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放假>

潮汕清明节吃什么食物

放假 阅读(6.15K)

清明节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食物当然也有其传统的特色,那么潮汕清明节吃什么食物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科普一下潮汕清明节吃什么食物吧!

潮汕清明节吃什么食物

1.粕籽粿

潮汕人有“清明食叶、端午食药”的习俗

“清明食叶”说的就是在清明时节食粕籽粿

用潮汕特有粕籽叶蒸制的粕籽粿翠绿清香,有清热去火功效

一方面人们食用粕籽粿缅怀先人

另一方面春季天气多变,湿气袭人

食用粕籽粿还有防治疾病的养生功效

粕籽粿口感松软,老少皆宜

2.薄饼

用热镬将面糊烙成薄如纸张的熟面皮的手法为潮汕独有

包裹着甜咸口味的饼馅

食客能根据自己喜好的口味自取所需

这种习俗是由从古代寒食节沿袭而来

虽然现在渐渐被高速的快节奏生活所抛弃

庆幸的是清明时节潮汕还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传统风俗

也使得这种潮汕特色小吃仍能被品尝

3.青团

时代在进步,潮汕人的手艺也在不断改变创新

清明时节吃青团就是个近来逐渐流行开来的习俗

用艾草榨成汁后合着糯米粉揉拌均匀包着红豆沙蒸熟

一颗颗青团油绿如翡翠,清香扑鼻

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目前这种美食还在潮汕的小吃店面普及中

而此时艾草长势正好,不妨在家动手自制试试~

4.清明螺

螺蛳是经常能够吃到的田间美味

而清明时节却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

此时螺蛳还未繁殖,最为肥美丰满

甚至有“清明螺,抵只鹅”的民谣

将螺蛳洗净后,与葱、姜、酱油、白糖等食材同炒,挑肉而食

有诗词赞道:“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

海陆丰的清明节习俗

一、海陆丰人过清明节

海陆丰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与潮汕地区风俗更是大同小异,但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正如海陆丰俗语所说的“清明无转无祖”——意思是外出的家人,如果清明节不回家,就没有祖宗与宗族观念。在海陆丰地区,清明拜祖有两种方式:一是墓祭,俗称“过纸”、“过祖”、“过钱”等;二是“家祭”与“祠祭”。

墓祭的时间,各地的习惯不一致,十里不同俗。如陆丰很多地方的例规是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就可以扫墓;在陆河客家地区、海丰梅陇等地,从春分开始,到清明日为最高峰,至农历四月初一结束;海丰可塘等地按例规于清明前后十日墓祭;城区捷胜等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内。

人到墓地时,先将墓前、墓身杂草拔除,填土整坟,打扫干净。然后刷新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绿色油刷外,其余的字都用红色油涂写。祭祀将毕时,就要压纸镪,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十二张宴币,若为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坟身上也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称作为「新社」,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

扫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蚶壳压纸镪,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海陆丰是著名侨乡。不少海外侨胞,也常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解放后,扫墓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政府倡导纪念英烈活动。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团体和学校纷纷组织队伍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的业绩,寄托哀思,激励壮志。

二、清明食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海陆丰、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独特风味。糖葱,又称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

有一说海陆丰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海陆丰人也有这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在闽南世代相传成风。

三、做鼠壳龟粿

鼠壳龟粿为“海陆丰”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鼠曲草的嫩叶棉丝,和米舂粉,发酵配糖,炒熟的花生米磨碎,猪油糖,葱花,芝麻,五花肉切粒,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海陆丰也叫龟阿粿。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籽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

【拓展】

潮汕清明习俗

1:扫墓

扫墓的过程,首先是清除墓地周围的杂草、小树,天上新土,将坟前打扫干净,然后用红、绿色油漆填上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亡人名字有绿色油漆填写,墓碑上有名字但人尚健在的则用红色油漆填写),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亡人墓地用白色纸条,健在之人墓地用红色纸条)。

将带来的水果、三牲、粿品、饼食等祭品在墓前摆开,把酒杯斟满,燃点香烛,上香致意,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再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纸钱,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拜祭一番,通常是行三跪三叩头之礼。礼毕,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扫墓回来,要清扫鞋子,将鞋子的脚尖朝里,同时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百姓在这一天还有一些禁忌,如怀孕的妇女、来例假的女性、16或19岁的女孩不要参加拜山活动;扫墓之前食素,动身扫墓时,衣着要整齐,不穿大红大紫的衣服,以表示对先人的尊重;在墓地,不要大声喧哗,嬉笑怒骂,乱跑乱跳,随处小便。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不要在先人墓地照相,等等。

2: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风轻拂,暖意袭人,民间自古以来便有踏青春游之俗。《澄海县志》载:三月三日郊游,称为踏青,踏青游玩原也是古俗,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盎然,春燕剪柳,人们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后,纷纷抖落寒意,走出家问踏青赏春。

宋代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俟扫墓完毕,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别有一番野趣。

3:上坟挂纸

“挂纸”,也即扫墓,祭祀先人。这是潮汕地区一项很普遍的民俗活动。清明节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节。按历法计算,寒食应在清明节前两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晋朝陆棚的《邺中记》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辅佐,才得以回国掌权。

介之推回国后不愿当官,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愿抱木而死也不愿出来。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难之日(3月5日)禁烟寒食以纪念他。后来,人们纪念自己的祖先也在这一天进行。其实,寒食是上古遗风,原与介之推没有关系。早在《周礼·司帽氏》便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制度。《吕氏春秋·仲春纪》也说:“是日也……无焚山林。”

潮汕人将扫墓称为“挂纸”。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接着用五彩纸条遍插坟头。潮人这一种刁俗,与中原古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因为纸钱没烧成灰,才有“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

北宋欧阳修在《五代史·周本纪论》中说:“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居丧改元而用乐,则礼乐政刑,几何不坏矣?”可见扫墓而焚纸钱是不合乎当时的礼制的。扫墓不焚纸钱之风则有可能源于寒食禁烟的古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