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实用范文>著名日记>

走访挂钩户民情日记范文

著名日记 阅读(3.15W)

在当前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加快发展的大氛围下,感觉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挂钩领导肩上沉甸甸担子和责任,以下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走访挂钩户民情日记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走访挂钩户民情日记范文

走访挂钩户民情日记范文(1)

4月16日 星期一 多云

今天,我开始了“串门行动”。走在李家村平坦的村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经过上一次义诊活动,村里有不少人已经认识我了。走进孙福聚和孙丛木的家,坐在他们的炕头上,面对面的交流。从个人经历到家长里短,从以前的困难境遇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无话不谈。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第一书记交流,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毫无陌生感。在孙福聚家,孙大叔把自己希望能办退休的事向我反映,我一一记下。孙丛木是村里的低保户,本人二级残疾。我见他时,他正坐在轮椅上。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屋内摆放着一些杂物。虽然每月能及时领到低保金,但如果遇到生病,生活会更加拮据。孙丛木的妻子金大娘则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我对金大娘进行了安慰,希望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我对孙大爷反映的问题也一一作了记录,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一下有关政策。

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事.........

5月3日晚22时,星期四,晴。

自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来,我挂钩联系昔马镇,并直接联系昔马镇火石沟和而排老寨、新寨三个村民小组。前一段时间,我到昔马镇挂钩点开展了进村入户、民情体验和民情恳谈。通过与镇领导干部和当地群众深入接触和了解,我深深地感受到,镇党委政府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为全镇群众做了很多为民惠民的工作,但由于昔马镇地处边疆高寒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不起来,支柱产业发展局面打不开,群众增收渠道不多、不宽。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还很落后,群众的发展愿望十分迫切,党委、政府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上午到昔马镇与挂钩村委会的团县委、县交通局和镇党委政府、三个村两委班子召开了民情分析会,研究昔马镇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时协调解决部分民计民生困难。在挂钩单位和镇党委、政府、村两委有关同志的发言中,大家对昔马镇发展中的形势、面临问题把握得很准,下一步的工作措施也很具体明确。在讨论具体工作和问题的时候,参会的其他同志态度积极、踊跃发言,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和意见。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更加深化了我对镇情、村情和民意诉求的了解和认识。在会上我也从发展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重视扶持教育、加强基层党建上谈了昔马镇今后发展的一些问题,

会议结束后,我又去到我的挂钩联系户家中,对前几次挂钩联系户反映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回访,了解他们近一段时间的生产生活动态和新的想法。走访过程中,走到我扶持发展养殖业的一位挂钩户家中时,当看到茁壮成长的成群旱鸭,群众增收有望时,心里止不住一阵阵激动……通过逐户走访,挂钩户对我前期所做的工作较为满意,同时,他们和我还就各自今后发展生产促进增收方面的一些新想法进行了交流,也提出了新的利益诉求。挂钩联系户每一位群众的心声,我都铭记于心,回去认真梳理分析,力争逐项解决。

回来的路上,我深切体会到,在当前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加快发展的大氛围下,感觉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挂钩领导肩上沉甸甸担子和责任,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要抓住全县的中心工作不放松,同时要统筹分析局部地区特别是高寒山区的发展,更要考虑边境高寒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点面统筹,大小兼顾,才能使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全面、更科学、更协调。

走访挂钩户民情日记范文(2)

今天,我去康乐乡康丰、八音两个村 ,目的是抽查了解暖棚建设、饲草料储备、旱情等情况,一个下午的时间,从干沟门开始,一直到了三岔河、康丰西岭子,走了十四、五户人家。退牧还草工程暖棚建设项目,对牧区的畜棚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天看的这些户大都建起了高标准暖棚羊舍,虽然补助的标准还很低,但是有了这些补助老百姓积极性还是被调动了起来,再过两年高标准暖棚就可基本全覆盖了,这是畜牧业发展特别是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饲草料储备和加工情况令人欣慰,家家户户都有储备的饲草料,并且都进行了加工,可以看到农牧委制作发放的补饲槽和购置的大量的补饲槽,近几年,通过引导舍饲喂养得到了普遍推广。旱情十分严重,压迪河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年可以为老百姓节约大量的拉水费用。

去年秋季以来持续干旱,进入冬季以来没有有效的降水,尽管每个牧户都储备了大量人畜用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是坚持不到五月份管道通水,旱情十分严重,令人揪心,特别是西岭子的一户低收入家庭,现在就开始拉水了,一吨水的运费是200元,他家有300只羊,每只羊一天的用水量大约是2.5公斤,每天需要近一吨水,最少还要100天的时间才可能度过这一时期,这就意味着还需要20000元资金用于拉水。这样的村这样的户还有很多,康丰、巴音、赛鼎、大滩、光华、东岭、西岭、东顶、河东、河西等等。

解决饮水困难这些年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投入了大量资金,水源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政府 来解决,不是老百姓自己能够解决的。水源问题解决以后,乡、村组织要及时跟进,发动老百姓兴建水窖等储水设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次入户我看到有一些户有高标准暖棚设施,储草储水都充足,对这样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就能从容应对,而有一些牧户则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还是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防灾意识不强。

建一座25立方的水窖大约需要一万元,作为家庭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但是,和拉水相比较两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是很划算的,所以,乡、村两级组织要在修建水窖作为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提升畜牧业抗灾保畜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作为农牧部门我们也要积极向上反映情况,积极争取水窖建设补助资金,提高暖棚羊舍补助标准,为草原畜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走访挂钩户民情日记范文(3)

3月14日,是国税局干部黄前远和他的帮扶对象约定好的日子:送老人到医院接受眼睛手术治疗。一年前,黄前远同志走入了石牛乡木山村的大山深处,结识了他的帮扶对象——年近八旬的赵梅秀老人,因子弱媳愚,一家的生活重担全落在老人身上,种田喂猪,砍柴采药,而老人的衰弱之躯已不堪重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白内障等多种疾病,生活的重压让她苦不堪言。

此时黄前远走进了她的生活:春种、秋收时节,送上生产资金,中秋、春节,送去了殷殷关怀和年货,冬添寒衣病送良药。但长年的操劳让老人的病情一天天的加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拉上乡邻和同事一齐劝说老人,总算说动老人接受住院治疗。他主动联系医生,交纳住院费用,为老人准备可口的饭菜和营养品,国藩医院的领导听说了老人的事后,主动减免了部分住院费用,医生的精心治疗,护士的细心护理,黄前远如亲人般的嘘寒问暖让老人的身体得到了够好的康复,很快,老人的眼晴又能清楚的看到长在春天里的花草了。

走访挂钩户民情日记范文(4)

今天,冒着辽东山区铺天盖地的雪,和同事去社科院的扶贫点新宾县响水河子乡扶贫。今天主要是走访贫困户,并和乡领导座谈。

说实在话,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省内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走访贫困户,这其中既有单位的扶贫联系点,也有个人的联系点。每次到那些贫困户家里走访,都会受到一番心灵洗礼。今天,又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

我们到的是该乡政府所在地响水河子汉族村,这个村是由原来的四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有2000多口人。今天由村里安排的十户村民家,都是在村里很典型的贫困户。家庭状况各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特色,就是贫困。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这一会儿再说;有的是因老致贫,农民因年岁数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又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有的是因学致贫,农村孩子升学是农民最大的开销之一,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喜事,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农民家庭是天文数字,靠泥土里刨食,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有的是因愚致贫,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他们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积累,甚至因为赌博、玩“六合彩”,造成家里一贫如洗。

在导致农民贫困的各项因素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因病致贫。今天村里安排的十户贫困户,基本都是有病患的家庭。徐某某,男,本人患有哮喘、心脏病;柳某某,女,三个女儿先后患病去世,一个人生活;周某某,男,年老体弱,患有心脏病、脑血栓,前列腺肥大,独自一个人生活;杨某某,男,本人患有脑血栓;艾某某,患有脑血栓;梁某某,夫妻二人都是智障;周某某,男,本人患有尿毒症,每周透析两次;赵某某,男,年老体弱,多年患有心脏病,一人生活;吴某,母亲患有脑血栓,卧病在床;张某某,一人生活,是肢体残疾人。疾病是农民的大敌。一个农民家庭,如果其主要劳动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有一人得了大病,对这个家庭来说,生活将被彻底打乱,那就是致命的打击、无法承受的天大的`灾难。承包地没人种了,不能出外打工了,更何况,为了治病,为了救命,可能把很紧巴攒下的一点钱全花出去,还可能拉下几年也还不完的饥荒。这样的家庭生活随即就会陷入困顿,陷入无奈,陷入绝望。

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世界第一经济体唾手可及的情况下,却还有大量的人群生活在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准之下。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弱势群体实在太多,他们的孩子为了追求现代生活,走出大山去城里打工,在农村的许多地区已经很少看到年轻的面孔。留下来的都是老人、中老年妇女和孩子,所谓的“386199部队”。这些留守的人群,很多是老弱病残,他们为了生计每天在苦苦挣扎,他们病痛中孤寂中苦苦煎熬、苦苦忍受。现代化和他们离得很远,文明对他们说来说是一个很奢侈的名词,每天被疾病折磨无钱医治只能一把一把吃止痛片的人们,何谈幸福指数、小康生活?!在我们很多专家在测量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何时全面进小康的时候,我不能不说,这里是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快要忘记的角落。

在走访中,遇到了一些让人心酸流泪的故事。我和同事到一个60多岁的大叔家,这位老人患有较重脑血栓、心脏病。当我们离开他家,腿脚不便的老人非要出来送,老人说了一句让人心酸的话:“送一送,有病啊,不知道你们下次再来还能不能见到我。”听了这话,我们一行人心情都非常沉重。已经走出很远了,那老人还在那里摆手……

让我们感动的是这些深山里农民的觉悟。当他们接过慰问品时,都一个劲儿地表示感谢,有的说党没有忘了他们,习主席没有忘了他们。有的老人接过慰问金,流下了眼泪,这让我们内心里很不好受。有一个老党员,多年义务看护烈士陵园,每下一场雪,都第一个去村外把陵园打扫干干净净。今天又下了很大的雪,老人说雪大干不动了,于是打发儿子去清扫。他说,要让埋在地下的烈士有一个好的环境。还有的老党员对党刊特别地亲,一期不拉都要看,《共产党员》杂志一期不能少。他说,党刊就是我的命根子。

心酸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也还有很多很多。我深深地被他们的质朴而感动,被他们的善良而感染,被他们的真情而感化。我想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带上一襟他们的质朴情怀,情为他们系,心为他们牵。

山里人贫困,那种贫困的状况绝非你坐在办公室里能够想象;山里人淳朴,那种淳朴会让在商场、职场激烈竞技中的越来越世故的城里人汗颜;山里人有觉悟,那种觉悟深深地植根在黑土上,会让成天为如何弘扬核心价值观大伤脑筋的理论家们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