场空

3、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4、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5、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6、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综合素质评价

7、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8、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9、七十岁配眼镜――老话(花)超拽网名女生霸气

10、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11、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12、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13、老虎屁股--------摸不得

14、聋子的耳朵――摆设

15、瞎子点灯--------白费蜡

16、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7、佘太君挂帅――马到成功

18、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

19、灶台上的抹布――揩油

20、聋子耳朵——摆设

21、龙王爷亮相――张牙舞爪

22、棋盘上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23、半空里的火把――高明

2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25、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26、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27、冻豆腐――难办(拌)

28、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29、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30、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31、旗杆上挂剪刀――高才(裁)

32、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33、伍子胥过昭关――一宿白了头发

34、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35、床底下竹笋――长不高

36、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37、高山上打锣――四方闻名(鸣)

38、关公舞大刀――拿手好戏

39、南天门的灯笼――照得高

40、虎落平阳--------被犬欺

41、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2、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43、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44、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45、下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

46、蚕豆开花--------黑心

47、佛爷的桌子――碰不得

48、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49、旱地的螺蛳――有口难开

50、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

51、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5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53、风吹墙头草――两边倒

54、大象屁股――推不动

55、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6、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别提了

57、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58、长竹竿进城门――转但是弯

59、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60、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61、沙漠里的鸵鸟――顾头不顾尾

62、碗底的豆子――历历(粒粒)在目

63、关云长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

64、比喻类

65、三人两根须――稀少

66、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67、六十岁吹鼓手――赶时髦

68、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69、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70、打半边鼓――旁敲侧击

71、楚河汉界――一清二楚

72、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73、灯笼壳子――外头好看里头空

74、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75、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76、孙悟空翻筋斗――十万八千里

77、没眼的笛子――吹不晌

78、三只脚的板凳――不稳

79、叶公好龙――口是心非

80、切菜刀剃头――危险

81、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82、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83、,山洞的老鼠――东张西望

84、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8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87、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88、二锅头的瓶子――嘴紧

89、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

90、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91、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92、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94、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95、咸菜煮豆腐――不必多言(盐)

96、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97、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98、上天摘星星――异想天开

99、老和尚的木鱼――生来就挨揍

100、阴沟里的水――拎也拎不清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此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