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实用范文>著名日记>

民情日记回乡走访

著名日记 阅读(8.26K)

民情日记是为了督促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联系职工群众,开展民情调研活动。以下是民情日记回乡走访,希望你喜欢。

民情日记回乡走访

民情日记回乡走访一

清晨,驱车行进在“不忘初心,永跟党走”回乡走访的路上,车载音乐正播放着优美悦耳的《家乡美》。

透过轻纱似的薄雾,绕过郁郁葱葱的山峦,迎着宝石般的朝晖,穿过秧苗蓬勃的田野,陶醉间,随着似箭的回乡心情进入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地界—恩施市沙地乡黄广田村,一片新农村的新景象展现在眼前,昔日的石子马路不见了,已变成了宽敞洁净的泥清公路,昔日低矮的土墙瓦屋也不见了,漂亮高大的砖混平房取代了它们,路旁花丛彩蝶飞舞,田野山间歌声悠扬,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上午8点多钟,到达了黄广田村委会,村委会大门上的电子屏幕上醒目的“欢迎您回家!”一下映入眼帘,一股浓郁的乡情顿时油然而生,让人心潮激荡、让人热泪盈眶、更让人倍感温暖。村书记许怀峰正带领着村委会全体成员在门口热情的迎接陆续到达的返乡的游子。衣锦还乡的游子们欢聚一堂、谈笑风生,笑逐颜开,大家亲切交谈,谈论改革开放的春风浩荡,谈论美丽家乡的祥和兴旺,谈论乡意乡情的地久天长,不时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整个村委会充满着欢声笑语。

9时许,村委会召集60余名回乡党员参加座谈会。会前,村委会给每位返乡党员发放了现行强农惠农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手册、“黄广田村委会微信群”二维码和“黄广田村委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并邀请大家加入本村微信群、关注本村微信公众号,以方便大家更多了解本村的有关情况,方便大家相互联系。

座谈会开始,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首先,由村支部委员引导学习了该村“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方案。接着,村支部书记许怀峰汇报了黄广田村近几年的工作情况和社会发展情况,介绍了该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他说:黄广田村党支部把党小组建立在产业上,让党旗飘扬在产业上,根据黄广田村的地理区域实际,成立了五个党小组,即:盘龙烟叶党小组,黄家垭养殖专业合作社党小组,朱家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党小组,黄广田白葡萄专业合作社党小组,还成立了一个退休老干部党小组。各党小组充分发挥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态势,可以用四句话概括,那就是:黄广田的葡萄亮晶晶,黄家垭的“年猪”肥滚滚,盘龙的烟叶金灿灿,朱家坪的蔬菜顶呱呱。

回乡党员代表,恩施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吴倩为参会党员上了一节生动的党课,使大家更进一步明确了“两学一做”的意义和要求。

座谈会还安排了交流发言,大家一直认为回乡走访是非常新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两学一做”的有效载体,是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洗礼。大家纷纷饱含深情的表示:“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一定要搞好本职工作,一定要为家乡争光,只要家乡需要,我们也一定会为家乡的发展竭尽全力”。

最后,全体参会党员在党旗下宣誓,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会议结束后,参会人员集中参观了黄广田村蔡家堡的千亩葡萄园,黄广田村在蔡家堡建立起了千亩葡萄合作联社,联社安排了解说员全程解说,使我记忆最深的是:黄广田的葡萄是由德国传教士引进的的两棵外国葡萄发展起来的,成熟后晶莹剔透,甜酸比为24:1,属于黄金比例,每年销售供不应求,可创收600万元,村联社己将葡萄品牌推到电商平台。联社正在筹备今年中秋节将举办“黄广田葡萄采摘节”,欢迎大家回来采摘、品尝家乡的葡萄。

参观完葡萄园,村委会安排分散走访,我们特地走访了黄家垭养殖合作社的养猪专业户周奎,村书记告诉我们:“以周奎的千头养殖厂为主导,全村可出售商品猪10000头,可创收2000万元”。

除了参会、参观、走访,我们还亲身参加了田间劳动,体验了父老乡亲的辛苦和劳累,还联系了一户精准扶贫对象,落实了相应的扶贫措施。

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已深入人心,当地政府对“三农”政策落实有力,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扶贫对象精准、措施细致具体,切实可行。老百姓在政府的指导下,努力克服困难,对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充满信心。家乡面貌焕然一新,不少家庭已经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结束了一天的活动,与村委会道别,村支书紧紧握住我的手深情地说道:“欢迎常回家看看”。在返回单位的途中,我由衷地感叹到:家乡变了,彻底的变了。风也变暖了,云也变淡了,天也变蓝了,往昔己飞了,飞过了忘川

民情日记回乡走访二

尴尬——乡亲相邻不相识

5月11日,我起床比平常都早,心情十分激动,因为这天是我们相约回乡走访的日子。

我的老家在坪坝营镇鹿子坨村,距离县城只有26公里。虽然路程并不遥远,但因我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时间较紧,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看望老人,平时很少回村里,与村里乡亲并无多少接触。

上午八点三十分,我们鹿子坨村在咸丰县工作的17名党员准时在县政府门前集合,八点四十分,在县政协副主席杨志高同志的带领下,我们统一从县城出发,车行约一个小时,就到了村部。

在村部,已有十余名村里党员早到,我们下车后,与村里的党员一一打招呼。说实话,因离乡多年,村里的很多党员同志我都不认识,但他们很多人都认识我,因为我从村小到当时的杨洞初中,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大学毕业后又分到法院工作,虽然年近四十才晋升副科级,但在村里人眼中,我已经算是很有出息的人了。

随和——见识高手如何亲近群众

十点整,鹿子坨村党员大会正式开始。参会人员共有回乡党员17名、农村党员16名,合计33人。会议由政协副主席杨志高主持,他是我们村唯一一个处级干部,为家乡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在乡亲们心目中威望很高。会议第一项议程是作自我介绍,杨志高带头作了自我介绍,我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叫杨志高,以前在坪坝营镇、清坪镇工作,现在在县政协工作,讲杨志高可能你们当中有些老党员不熟悉,我就是你们以前喊的杨九毛,九毛还是那个九毛,和大家的感情没有疏远”。杨主席的介绍,一下子就缓解了拘束的气氛,拉近了大家的心里距离。之后,大家都按杨主席这种风格作了自我介绍。

会议第二项议程,是由回乡党员、现任大路坝区工委副书记杨齐军同志组织学习《鹿子坨村“不忘初心.永跟党走”回乡走访活动实施方案》,并带领大家面向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会议第三项议程,是学习回乡走访日记范文。杨志高主席组织学习了县委组织部部长陈开国同志的回乡走访日记。

认识——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

会议第四项议程,是由我解读上级相关文件。这是临时增加的一个议程,算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如果原原本本地宣读上级的实施方案,不仅字数太多耗时太长,而且农村党员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经过短暂的组织,我以《开展“不忘初心.永跟党走”回乡走访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举措》为题进行了即兴演讲,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此项活动的意义:一是强化一种传统美德,即教育党员干部不忘本,要对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怀有感恩之心;二是优化一种工作方法,即教育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以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来获得发言权,实现科学决策;三是激活一支队伍,即通过回乡走访活动让农村党员感受到,他们虽然身在农村,但城里的党员没有忘记他们,鼓励他们继续在农村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确立一个规划,即通过党员大会讨论,研究制定本村未来较长时间的发展规划,避免打乱帐;五是办理一批实事,即各自发挥自己专长,为家乡办理一批力所能及的实事。

叹服——农村能人真不少

会议第五个议程,由鹿子坨村支部委员会介绍村情。首先由村支书杨庆丰全面进行了但要,后由支委其他成员进行了补充。

会议第六项议程,是征求意见和建议,33名参会党员各自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杨志高主席能够很好地调动会议气氛,所以大家发言都十分踊跃,直到中午一点半这个议程才结束。很多党员的意见和建议,都让我思路大开,很多好的工作方法、很多办事技能,在书上是学不到的。之后,杨主席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一直到下午两点,会议才结束。

增值——慰问途中化解一件纠纷

会议结束后,17名回乡党员每人自发捐款400元,除了支付当天中午的生活费外,剩余部分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用于看望慰问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当天及次日,回乡党员与村干部一道分组进行看望慰问,我所在的一组看望了我的小学老师杨元竹、残疾退伍军人唐辉林、退休老支书杨本伦和三组组长李长俊。

在走访中,巧遇田姓两兄弟扯皮,经我一番劝说,平息了他们的纠纷。该两兄弟是我奶奶的表亲,虽然我家与田姓兄弟从未相互走动,且我奶奶已去世多年,但他们一致比较听从我的劝导,7年前为宣传坪坝营法庭巡回开庭时我去过他们家,协助法庭工作人员调解了他们家的纠纷并当庭履行完毕,没想到这回又顺道化解了一次纠纷。

感悟——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这次回乡走访活动,我感悟至深,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戒骄戒躁。很多农村党员熟悉社情民意、发展思路清晰、善于办理实事,我们平时自认为自己上过大学、有固定的工作,多少有点优越感,如果换个位置,他们也许比我们干得更好。二是知足常乐。我们在县城待久了,难免有些“机关病”,例如抱怨自己没得到提拔重用、自己在干部序列中只是“微末小吏”等,其实在父老乡亲心目中,我们能够“跳出龙门”,已经是他们的骄傲。三是爱岗敬业。参会的很多农村党员,都是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实干派,他们为了发家致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生活水平与我们还有不少差距。如果同样回到农村,我们又有多大能耐?马云只有一个、比尔盖茨也只有一个,我们只是一名普通党员,并无经天纬地之才,珍惜今天的工作,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难道不是我们应尽之责吗?

民情日记回乡走访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进“小家”,感觉未必如此,因为经常往来;回“大家”,其情何其相似,盖因分别太久。这次回到阔别30多年的刘家荒村党支部,感受良多,竟不知从何说起。虽大雨倾盆如注,浓雾笼罩如盖,但我还是见了很多人,看了很多地方,只感觉心里沉甸甸的,对家乡、对父老的愧意油然而生。

农村有句俗话,“不走亲也疏,勤走亲也疏”。36年实在是太漫长了,它把昔日老同学变陌生了,本应是友情倾诉变成了问答式交流;它把昔日意气风发的老支部书记折磨成了弯腰驼背的小老头,要知道,是36年前他把我们一个一个送出山外……。但恒久不变的是家乡父老对我们的关爱、对我们的牵挂。他们不冀望我们有多大“出息”、不希望我们对家乡有多大回报,正如老书记所说,“看到你们一个一个在当前反腐的严峻形势下没有倒下,我就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感到心满意足了”。村党支部还为我们归来游子准备了一桌丰盛的中餐,除了油盐酱醋以外,食材几乎全部是村支两委拿来的,炕腊肉、烧洋芋、炸广椒……,无一不透出浓浓的儿时味道、家乡味道、亲人味道。当然,我们也全部“违纪”了,不吃是不行的,因为村主任说“你们是不是嫌农村了?”;交伙食费也是不行的,因为老支书说“有在家里吃饭给爸妈给钱的吗?”是的,“养儿不算饭食钱”,他们是真的把我们当儿子,他们是在盼儿归来﹗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家乡父老既有柔性一面,更以刚强示人。刘家荒村历来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但我们这次一路走来,不由让人神清气爽,从天三坪到三合口的“九曲十八弯”

的公路让人看后荡气回肠;连片400多亩郁郁葱葱的烟叶基地谁能又曾想到那是“屙屎不生蛆”的地方?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靠我们的父老、我们的乡亲一锄一锄、一筐一筐、肩挑背磨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走的、看的'、吃的……无不浸透着他们的辛勤、汗水乃至血液。

“我为家乡做了什么?”这是一个让我脸红的命题。一直以来,自己总觉得无职无权,人微言轻,做不了什么也就什么也不做,并以此聊以自慰。对家乡、对父老缺乏关注、关照、关心恰恰是我们对自己太关注、太关照、太关心了,久而久之,变得麻木冷漠了。这次回乡所见所闻,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去做而又可以去做的,比如:在座谈中,杨书记说到三合口河道整治时,因为缺乏资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水隐患,而且还有可能前功尽弃,这,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村支两委心急火燎,只好请我们哪个和相关部门熟悉的,帮忙争取一点资金,好把工程做完善。“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于老百姓的合理诉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忙呼吁、帮助解决,因为“安全大于天”,当然,我们相信有关部门也会重视这一问题。这,只要我们主动去呐喊一声﹗比如:该村立体特征比较强,如何合理布局产业是当前的重要工作,需要业务部门来帮助规划、指导和实施。这,只要我们去组织一下﹗比如:如何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这也是该村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该村目前除了一个烤烟产业比较大以外,茶叶产业灭绝了、蔬菜产业夭折了、年轻人员外出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年化十分突出,当务之急,必须发展规模产业,引导年轻人逐步回归,同时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生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怎么办?面对生我养我的地方,面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我们惟有竭尽一切所能,穷尽一切办法,为“大家”做一点事,帮“大家”解一点难。我郑重地向家乡人民承诺:一是邀请农业局专家到刘家荒村现场把脉问诊,帮助确立主导产业;二是尽力争取培训指标,把村主职干部送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开阔视野;三是年内为该村举办一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四是多帮助家乡鼓与呼。

这次回乡,虽然时间短暂,但所见所闻无疑对我们是一种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礼。36年,别梦依稀,物是人非,殊不知父老乡亲在默默地守望着我们,深深地牵挂着我们。座谈会上,老书记一句话让我们倍觉温馨,“今天看到你们一个一个在当前反腐的大潮中,没有倒下去,我感到高兴、感到骄傲、感到心满意足了。”是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这次回乡,从心底感受到触动,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不由想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在《手莫伸》中的这样几句话,“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我来自农村,做过农民,从事农业,“三农”是我的根本,也是我的归宿。惟有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履职尽责,才对得起人民给我们的这个饭碗。“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我还没有跨入党的门槛,就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与关注,我清楚地记得,“赤脚医生”是村党支部给我的第一份工作;去供销社做合同工是村党支部推荐的;上恩施农校是老书记帮忙的……。如果没有党的关心、党的培养,我们的现在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自述中写道:“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回想起来,我们日常可能太专注于家庭、父母这个“孝”上,把对人民群众这个大写的“孝”抛诸于脑后,久而久之,陌生了、麻木了、冷漠了。通过这次活动,有一种“后怕”的感觉。“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作。”平时我们总感觉自己在认真工作,对得起人了,但现在回望家乡,亲眼看到父老乡亲的劳动环境、生存条件、生活质量,我们实在是做得太少太少了,不是惭愧,简直有一种负罪感。

我想,回乡,回望,回访,应该是我们我们一个共产党员的永恒主题,是我们一个国家公务人员的份内之事,我们必须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热情参与,并为之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家乡父老对我们也没有好大一个奢望,我们只要做到“吃百姓饭、穿百姓衣、睡百姓床、做百姓事”,他们就会为你竖上一根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