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选院校>

兰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政策十三问

选院校 阅读(1.87W)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兰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政策的相关问题解答,有不明白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兰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政策十三问

1.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背景下更好地支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

 2.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的奖助对象包括哪些?

投入机制改革的对象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我校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具体界定为列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且人事档案转入我校的全日制非在职学习的研究生,MBA、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政策由所在学院自行制订。

3.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何时启动?

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从2014年9月开始正式启动。

 4.奖助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奖助体系主要包括奖励优秀、基本保障和针对不同群体的资助共三个部分。其中奖励优秀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各类社会类奖学金、三好研究生及优秀研究生干部表彰和奖励;基本保障部分主要由国家助学金、助研津贴和实习津贴组成;其它的资助政策包括国家助学贷款、新生绿色通道、研究生“三助”津贴、特殊困难学生应急基金和社会类助学金等。

 5.研究生入学需要缴纳学费吗?

投入机制改革后,学校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研究生入学即需要按时全额缴纳学费。

 6.投入机制改革后,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等级和标准是怎样的?

为了奖励和支持表现良好的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学校设立学业奖学金。参评对象为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MBA和MPA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包括在内)。

标准及比例详见下表:

 博士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
比例标准(万元/年)比例标准(万元/年)比例标准(万元/年)
国家奖学金20%320%220%2
奖学金一等1.81.2全额学费+0.2
二等30%1.520%125%全额学费
三等45%130%0.830%半额学费
5%030%025%0
国家助学金100%1.2100%0.6100%0.6

 7.投入机制改革实施后,助研津贴标准是怎样的?

为充分体现导师对于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及培养责任,鼓励和引导研究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用科研贡献获得导师及学校的资助。由导师出资设立研究生助研津贴,学校对提供助研津贴达到最低限额的导师进行经费配套。校外兼职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助研津贴,需由导师全额承担。

1)发放对象

基本学制之内的全日制非在职学术学位研究生。

2)标准和额度

博士研究生助研津贴标准为1000元/人•月,硕士研究生助研津贴标准为500元/人•月。助研津贴的配套标准按照不同学科分类,具体如下:

A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理论物理、医学类

B类:理工类、农学类

学历层次标准A类B类
导师出资学校配套导师出资学校配套
博士(万元/年)0.360.840.600.60
(元/月)300700500500
硕士(万元/年)0.120.480.240.36
(元/月)100400200300

 8.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津贴是如何设立、发放的?

为了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立实习津贴,具体比例及额度由学院与实习单位商定。

 9.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每年还会调整吗?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行动态管理。每个学年末,学院以及导师根据本学年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情况,调整下一学年学业奖学金获得者的名单及等级。

 10.研究生奖助学金如何发放?

各学院每学期根据实际在校研究生情况上报学生名单及发放类别,研究生院审核后报财务处直接发放到学生个人银行卡中。其中奖学金一次性发放,国家助学金、助研津贴分12个月按月发放。

 11.在哪种情况下,研究生助研津贴不能按时启动?

以下情况研究生助研津贴不能按时启动:

1)学生本人未能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按时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存在欠费问题;

2)新入学的研究生在入学两个月内,因未能取得学籍暂时不能启动其助研津贴,待学籍审核通过后按照其申请到的标准与等级统一予以补发;

3)导师提供助研津贴未到位或未达到学校最低额度要求,学校无法提供配套。

 12.哪种情况下停发国家助学金和助研津贴?

研究生在学制期限内,由于出国、疾病等原因办理保留学籍或休学等手续的,保留学籍或休学期间停止发放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和助研津贴。因各种原因办理退学手续的,自文件确定的退学之日起停止发放国家助学金和助研津贴。

 13.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过程中,学院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

为了确保改革平稳有效地进行,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严格遵循分层管理的原则,各学院要成立研究生奖助评定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实施,包括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组织受理申请、进行考核与评定、处理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