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心理学>心理疾病>

焦虑症的病情分析

心理疾病 阅读(7.83K)

初次见面,小妹坐在我的对面。手中的资料表上并没有写名字,年龄二十二岁。

焦虑症的病情分析

我看着小妹说:“我该怎样称呼你?”

小妹想了想说:“你叫我小妹吧。”

小妹说,医生已经诊断她为焦虑症。她只要看到陌生人她就会紧张,甚至会晕过去。她在工作中看到同事也会紧张,甚至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手足无措。

于是,我问她:“你看到我,紧张吗?”

小妹不假思索的说:“紧张。”

我说:“为什么呢?”

小妹说:“不知道。如果我知道也不用到你这里来了。”

我说:“嗯,但是我们要学会分析情绪,这样才可以有所改善。”

小妹想了好久说:“也许是习惯吧。”

我说:“很好,这也许就是原因之一,还有呢?”

小妹皱着眉头说:“也许我是同性恋吧?”

我有些惊讶,“你是吗?”

小妹说:“应该不是吧。我总是想自己就是同性恋,因为看到女人我就紧张。”

我说:“还有呢?”

小妹说:“也许,要告诉你我的情况,我会在意你怎样看我吧。”

我笑着鼓励她,“我如何看你,重要吗?”

小妹淡然的笑了,“不重要。”

“那么,你现在还紧张吗?”

小妹坦白的说:“比刚才好点,但还是有的。”

我和小妹的刚开始谈话,就让她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所分析,对我的紧张一点点消除,这样对我们的谈话和治疗有帮助。为了对小妹有多方面的了解,我鼓励她画画想象中的自己。

当我看到对面的小妹画自己的时候,她的手上有伤痕。小妹的自画像上只有一张脸,一双没有眼珠的眼眶。没有嘴唇,没有鼻子,没有耳朵,没有头发,没有身躯和四肢,而眼眶下有几滴眼泪。

我说:“这是眼泪吗?”

小妹的解释让我的心有些震动,“不,是血!”

我说:“血??”

小妹愤愤的说:“是。我总是想着拿剪刀刺瞎我的双眼。流出的就是血。”

我说:“为什么想这样做呢?”

小妹说:“这样就可以死去了。”

我说:“你刺瞎双眼就是为了死去吗?”

小妹想了很久说:“好像不全是。”

我说:“也许你想逃避,你不想看这个世间的一切,无论是美好的还是不好。”

小妹说:“是的!”

小妹一直都没有哭,她说,她的眼泪早已流干。

我说:“既然你找我做心理咨询,为了解决和治疗你的焦虑,我需要了解你。你能告诉我你的经历吗?”

小妹很不客气的说:“没有必要。我不想谈,我也不想回忆。你就不能不问过去,给我做治疗吗?你就不能不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我吗?”

看来,她对心理治疗还是有了解的。我看着小妹说:“好的。但是你要记得,焦虑情绪的产生更多原因是逃避引起。”

第一次和小妹的谈话并不顺利,甚至是极其的不顺利。我给她的建议是每周来一次。坚持一个疗程的心理治疗。她听完只是说好的。

小妹离开时,我并没有把握她是否还继续做治疗。

第二周的星期六她还是来了。

小妹说,她服用药物并没有多大的改善,而那天和我谈话之后,她感觉好一点。所以她想继续做心理治疗。

我说,“你躺在沙发上吧,我们做一个意向分析。”

小妹的意境从她的嘴里描述出来,我看到了她的内心世界。音乐响起,一阵放松之后,我带她走进了心灵深处。

一个黑暗的屋子,她害怕走进去。我问她害怕什么,她说,里面有让她害怕的东西。

我说:“那你觉得会是什么?”

她说:“人,女人还有鬼。”

我说,“门的左手一个开关,你打开。房间会亮起来。”

小妹说:“这个屋子是空的什么都没有。”

我看着小妹的睫毛抖动的厉害,眼泪顺着她的脸庞滑落。

“小妹,你为什么哭?”

小妹说:“不知道。”

我说:“在你的正前方有一扇窗户。你来想象。”

小妹说:“我看到了。”

我说:“你的窗户是关闭的还是开着的?”

小妹说:“关着,而且上面还有铁栏隔着。”

我说:“想象你走到窗户边,看看窗外的风景。无论你看到了什么都告诉我。”

小妹说:“外面有很高的楼,但是我只能看到楼的一角。下面有很多人的人,匆匆忙忙。车也很多。天空是灰色的。”

我说:“回头再来看看你的屋子,有变化吗?”

小妹说:“没有。”

我说:“门上有一面镜子。”

她说:“看到了。”

我说:“你站在镜子面前看看,你能看到什么,无论你看到什么,都告诉我。”

小妹说:“看到自己。小时候的自己,怀里抱着一个洋娃娃。”突然她声音颤抖起来,她说,在她身后有一个女鬼,浑身是血。女鬼来抓她。

我告诉她:“你不要怕,这是你的世界,你可以阻止她,你也可以战胜她。你要面对,不要逃避,我们来战胜她。”

小妹说:“嗯,奇怪。她变了。”

我等着她告诉我,她却很久没有说话。我耐心等待着。

终于她说话了,女鬼变成她的妈妈。

我说:“你看到妈妈,心情是怎样的?”

小妹皱着眉头说:“我恨她。”

我鼓励她继续看镜子里还能看到什么,她说,有一把剪刀。

我说:“你看到剪刀,心情会怎样。”

小妹说:“我害怕,我怕自己会用剪刀刺瞎双眼。”

我说:“我们不怕,这是你的心灵世界,你可以面对,甚至让剪刀消失。”

为了消除小妹的紧张,我带她去了一个风景美丽的草地,让她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大草原上,天空湛蓝而明亮,阳光温暖,草地上有野花在风中绽放,小妹的心终于感到了安静。

小妹睁开眼后,我看到她眼角有泪水。我说:“你哭了?”

小妹说:“最后的看到的场景是最美的,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对于小妹的潜意识我分析给她听:你没有安全感,所以你的心灵是黑暗的。你的心灵是封锁的,所以你没有窗户,即使有了窗户,你都会设立一个铁栏杆阻挡外界的一切。

你的心理一切来源于你的童年,所以你看到的还是抱着洋娃娃的你。你的心理一切都和母亲有关,你对她的情感极其复杂,所以她会是鬼。

也许你经历了心灵创伤之后,你对于外界的一切就犹如你画中一样,不想看这个世界,你也就不想听,不想说。你的心灵全部的封锁起来。

小妹听完我的分析很久都不说话,她只是低着头看自己的衣服。终于,她说:“那又怎样?”

我说:“无论你的意识是怎样的想逃避,但是现实还是现实。你要工作,你要接触人。你的内心没有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和冲突,自然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应,也就是焦虑和恐惧。也会影响到你的生理反应,比如出汗,头晕和胸闷。所以,解决你的焦虑,你需要面对你该要面对的问题,找寻解决方式!”

小妹说:“嗯。我知道了。”

在我看来小妹的焦虑泛化了,从开始单纯的紧张到对剪刀和尖锐物体的恐惧,到生理反应,这些都需要及时的心理治疗。

她只字不谈她的过去经历,而我也只能对于她的焦虑情绪给予解决。我教会给她肌肉放松训练,这样可以减缓焦虑。对于她所焦虑的问题,比如和人交往,要对自己情绪给予分析,不要逃避。

对于她恐惧的尖锐物体如刀子剪刀之类的给予她分析。剪刀和刀子伤害的是最深处,也就是伤及内心,所以她的自我保护就是怕自己内心受到伤害,她恐惧的并不是刀子或者剪刀之类的表面之物,而是有其象征意义。所以当她看见刀子或者剪刀时,需要告诉自己并不是怕刀子或者剪刀,而是怕伤害自己的内心。给予自己分析,也就可以减缓恐惧,逐渐认识和分析,就会消除恐惧。

对他人的紧张产生焦虑情绪,首先要看你是在意他人的看法,还是把他人看得太可怕。而我对小妹的分析,小妹的心理并不是在意他人的看法,而是把他人看得很可怕,对于人性的理解处在一种消极和悲观的看法中。所以要客观现实的看待人,这样才可以解决好情绪的反应和人之间的相处。

小妹听完之后,淡淡的说:“好的,我会按照你所教我的方式去试试。”

我告诉小妹,“你可以每天给我邮件,告诉我你的心理感受,这样让我及时了解你,才可以更好的帮助你。”

小妹只是点点头,这次的离开,我感觉到她不同于第一次。我相信她还会来,而打开她的心结还需要慢慢来。

小妹在离开我这里的第三天给我发来邮件,说对剪刀的恐惧少了很多,注意也减低了。焦虑也好多了。她的文字让我欣喜地看到她细微变化。

第三次,她如约而来,我终于看到她绽放的短暂笑容。

我说:“第一次看你笑哦。”

小妹有些羞涩,“我很少笑的。”

小妹有一双漂亮的丹凤眼,江南女子皮肤都很细腻白嫩,只是表情有些冷淡甚至是冷酷。

她和我说:“我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让我自己都难以接受。第一次和你说我是同性恋时,我记得你惊讶的眼光。而我总是在想,我是不是同性恋,所以我看到男人我就会想,我喜欢男人吗?看到女人我就不自在。”

我说:“哦,这是引起你焦虑的原因吗?”

她说:“不全是啊。在没有这想法之前我就看到人紧张了。”

我说:“为何你觉得自己是同性恋呢?你有喜欢的同性吗?”

小妹说:“没有的。其实,如果我是同性恋,我就不活了,怎么可以接受呢?可我总会这样想。”

我说:“那我们来分析分析。”

小妹说:“很早以前,我对异性是期待的,可是慢慢的我开始害怕异性了。对于女性,我一直都有些紧张,而我找不到紧张的原因,我以为就是对同性的喜欢吧,这样时间久了,我自己就认为自己是同性恋,但确实不是啊。”

我看着小妹说:“你有朋友吗?男女朋友?”

小妹说:“没有很知己的。”

我很小心的问:“那你和父母的关系如何?”

小妹看着我说:“这和他们有关系吗?”

我认真的回答:“有关系,而且很深的关系。今天你的性格受他们的影响,你对男人和女人的看法也来自对母亲和父亲的看法,所以这点很重要。就像剪刀意味这伤害,而其实你怕内心伤害。就像母亲对你影响,也会影响你对女性的看法,父亲对你影响,也会影响到你对男性的态度,这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小妹说:“如果要治疗我的焦虑,一定要要谈我的父母和家庭吗?”

我说:“至少对你有实际的帮助。当然,我尊重你的意见。”

小妹说:“你知道回忆是什么?是痛苦!”

我说:“我能理解,虽然回忆有痛,但是就像伤口,我们需要消毒,需要清创,需要缝合,我们会痛,但是最终它会重新愈合,虽然留疤,但你已经忘了曾经的痛。所以,我们需要面对自己曾经的痛,我会和你一起把伤口缝合,重新让它生长,这样,你才可以完全恢复健康。”

小妹说:“好的,我要去卫生间。”

小妹在卫生间呆了很久,我在静静等她归来。

小妹终于再次坐到我的面前,显然刚刚哭过,她平复自己说:“我没事。”

小妹的年龄只有二十二岁,可她的经历却让我震撼了。

一、小妹的经历

小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她有记忆起,父亲就常常不回家,母亲总是和父亲吵架。在小妹看来多数怪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总是和父亲找事吵架,甚至母亲会打父亲,常常父亲脸上挂满伤痕,衣服总是被撕破。

第一次看见父母打架,母亲并没有安慰他,反倒是父亲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闹了。”母亲歇斯底里的说:“你还会顾及孩子吗?如果顾及,你会这样对我?”母亲回头对小妹大吼:“你滚出去!”小妹抱着洋娃娃跑了出去。那时,她五岁。

父母的关系日益冷淡,最后他们之间只剩下冷漠。有一天,小妹放学回家,看到父母的房间有声音,她看到了让她惊呆的一幕,母亲和一个不是父亲的男人在床上滚动着。小妹吓坏了,她跑出去的时候还是惊动了母亲。母亲严厉对她说:“不许和别人乱说,更不许和父亲说,否则,我就会打死你。”

小妹把这个秘密一直留在了心理。也许她怕说出来,父母又要打架,或者又要离开。

九岁那年,父母还是离婚了。小妹跟随了母亲,父亲始终对小妹很好,但是母亲不允许父亲来看小妹。小妹对父亲始终是期待的,但是他的父亲最后还是远离家乡去了美国。

和母亲生活的日子应该是相依为命的,可是母亲总是责怪小妹。小妹一有不满意母亲心意的地方,母亲就狠狠的打小妹。小妹开始还会哭,逐渐的她开始用冷漠来面对母亲,而母亲看到她的冷漠和倔强更是生气,手里抓起什么就来打她。小妹说:“我记得她生气的时候,就拿起了剪刀向我扎来,还有一次是拿起切菜的刀子向我砍过来。”至今,小妹的胳膊上还有一道疤痕。

母亲总是说,是小妹告诉了父亲她和那个男人的秘密,毁了她的生活。小妹从开始的解释到最后的应对:就是我说的,怎么,你杀了我啊!

小妹对母亲越来越恨,她甚至认为自己并不是母亲亲生的孩子。她渴望着见到父亲,可父亲在遥远的异国,渐渐的,她失望了,也不再渴望见到父亲。

十五岁那年,父亲的家人告诉小妹,父亲重病去世,小妹哭的很伤心,小妹的心也随着父亲离去了。小妹的母亲在得到父亲离世的消息时,先是冷漠后是大笑,最后是哭。以后,母亲再也没有了力气打小妹。因为她已经思维混乱。她总是说:小妹的父亲来找她了,看见小妹的父亲浑身是血站在她的面前。而小妹看着母亲没有任何安慰,她说她的心早死了,母亲该有报应。

小妹的母亲开始低语,时常处于恐惧中,医生给予最后的诊断:精神分裂。经过住院,母亲有所好转,人却已经变了。小妹总是看着母亲,想哭却没有眼泪。

十八岁的小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母亲给她做了很多好吃的,小妹很惊讶。母亲对小妹说了很多对不起的话,不该打小妹,也不该怪小妹,是自己不好,和父亲离婚也是她的错,因为她实在是受不了其他女人和父亲交往,可现在看来是那么的正常。而母亲为了报复父亲,自己也和其他男人发生了婚外情,被父亲知道提出离婚,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父亲临死之前,希望母亲能培养小妹上大学,母亲说她做到了,心可以放下了。

那天,小妹还是冷冷的看着母亲,心却稍稍有些温暖。小妹晚上入睡的时候,还在想,以后我要对妈妈好点,毕竟她是我妈妈。

第二天,当她看到母亲时,母亲手里握着剪刀,鲜血流了一地……

从此,她成了孤儿。以后,她再也没有了欢笑和眼泪。而她的心理和情绪在一年后越来越明显的出现波动,她怕自己也和母亲一样疯了。而她的心灵自从那天之后,就关闭了。没有再打开,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没有人知道她的家庭。她断绝了家乡所有人联系,只身到上海读书。

小妹回忆往事没有流泪,只是说到自己从此成了孤儿时,哭了。我看着眼前这个肩膀微颤,细弱的女孩,我的眼睛湿润了。

小妹的心结终于打开,我们终于找到了所有的原因,对剪刀的恐惧,对尖锐物体的恐惧,为何封锁自己的内心,为何对人的惧怕和恐惧,当她的内心对一切回避和遗忘时,负面消极的情绪就产生了。

随后的日子,我们探讨了父母对我们的深远影响,我们找到原因时,就好去应对。我和小妹探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谈及的爱的需要,是人的本能需要。当你失去了爱,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所以,我们还是要勇敢来面对过去,面对此时,把握未来。既然,我们渴望自己好起来,首先就要对父母的情感重新认识,对父亲的渴望,对母亲情感复杂的内心分析。我们保护自己的内心,却封锁了自己,那么最后就是自己伤害自己。

小妹的焦虑情绪得到了很好的缓解,对于父母的态度,小妹最后说:“人都不在了,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我说:“有意义。就像母亲最后的明白,父亲最后的无奈,都是没有珍惜当时所拥有的,而你,小妹,我们要珍惜现在,珍惜我们还拥有的。”

小妹苦笑着看着我说:“我还有什么可珍惜?”

我眼角湿润,声音有些哽咽:“你!你就是可去珍惜的,你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和幸福,你还能拥有友情,爱情,你的孩子,一切都可以珍惜。”

小妹握着我的手,放声大哭,而我没有递给她纸巾,只是让她好好的释放久藏于心的泪水。

小妹焦虑的情绪缓解很快,慢慢的她学会了和同事相处,开玩笑。慢慢的她看到我的助理和工作人员,也会绽放她的笑容。直到有一天,小妹对我说:“姐姐,你可以把我当作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去写,我没有什么可报答你的,所以,我同意你写我。但不要写我的真实名字就好。”

我开心的说:“太好了。谢谢小妹你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你终于敞开你的内心,把你的情感交给姐姐了。”

小妹说:“是的。其实,当我说出自己的心结时,就已经对你敞开我的内心了。而我看过你很多文章,也许你需要我这个案例吧。”

我和小妹最后一次咨询后,小妹伸出手和我拥抱。

时间已经过去半年,小妹的工作很出色,被上调到北京去培训。

春天的脚步来临时,小妹电话告诉我,“我恋爱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早晨,我正在家中浇花,花园里开放的杜鹃娇艳夺目,喷洒的水珠被阳光折射犹如珍珠,耳边传来黑人阿姆斯特壮沙哑的歌声,what a wonderful world(多精彩的世界)……

二、小妹的案例分析

1、逃避引发的不确定

“真实的焦虑或恐惧是最自然、最合理的事,是人们对于外界危险,或意料及期望中的伤害的知觉反应。”弗洛伊德如是说。的确,预期的或正在进行的`威胁性事件会叫人感到不安,人们本能的会开始保护自己,而当这种保护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即此事件不能解决或无法面对的时候,焦虑的情绪就有可能会随之而生。这里弗洛伊德所提的“真实的焦虑”并非精神官能症的焦虑,也就不是我们所说的焦虑症或精神疾病,它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负面情绪反应,也是下面所要分析的内容。

与同龄人相比,小妹的童年是不幸的,这尤其突出在母亲对待她的方式和态度。在她的记忆中,父母的情感关系并不是很好,经常吵架打骂,尽管不清楚原因但印象里父亲每每被母亲打得挂伤,不但如此,母亲往往还会无缘的将其对父亲的不满迁怒到自己的身上。当她看到母亲和其他男人发生不洁行为的时候,母亲竟然以死来威胁她不要将这件事情说出。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幼年时期里,安全感绝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对其的关怀和爱护,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母性也一直起到保护子女不受外界危险伤害的形象作用。然而,对于小妹而言,非但没有得到母亲相应的关怀爱护,反而受到来自母亲的威胁,也就是说,小妹的童年成长一直处于没有安全感甚至是时时存在危险的状况中。

面对危险时,人们本能的会去远离或寻找庇护以得安全。这一点对小妹也不例外,起初她小心谨慎的避免犯错,然而发现即便这样也不能摆脱母亲的打骂责罚,母亲仍将尖锐的剪刀朝她身上刺来,比起身体所受的痛苦,内心经历的创伤让小妹更难以忍受。于是,她渐渐的变得冷漠,冷漠于母亲的所作所为,冷漠于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这种精神上的逃避成了她减缓心理创痛的最有效方式。直至母亲手握剪刀自杀的那一刻,小妹感到剪刀不再是可怕的利器而是能够让人摆脱痛苦的工具,她不想再面对这不得不去接受的事实,她不想再面对自己对父母的真实情感,她不想再面对整个世界,她甚至想用剪刀刺瞎自己的眼睛来逃避一切。然而生的本能让她意识到剪刀刺向自己的危险,于是她没有这样去做。可是,对于剪刀或是其他利器上存有的潜在威胁,在小妹心理开始变得无法确定起来。事实上,如果说曾经母亲朝她刺来的那把剪刀是让她感到恐惧的话,那么现在的剪刀已经开始令她焦虑。也就是这种不能确定的模糊的威胁,使恐惧转变成了焦虑。

那么另一种小妹与同性接触时产生的焦虑,同样也来自母亲对她的影响。可以说,母亲是小妹最初接触的,也是最亲密接触的同性,对母亲复杂的印象和情感最直接的导致了小妹对其他同性的感觉,让她紧张、害怕甚至恐惧。为了逃避这种情感的持续,曾经的经验和认知给了小妹一个合理解释——同性恋。可另一方面,小妹并不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她宁愿死也不想和同性相恋。这种矛盾又开始让她无法确认,无法确认自己对同性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第二种焦虑就这样产生了。

2、正视恐惧才能摆脱焦虑

人们对客体的恐惧大多是由于对客体有一定的认知但不足够,有一定的了解却不充分才导致的。这就好比一些人恐惧艾滋病,他们知道艾滋病能够相互传染,知道艾滋病是不治之症,所以他们害怕,他们一旦听到有人得了艾滋病或是和艾滋病人接触过就会躲得远远的,甚至连艾滋病人碰过的东西都不敢再动。但治疗艾滋病的医生整天接触患者,他们却并不感到恐惧紧张,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更加了解艾滋病,知道并确定其传播的途径。

无论是面对剪刀还是同性,小妹的焦虑中最初都有恐惧的成分。通过咨询师对小妹的意象分析、认知调整,小妹知道了自己害怕剪刀或利器是因为想要通过它们摆脱内心的痛苦,是希望获得安全感的表现,自己紧张同性是由于母亲形象的映射,是习惯性心理所致,同时自己也并不符合同性恋的条件。

当然,想要小妹真正的好起来,做这些调整还是不够的,她必须要正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小妹逐渐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认识了解大多都是负面的,曾经,恐惧和害怕完全占据了自己的内心,以致根本没时间、没机会去好好的感受母亲的心情,在她伤害自己女儿的同时,她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内疚和痛苦。当小妹慢慢转变她对母亲的态度、看法的时候,她的安全感也一点点的寻找了回来,即便无法抹去从前的不愉快回忆,但她已经接受了母亲。最终,在咨询师的细心帮助下,小妹渐渐掌握了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生活、工作、情感一天天的好了起来。

什么类型的人易患神经症

1、内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 所谓内向型性格,是指人有较强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倾向,这种人做事细心周密,十分谨慎,好幻想,容易陷入沉思的迷宫,做事优柔寡断,往往错过许多难得的成功的机会,又由于其自我反省心较强,使之容易发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常常处于缺乏自信的状态。甚至有人像一架自我测定器,一直在检测自己心身有何弱点,有无疾病等。因此,一旦过分小心,只注意保全自身,就很容易成为神经症的温床。

外向型性格则正好相反,其精神能量带有较强的向外界的客观事物积极活动的倾向,很少自我反省,忧虑少,不自寻烦恼,做事爽快、迅速,想到做某种事,就会很快地付诸实施,甚至鲁莽、轻率。平时乐于助人,上进心强,好出风头,喜好言谈。一般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患神经症者较少。但是也会由于事业失败,过度疲劳,以致感觉身体欠佳这些诱因而患神经症。一旦成为神经症,则其过去的外向型性格,会一变而为内向型性格。

也就是说,一旦患了神经症,不管原来性格如何,都表现出内向的一面。

不过,神经质者并非单纯的内向型性格者,在其内向性的另一方面,还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欲望,进取心,硬不服输的反抗心理。因为存在着上述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故易陷入精神冲突状态。

2、理论性、意识性的倾向

因为性格内向,而多有理智的、有意识的倾向,所以往往逐一仔细地,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心身现象,寻找产生的原因,容易对自己感到不满。从学习成绩上来看,多数是在中等以上,劣等者居少数。在人际关系方面,神经症者易于意识到自己举止笨拙、表情呆板,嘴唇发抖,脸上发烧等,于是更加拘谨。

3、强烈的完善欲

内向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有一种极强的自我发展欲望,而且因为是理智性的、意识性的,所以对自己的心身状态和自己的工作,要求的标准高。往往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弱点、缺点重大问题而感觉苦恼。他们做事往往认真细致、诚实,但如果太过分时,则会成为完善主义者,对任何事物,都求全责备,力求完善,而不胜苦恼。

4、敏锐的感受性

神经质症患者,具有比一般人敏锐的感受性,他们更容易感到较强的不安和痛苦,一旦执着于此,便对此的敏感会倍加痛苦。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两个多年未见的学生时代的好朋友在大街上相遇了,可是不知为什么却未互相打招呼,其中那个外向的人,就认为多年未见,可能有点不敢相认;而内向的人则认为对方近来官做大了,不爱理人,暗中发誓再也不理他,直到对方主动打来电话,才认识到自己太敏感了。

如上所述,神经质症患者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们往往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人为处理,这样就极易引起各种神经质症状。例如,对轻微的身体不适就会人为地认为是病态,而这种主观臆测易于使得他们拼命想排除不适感,反而陷入自我的强烈矛盾中。

根据森田先生及其门生高良的学说,不安性、固执性、自我内省性及强烈欲求这四大特性为神经质的基本性格特征。与其有关的还有慎重、细致、忍耐性强、彻底的、敏锐的承受性,认真、诚实等等特征。这些特征既有发生、强化神经症症状作用的方面,又有克服神经症症状的方面,具有妨碍社会生活和有益于社会生活的两面性。

对付“洁癖”的绝招

一个人爱干净是好事,但过于注重清洁就沦为“洁癖”。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徐贵云说,洁癖属于强迫症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占了强迫症患者中的一半,和严重洁癖的人生活,家人会忍无可忍,患者本人也觉得痛苦不堪,因为他们能察觉自身的问题,却没法自我摆脱,活在长期的、慢性的焦虑症,有人曾不堪煎熬自杀寻求解脱。

心理专家认为,洁癖采用“以毒攻毒”的行为疗法并配合适当药物,可以逐步纠正。

典型案例

患洁癖导致家庭破裂

说起洁癖导致的内心苦楚,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真切,今年50多岁的张姨就是个典型的洁癖患者,她的洁癖已有十几年历史。

张姨对身体的清洁已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手一拿过东西马上就要洗,她一双手经过长年反复频繁清洗的“折磨”后变得惨不忍睹,多处完全脱皮,患上皮炎。张姨每天晚上洗完澡后,觉得穿上任何衣服都会弄脏皮肤,因此她总会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地上床睡觉。不仅如此,张姨强烈要求老公也要这样做,如果老公不肯,张姨感觉老公身体很脏,不肯与老公同床。

老公费尽了各种方法来劝导张姨,始终不能消除张姨顽固的想法,最终忍无可忍,向法院提出离婚,他这样对法官说:“我觉得这样的婚姻生活是非人生活”。

靠近坟场使劲洗家具

老张的同事觉得他自从搬到新家住后就“性情大变”了。老张新家靠近一个坟场,搬家那天一群同事去帮忙,家具都安放好后,老张却显得心理焦虑不安,“我总觉得这里不太‘干净’”,于是,他冲到附近超市买了一堆毛巾,把家具统统清洗一遍再擦干,然后将毛巾都扔掉了,才感觉好一点。

更让同事们不可思议的是,以后但凡同事到老张家玩,老张从不允许他们进入卧室和厨房,只能在客厅待着,而且同事走后老张总要买来新毛巾清洗家具然后扔掉毛巾。

病因分析

洁癖大部分来自遗传

徐贵云介绍,出现洁癖,很大部分原因来自遗传,病人中有七成具有强迫性人格,这是洁癖的生理基础,另外社会心理因素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有些人在强迫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出现洁癖的症状,特别是当进入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上的明显变化,与社会交往日益密切过程中的不适应,均可导致症状的出现和加重。还有一些人是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诱发洁癖,包括长期的精神紧张,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加重了责任,工作过分紧张,要求过分严格,或者处境不顺利,常担心发生意外等;此外还有严重的精神创伤,如近亲死亡、突然惊吓、严重的意外事故、濒于灾难性的破产等。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对诱发或加重洁癖有着重要作用。有些病人的父母具有强迫性人格,对病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病人所受的家庭教育较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于是病人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与人交往中过分古板、固执,缺乏人情味及灵活性。他们在生活上也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务求井井有条,稍一改变就焦虑不安。

洁癖者多婚姻不如意

洁癖程度重的话,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有洁癖的人很多维持独身,就算进入婚姻也不如意。对洁癖患者来说,更难过的关是心理冲突。一般来说病人都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但难于摆脱,从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非要采取某些行为来安慰自己,这种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清洗上,内心只感到紧张和痛苦,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是很悲惨的人生。

对症下“药”

把自己想象成一片羽毛

徐贵云强调,轻微的洁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大,但发展到患者已意识到自己的洁癖并感觉痛苦,就要积极寻求治疗。目前对洁癖的治疗主要有药物配合行为疗法。

洁癖程度不严重,可以采取自我放松的方式来缓解洁癖带来的困扰。洁癖带来的焦虑、压力、沮丧会使人不正常呼吸,呼吸变得急促、浅、换气过度,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过多排出,导致头晕,而放松呼吸则是舒缓有节奏的,而且感到自然、不费力,能平缓病人的心理冲突。病人可以通过想象练习方式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平躺,把自己想象成一片羽毛,腹部随着呼吸上下起伏。想象几分钟,直到呼吸变得缓慢和平稳,内心的焦虑也会大为减轻。

满灌疗法“以毒攻毒”

病情严重的洁癖,病人靠呼吸放松也难平复,可以尝试“以毒攻毒”的“满灌疗法”,就是病人怕什么就让他干什么。例如,老张老是嫌手脏要洗手,就可以让他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让家属或朋友充当助手,在老张手上涂泥土、墨水等脏东西。涂完后,助手提示老张他的手弄脏了,老张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睁开眼睛看到底有多脏为止。这种方法反复进行,巧妙之处是助手有时在老张手上涂的是清水,同样告诉他很脏,这样老张一睁开眼时会发现手并不脏,这对他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说明“脏”往往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意念,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这种方法每天尝试几次,在刚开始时把人推向焦虑的顶峰,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下降,强迫行为也会慢慢消退。要提醒患者家属注意,治疗时病人会感到很痛苦,坚持要去洗手,这时候家属一定要禁止,在一旁应积极给予鼓励,这是治疗的关键。同时,这种疗法不提倡在家中由家属单独和病人进行,需要一旁有专业心理治疗师协助,他们会指导病人及家属该如何循序渐进地治疗。

多梦易由神经衰弱而生

夜梦纷纭、睡眠不宁、醒后头晕疲倦……这是典型的多梦状态。那么人为什么会突然间陷入梦境纷纭的状态呢?心理专家解释,梦境是大脑的产物,所以其产生往往与神经衰弱、紧张、兴奋等因素有关。

精神健康网中医专家分析说,多梦状态的根本诱因在于机体内在变化,情志损伤、阴血亏虚、气血不足、痰热内扰肝胆、劳累过度、饮食失节、神经衰弱等原因都会导致多梦,特别是当人们经历过大量脑力劳动导致脑神经兴奋过度时,最易出现梦境纷纭情况。换句话说,神经衰弱时最易导致多梦。

当然,我们此处所说的神经衰弱并非仅仅表现为体力、脑力衰弱导致梦境的情况。尽管体力衰弱型神经衰弱的确会导致活动能力下降、夜间多梦,但体力过盛型属神经活动兴奋型的神经衰弱导致多梦的几率更大。人在产生特别的工作能力、完成巨大而切实的劳动后,身体必然经受深虚弱状态、出现过分的抑制,容易激动而不能自制,此时的神经衰弱会在诸多方面有所体现。言谈举止、作出决定前会表现出急性子;心血管和消化道方面会出现植物性功能失调情况;涉及到睡眠方面,就是每日纠结于纠缠不休的思维,苦恼于梦境纷纭的多梦状态。

总之,虽然睡姿不正确、失眠症等的影响会导致多梦,但梦境纷纭的情况相比之下还是最易由神经衰弱的各种类型引起。所以,当您自感失眠、多梦,不妨从脑神经的调节方面考虑治疗方法。可能有些治法的不良作用会让您担忧,但一些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还是存在的,只要您能针对自身情况及时向专业医生求助。

疑病神经官能症之他真的得了心脏病吗

[来询者基本情况]

王某,男,20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

[主诉及咨询过程]

(一)主诉

常感心跳快,心慌,尤其是中午、晚上,稍一紧张更加快了。查了许多医学书籍,怀疑得了心脏病。为此情绪消沉,平时经常注意心跳情况,稍微加速就很害怕,不敢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中午睡不着觉,更不敢对同学老师讲,怕让其退学。曾经到医院看专家门诊,诊断为植物性神经功紊乱,开些谷维素之类的药但毫无转机,于是便更加担心,怀疑医生查不出病来,主动找老师咨询。观察可见,性格内向,说话声音低,表情紧张,坐态拘谨。

(二)分析诊断

来咨询求治心切。由于怀疑为心脏病,而医生的治疗又一时无效,认为这本身就说明医生的治疗错误,随之更加确信为心脏病,并产生恐惧心理。对心跳的变化很敏感,以至正常的心跳加快如跑步后的加快、上课回答问题时紧张所致的加快都被认为是“病态”的。中午常因心跳加快而难以入睡,可一到老师家就没事。根据以上情况,诊断为疑病性神经官能症,即疑病症。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启发他说出第一次心跳的情景。他在家排行老小,父母没文化,大嫂对他很好,但却在他读高中时去世了,对他打击很大。在高考的第二天晚上复习功课时突然心跳剧烈,躺下休息一会儿后好了,但睡不好觉。他没对任何人讲。从此后干什么都特别小心,不敢干体力活。已这样提心吊胆地过了两年。

心脏活动受植物性神经调节。病人因亲人去世的忧郁和高考的紧张造成植物性神经紊乱。这是功能性的,一时的,如果当时能去看医生并注意休息,完全可以治愈。但肖某胆小内向,又无人倾诉,长期的压抑,忧虑,使植物性神经紊乱加剧,心跳加快(医学上称之为心动过速)的症状始终不能缓解,病人愈加恐惧,直至怀疑得了心脏病。这样走入了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三)治疗方法

疑病症是病人错误的观念和缺乏正确的生理知识造成的,所以,治疗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运用心理分析法,鼓励来询者倾吐内心积郁。

每次交谈时,鼓励他尽情倾吐内心的担心和忧虑,帮助他分析各种心理活动,释其疑,宽其心。

2、学习正确的生理知识

运用归因理论,重点从归因偏差的角度入手,使其认识到疑症的原因,用正确的知识代替错误的看法。给他讲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告诉他由于青春期神经系统发育很快,而内分泌系统发育比较缓慢,所以人体的这两大调节系统有时会出现不协调现象,而表现出某些异常,但这是暂时的、功能性的,逐渐会好的。有些年青人由于紧张、劳累过度等原因往往会出现心动过速的病状,但过后都很好,不会引起心脏病。医学书籍上写的也很清楚,所以找来书给他看。来询者知道这些后如释重负,但仍不明白为什么经常心动过速,表明他有求治过急的心理。所以又告诉他由于病情比较长,要想马上消除症状也是不现实的,应逐渐调节神经功能,逐渐恢复。关键是相信自己没病,相信一定能好,放下思想包袱,解除恐惧心理。经过反复多次强化解释,病人基本接受了正确的知识。

3、尝试行为疗法

(1)系统脱敏法:

①与他谈话时,当看到他很高兴、轻松时马上问他现在感觉如何,感觉良好,并无心跳加快。让他记住这种感觉,然后启发他回忆愉快轻松的情景。

②交谈后,与他一起作一些文体活动,园艺活动,当他开心时马上问他感觉如何,让他记住,并证实作一些体力活动后反而更舒服,从而消除他害伯运动的心理。

③鼓励他参加文体活动,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

(2)暗示疗法:给他找来一些硬卡片,上面写着“心跳正常”的字样,让他经常暗示自己很正常。同时配合“自我调整法”,即全身放松法。每天静坐半小时,全身放松,默念暗示词语,回忆轻松愉快的情境。

4、配合药物治疗并与校医院大夫联系,给他开些镇静药、调节神经药。嘱其必须按时吃药。

[治疗效果]

经两个半月的治疗大有好转,顺利通过了期末考试。放寒假回来后又治疗了两个月,基本痊愈。后来担任了班长之职,四年级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工作单位工作情况良好。

[点评]

本案例中的肖某患的是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简称疑病症。表现为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心脏病。尽管医生诊断后排除了心脏病的可能性,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成见,并为此焦虑,担忧。疑病症的发生往往与不科学的知识,他人不良暗示,人格因素等有关。本案例在咨询治疗中,心理咨询师运用解释、疏泄、行为治疗等方法,帮助来询者改变错误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来询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价。并引导来询者把对自己心脏的过分注意转移到对外界的关注中去,参加文体活动和交际,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神经症贪食症案例

半年前,上高三的小玫得了一种贪吃而不能控制的古怪毛病。以前她总担心身体发胖,不敢多吃,结果慢慢地出现厌食症状。可是不久后,情况却截然相反,常常不可抗拒的要吃下大量的食品,每次非要吃到被撑得难受才罢休。如果想吃的东西没吃,就会没心思上课,晚上连觉都睡不好。由于不断地暴食,小玫明显发胖,变得越来越臃肿。她常常采用引吐、导泻、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身体发胖的恐惧心理。为此她苦恼不已,一再发誓再不滥吃了。但她又无法控制自己,尤其是心情不好时就吃得更多,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常常悄悄地落泪。瞧着痛苦不堪的小玫,心急如焚的父母带着小玫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生理上的毛病,最后才由朋友介绍来到医院找心理医生咨询。

经专家诊断,小玫是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得了“神经性贪食症”。

什么是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年龄分布。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本症应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不是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贪食症的发生率约为厌食症的2─3倍,患者多能维持理想体重,所以不像厌食症一般容易被发现。患者对于自己这种狂吃之后又催吐的行为,会极力隐瞒,而且充满内疚感及罪恶感。这种异常的行为,若每周达两次,且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

贪食症的症状

(1)有贪食症的患者会在短时间内狼吞虎咽吃下大量的食物,而且这些食物多含有较高的热量,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体重和身体过分的关注,在吃完大量食物后,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又会通过各种手段将食物排出体外。

或者用手指扣喉咙使自己呕吐,或者使用催吐剂、利尿剂、泻药催吐,或者做过量运动以消耗热量,还有的人甚至绝食一段时间。这种异常的行为,若每周达两次,且持续超过三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暴食症。

(2)患者为了追求苗条的身材,会不惜过量服用泻药、减肥药和利尿剂等,这些做法都会干扰人体电解质的含量(包括随血液循环的钠和钾离子),可能引起严重的脱水和钾缺失,进而造成肾功能衰退、肌肉无力、心律失常。营养不良,身体疲倦,衰弱,皮肤发黄发黑。

(3)经常用手指扣喉咙,手指和手掌相连的地方会发生硬皮,这是在扣喉咙时,牙齿咬出来的。有的女性会因此而绝经或者月经不调,甲状腺肿大,体重大幅起伏。由于经常呕吐,酸性物粘在牙齿上,会造成牙齿变色甚至脱落。

(4)很多贪食症患者都有抑郁倾向。对自己身体的错误观点,使他们感到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而贪食进一步恶化了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研究表明,贪食症患者比厌食症患者的抑郁倾向更严重,而且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贪食症的成因

心理因素: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或者受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总是会通过某种途径发泄心中的郁闷,逃避痛苦的问题。有的人可能会去疯狂的购物,有的人会去做大量的运动,而有些人则会去吃大量的食物。由于吃得过多而感到涨满和臃肿,又会很难受,再想到这样会让自己体重增加,于是他们会采取各种方法将食物排出体外。大部分的病患者有感情问题及情绪不稳定,借着强迫进食来逃避痛苦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用咀嚼食物以减缓心理压力的习惯,可能与幼小时养育者不适当的育儿方式有关。

贪食症的循环病症:

厌食症的患者常常限制食物的摄取量,但有时候会因受不了饥饿之苦,而产生精神上及行动上的冲动,吃下大量食物。因此厌食症很有可能转化为贪食症,造成“暴食- 厌食- 贪食”的循环病症。

心理学家认为:贪食症是用来处理压力以及不愉快感觉的一种方式,患者在生理上并不需要进食,而在心理上却有长期饥饿的感觉。需指出的是,它并不能真正起到解除心理压力的功能,反而使“吃”变成了处理焦虑不安、寂寞和生气的不当方式。通常,贪食症患者是为了处理比暴饮暴食和过分关注体重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才患贪食症的,如严重的焦虑。

生活中一个人的情绪若与某种行为经常联系在一起,比如沮丧时就吃东西,经一定的强化后就很容易形成习惯,以后只要一沮丧,无论肚子饿不饿,都会很自然的去吃东西。这种“自然”出现,会使人感到宣泄和放松,而要改变这种习惯,则会感到十分的困难和不适。你有过用“吃”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吗?那请你好好地想想第一次这样“吃”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理清这些,对帮助你走出“吃”的误区,远离贪食症将大有裨益。

贪食症的治疗方式

如何治疗这种疾病呢?首先及早发现病情。患者及家人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而不要认为这只是嘴馋或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家长如发现孩子有神经性厌食或贪食迹象,应及时请教医生,到专业机构找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诊治。药物治疗有时是必不可少的,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进食障碍的症状。心理治疗中除用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外,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找出情绪压力的来源,并强调正确的饮食观念。教导患者养成记录饮食的习惯,并且运用食物热量换算技巧,以及适度运动来维持理想体重。

可采取个人或团体咨询方式,鼓励其接受自己的体重和身材,不要长期陷入减肥的挣扎中,并找出情绪压力的来源。提醒病人催吐并不等于减重,并且强调正确的饮食观念,再长期追踪评估其饮食态度。

由于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一般来说都表现为有较明显的自责、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与抑郁症有很大的关系且病程较长,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患者症状波动起伏,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密切配合医生治疗,才有望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