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社会工作>学历学位>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学历学位 阅读(1.62W)

随着2017年高考大纲的新鲜出炉,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所占据的重要性位置又再一次的得到了强调和申诉。高三考生,必须要对高考文言文阅读引起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以便更好的应对2017年的高考语文。下文本站小编为大家分享文言文虚词及其解释如下: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1)表并列。一般不译,或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就”或“接着”。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或“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可不译。

(7)表因果。

(8)表目的。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0)通“如”,“好像”“如同”。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3)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4)用作疑问副词,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5)用作疑问副词,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6)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

(2)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6)介词,相当于“于”。

(7)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2)用作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用作副词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4)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5)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6)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7)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7)用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8)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9)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用作连词。

(10)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2)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3)连词,表让步,“尚且”“还”。

(4)连词,表并列,“又”“一面……,一面……”

(5)副词,“将”“将要”。

(6)副词,“暂且”“姑且”。

(1)动词,“像”“好像”。

(2)代词。

(3)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4)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5)“至”“至于”。

(1)名词,“处所”“地方”。

(2)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3)“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1)动词,“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2)动词,“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4)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5)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6)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7)介词,“对”“向”。

(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3)代词,相当于“之”。

(4)代词,“哪里”“怎么”。

(5)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6)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7)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

(3)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

(6)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

(1)介词,表示工具,“拿”“用”“凭着”。

(2)介词,表示凭借,“凭”“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于”“在”“从”。

(5)介词,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6)介词,表示依据,“按照”“依照”“根据”。

(7)连词,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等。

(8)连词,表承接,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9)连词,表目的,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0)连词,表因果,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1)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2)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13)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14)动词,“以为”“认为”。

(15)动词,“用”“任用”。

(16)名词,“缘由”“原因”。

(17)通假,通“已”“已经”。

(18)通假,通“已”“止”。

(1)介词,“依照”“根据”。

(2)介词,“依靠”“凭借”。

(3)介词,“趁着”“趁此”。

(4)介词,“通过”“经由”。

(5)介词,“因为”“由于”。

(6)副词,“于是”“就”,“因而”。

(7)表原因,“缘由”“机缘”。

(8)动词,“根据”。

(9)动词,“沿袭”“继续”。

(1)介词,“在”“从”“到”。

(2)介词,“在……方面”“从……中”。

(3)介词,“由于”。

(4)介词,“向”“对”“对于”。

(5)介词,“被”。

(6)介词,“与”“跟”“同”。

(7)介词,“比”。

(1)介词,“和”“跟”,“同”。

(2)介词,“给”“替”。

(3)介词,“比”“和……比较”。

(4)连词,“和”“跟”,“同”。

(5)动词,“给予”“授予”。

(6)动词,“结交“亲附”。

(7)动词,对付。

(8)动词,“参加”“参与”。

(9)动词,“赞许”“同意”。

(10)通假,通“欤”,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

(1)连词,表承接,“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2)连词,表条件、假设,“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连词,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连词,表转折、让步。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5)连词,表选择,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6)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7)副词,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8)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9)名词,“准则”“法则”。

(10)动词,“效法”。

(11)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1)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助词,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助词,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助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

(7)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8)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2)指示代词,“这”“此”。

(3)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4)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6)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7)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8)动词,“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