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实用范文>读后感2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2000字 阅读(2.25W)

你们读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后,能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吗?在写之前,小编给你们一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范文你们看看,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读完《万历十五年》花了我近两个月时间,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很烧脑,一大堆的经济学推理,繁琐又绕弯,加上黄仁宇先生的语言很西方,着实有点难读。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慢慢被吸引了,读到最后就不舍搁下。此书主要以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人的言行为基点,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大明帝国这个封建王朝气数将绝的必然性。全书分七章,每一章介绍一个人物,加上“神宗实录”、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附录,书的篇幅应该不算长,但其中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所触及的历史问题如冰山一角般开始引发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通篇读完,感觉此书的特点有三。第一个特点,显微镜式的铺陈,望远镜式的立意。黄先生以六个人物为切入点,用极其细腻的笔调叙述他们的故事,其中有制度规定的情况、社会环境的情况、个人内心活动的情况,透过一点点历史痕迹,庖丁解牛般的深入进去,我们顺着他的笔尖分明洞察到400多年前那个王朝的真实生活。万历皇帝本是一个励志、勤勉且自律的青年,但在他登基十五年后却完全颓废成另一个人,这种转变是什么原因呢?书中给出了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从早朝、午朝仪式到奏章的批阅,从张居正之死前后朝廷官员的反应,从万历成人前后心态的变化,从张居正改革对社会神经触动的情形,从万历宫廷生活的.改变……每一个细节都有深层的分析,有斗争,有机变,有威严,有道统,也有人性,正如书中结尾处所写:“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枕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wu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徜徉在黄先生的语境中,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必然,同时激发了我们的惋惜和同情。

第二个特点,经济学角度分析历史。中国的历史书要么按时间顺序、要么按人物及家族、要么按政治事件来构架,对经济的历史也多就现象说现象,方法老一套,跳不出固有的框框。而黄仁宇先生则用经济学(主要是现代经济学)观点去叙述历史,解析政治。书中有多处用大量的语言分析了明朝的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劳役制度,指出这些制度的缺陷和局限性,通过技术层面层层剥茧式的分析,将每一个历史事件解剖开来,让我们看到历史必然的蛛丝马迹,可谓透彻!比如在叙述海瑞任南直隶巡抚时所干的与他的罢官有直接关系的一件事时,就运用了经济学的解析。基于明朝的财政制度,因为缺乏有效的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造成高*贷横行,农民田产越来越集中到富户和权贵手中。而海瑞基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限制富户过多地占有土地、缩小贫富差别的愿望”,想“干预辖区内的农田所有权”,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地主阶层,甚至义无反顾的直接拿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前朝廷首辅徐阶开刀,最终遭到大量的官员集体弹劾。恰恰是因为海瑞的政治理想与当时经济制度的冲突,使海瑞在执政时期的具体操作上走向了仕途的终点。再比如,在讲述述戚继光的故事时,作者是怀着深深的惋惜情绪的,而这种惋惜正是在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中透露的。戚家军在抗击倭寇中无疑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完全依赖于他个人超凡的军事天赋和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明朝的兵役制度和军队补给制度是一元化的,即士兵的来源由固定的军户提供,每户出丁男一人,代代相传,武器和粮饷亦由固定的地方政府提供并负责运输,也就是说兵员质量、武器质量和粮饷供应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保障,其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不行。在当时时局的特定情况下,戚继光才横空出世,凭着与张居正、谭伦等高级官员的私人关系,打破当时的制度自招士兵、自制武器、单独供应粮饷和官兵的工资,建成“戚家军”,在抗击倭寇中名扬天下。平息倭寇后的戚家军则每况愈下,最终因为与当朝的经济制度严重冲突而黯然解散,而戚继光也遭罢官,于万历十六年初在寂寞和凄凉中去世。

第三个特点,语言西化。初读此书,甚感吃力,主要原因就是黄先生的语言很西化。“中枢的大厦坐落在无数含糊暧昧所叠砌的基础之上…”“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家人父子具有感情,那么他也不得不尽力使其他人能获得他们的需要和发挥他们的情感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即政府对民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往往感到隔膜,因之税收和预算不能随之而增加或减缩。”“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致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箓。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书中这样的话语很多,语言结构、词语的顺序、语句的长短都是西方的味道,其思辨方式也更抽象化,在汉语言的环境下读之当然会感吃力。但也因为此,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黄仁宇先生,他生于大陆,曾在国*党军队中当过上尉参谋,退伍后移民美国,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而为世人所知。1976年,58岁的黄仁宇用英文写成了《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后经他自己翻译而成《万历十五年》,于1982年在大陆出版。一个旅美华人,用英文写作如此深奥的历史书籍,不得不佩服他超凡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万历十五年》读后的感想很多,启发点很多,多到不知从何处捋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书中的不少观点确实有耳目一新之感,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有大历史观、官员的阴阳人格、道德治国等。大历史观是黄先生宣示的主要观点,在书的附录里他专门附上了一篇《<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大概意思是,我们研究历史要跳开一百年、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立足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后身临其境般进入历史时点,再来审示其中的是非得失,以达到审古鉴今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概述就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黄先生阐述的明朝官员的阴阳人格观点很有开创性,他主要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申时行、李贽等人身上去研发,指出了阴、阳的表现,也分析了原因,耐人寻味,由此我们纵览明朝中后期直到全清一朝的官员,阴阳人格更是盛行,对这种现象和根源分析很有现实价值。黄先生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律的问题是持批判态度的,他的立足点是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主张应充分利用西方的经验,当然他一再强调不是要否认全部的中国文化,他的态度是恳切的,但我想黄先生应该用他的大历史观再去考证一下中国几千年盛行道德代替法律的存在性以及孔孟“仁”学的时代性。

无论如何,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为我们研究历史开辟了新视角,探索了新方法,同时又极具时代借鉴价值。如果有人想读历史,这本书是我第一个要推荐的。下面引用两个老外的话来结束我的读后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卡林顿·富路特:“这本书资料丰富,论证详实,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论述,绝对属于上乘之作。我不知道还有哪本书比得上它。”

美国著名作家欧蒲台:“这是一本奇特的书,它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却也带有一点神秘的温和气息,恰如本书的主角——明朝的官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