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言文结合情趣盎然—如何让高中文言课堂变得有趣味

毕业论文 阅读(2.33W)

【关键词】文言,课堂,变得,趣味,高中,如何,结合,情趣,盎然,言文,

言文结合情趣盎然—如何让高中文言课堂变得有趣味

《滕王阁序》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因涉及的典故颇多,所以页下注释十分详尽,注释所占的篇幅甚至超过了课文本身,我前后一共教过了三次,一直采用被奉为“圭臬”的传统教学方法。

一般说来,传统的文言教学方法有三种:第一,串讲法,以课文讲解为核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举凡翻译、文言历史知识,碰上什么讲什么。第二,讲解法,以古汉语知识为线索,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例子),重点教授系统的文言知识。第三,翻译法,以直译为主,对照原文逐句翻译。

《滕王阁序》因页下注释详尽,且典故较多,我结合采用了串讲法和翻译法。上课时,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读读注释,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逐句翻译一遍,并且及时进行反馈,“你们还有没有字词方面的问题了?”如此课文便学完了。我一直认为,学生应该比较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字字落实,多实在啊。结果,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的话打破了我一贯的想法,她是位蛮喜欢语文的学生,文章也一直写得不错,然而她却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现在又用不着了,尤其是像《滕王阁序》《逍遥游》这样的文章,学这些文言文时,我们班好多人都在勉强自己,实在是不愿意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是千古美文,老师上课时讲解得也很细致,学生居然不愿意学,不喜欢学。后来读了《没有文言文,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文,我算是弄懂了个中原委,我只是涉及了文言二字中的“言”,而完全抛却了“文”。

像这般呈现工具性的教学过程,换来的就是苦不堪言的一群学生。因此,当学校发出教学行为改进号召后,我脑海里浮现出的便是那枯燥的文言课堂,我开始在文言教学中尝试“言文并重”。

二、言文并重,情真意切

所谓 “文”就是“文学”,就是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文的课堂,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中汲取文章丰厚的文化精髓,真正得寻求“美文”的“美之所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尝试:品(文言文言简意赅,意境深邃,字词解释只是层面,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品味、鉴赏方为上乘境界,教师要积极创设想象的空间,简洁、典雅、凝练的语言背后是充满挑战的弹性空间,文章的未尽之意,文章的余音绕梁都在此处演绎。)情(古人的悲欢离合、喜乐冷暖都是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我们要让学生从一篇篇美文中得到情感的磨炼与熏陶,从而成就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世界)写(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拉近文本与时代的距离,走近作者,走近那个时代体制,也就是更加走近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要学会文言文的实际运用,这里并不是提倡让学生写文言文,而是“用古人的话诉说我们自己”,探究文中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探究文章写作手法在作文中的借鉴,探究文章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品质的影响,可以进行相关的改写扩写缩写或者话题作文,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带着“言文并重”的理念,今年第四次上《滕王阁序》的时候,我有意识得进行了尝试。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以此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页下注释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消化了。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的?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一颗不甘的灵魂,第四遍教《滕王阁序》了,终于抓住了王勃的精髓,让这篇千古美文与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课后,陈苑葱、徐玲两位同学更是深有感触,有感而发地把王勃那种坚定平和的心态作为了自己课前演讲的内容,进一步拓宽了课文内容。

三、破局探索

经过了这样有益的尝试后,我认为要突破文言教学的尴尬处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更新理念

老师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源自于理念上一直以为学好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而所有的这一切,仅仅是属于“言”的范畴,即把文言文完全当作了“语言工具”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文言文便是机械的记忆,不求甚解式的背诵。学生是不喜欢的。

更新理念后,就是要在文言教学时,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多进行审美教育,少做些机械性的.字词句的分析。这样才能既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发挥文言文“传承文明”的功用。

2.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在这点上,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已经在进行积极的尝试,如王薇老师和李金松老师选择同题异构的方式,讲解了同一篇诗词《雨霖铃》。其中,王薇老师在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经过反复诵读,从音读、义读、情读到美读,学生们一步步走近雨霖铃,走近柳三变,当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现场改写的诗歌时,我们看到了学生不可忽视的力量。李金松老师的课堂极富创意。他让同学们排演了一出穿越剧:雨霖铃——之香菱学诗。扮演香菱和黛玉的同学一次次引导其他学生赏析全词。形式上也穿插了演唱、朗诵、表演等多种艺术方式。同学们字正腔圆,珠玉流泻,令在场的听课老师怦然心动。我自己也曾经选用《送别》的曲子,让学生歌唱《雨霖铃》,当时的课堂氛围非常好,那种浓重的离别之情,老师几乎不用多费口舌,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戴晓蒙老师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更是把地理课上常用的画地图的方法运用在语文课上,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