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君>好好学习>毕业论文>

语言教学中任务设计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毕业论文 阅读(1.52W)
语言教学中任务设计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学 任务教学法 任务设计 模型 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诸多学者对语言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在实践中,任务教学法也被普遍地应用于语言课堂教学。然而理论界对任务设计的研究甚少,实际语言教学工作者对任务及其设计有着不同的认识,任务设计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文章在对现有语言任务教学模式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教学任务设计的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最后,对任务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关键点进行了阐述。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它是以任务为中心,计划、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教学的途径,是让学习者通过完成一系列特定设计的“任务”,从而达到语言应用和语言习得目的的一种教学理论。任务教学中,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所设计的任务形式往往是一系列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活动,由学习者通过小组内协作完成或学习者与教师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课程的构成基础是“任务”,因此对任务设计进行应用研究,充分认识任务设计的本质特点、程序步骤和操作要点等就尤为重要。
  一、语言教学中现有任务教学模式的比较和评价
任务语言教学法事实上仅仅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操作过程和教学步骤应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大幅度地调整。学者们对任务教学模式所做的论述和提出的具体操作程序,包括常见的Prahhu(1987)、Skehan(1998)、Ellis(2003)、Willis(1996)的三段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和Nunan(2004)的任务教学模式。
Prahhu(1987)对任务模式的实施步骤进行了分段,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但其教学模式各个步骤的实施细节却比较模糊,各个步骤的实施条件和实施目的也没有展开阐述。任务阶段,教师的职责没有说明。另外,他认为反馈的主体是教师,这有悖于任务教学法中学习者的主动性要求。Skehan、Ellis、Willis的任务模式实施步骤比较类似,其中,在任务第二阶段当中,Skehan对教师角色的描述过于简单,仅仅提及了要对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录音;Ellis则提出了学生实施任务的可获得性支持和约束。Willis则将报告(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质疑、点评和记录)部分纳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总结和评价不再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以及将这种想法和判断仅仅和同学分享,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者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总结的过程。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辅助性。
Nunan也对任务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模式实施分为六个步骤,即增加背景知识、控制性练习、真实性听力、聚焦语言成分、更灵活的练习和引入任务。该模式更显示出任务设计者对任务难度梯度的考虑,对语言教学的任务设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在整个过程中引入了控制性练习和更灵活的练习这两个阶段,且由于两者跨度较大,真实性听力和聚焦语言成分被作为具有过渡作用的环节。教师必须根据学习者的掌握程度和课堂情况等因素决定“更灵活”的程度,它可以是半控制性的练习,甚至是开放性即真实的交际活动。
  二、语言教学中任务设计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1.前任务阶段
(1)教师介绍主题,明确任务目标。按照“图式”理论,人们往往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去推测理解信息,对输入信息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理解的程度。在导入阶段,语言输入的目的不是教授大量的生词或某些语法结构,而是要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突出任务题,增加对任务的熟悉度,预测任务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为后面的活动作准备。新信息的引出应该是比较自然的过程,其难度必须控制在学生易于接受的范围之内。教师可借助一些词汇游戏活动、个人经历讲述、实物和图片展示、手势动作辅助等方式引出话题,帮助学生回忆主题相关的任何认知,激活图式。教师随后应立即指明学生需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从使学习者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教师采用的语言要尽可能简单易懂,使学生轻松领会任务目标。这是因为部分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低,过难的指令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这些语言形式之上。
(1)提示任务相关的词语和语言点。根据需要适当提出一些完成任务会涉及的新词和短语及相关的表达法。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习者的反应,在学生表现出不能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语言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或者辅以实物、表情、肢体语言等促进学生理解。
(2)进行控制性练习。控制性练习是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控制性练习并不作为“任务”,而是为完成真实“任务”设置的一个环节,使学习者对新的信息输入有一定的接触和理解,从而为其奠定语言交际中运用必要词汇、语言结构的能力。虽然这种练习比较,学生无须多加理解就可以说出或写出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但由于学习者意识到要想完成后面的真实任务就必须事先大致了解这些语言知识点,他们的参与热情并不低于后面的真实活动。控制性练习的典型形式有模仿、重复、替换、简单问答等。
(3)呈现真实性视听。要让学生接触示范性的任务,方式可以是听录音、看录像视频、两人真实示范等类似任务的语言交际。这个环节结束后,教师需要检查了解学生对所呈现材料的语言项目理解情况,方式可以是让学生对相应的语言提示作出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反应。
(4)聚焦语言成分。教师对重要的语言成分(如词汇、短语、句式、相对简单的语法等)进行提炼,呈现给学习者。这是将学习材料中涉及的部分实用性强的新信息作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5)进行半控制性练习。语言课堂教学中,要视学习者可理解性输入的量和课堂时间是否充分来决定是否采用半控制性练习。增加半控制性练习有利于使学习者更好地实施任务,习得新的知识点,因为其难度相对较小但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介于控制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之间,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过渡。半控制性练习相对灵活,其形式有改变句子的练习(缩短、扩展)、根据课堂情景或阅读短文进行问与答、复述课文等。
任务准备阶段里,我们提及的活动和练习比较多。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可用于任务准备阶段的时间一般比较有限,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设计针对性的教案,也必须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动态掌握情况,有选择性地灵活增删活动、调整活动方式等。总之,要使学习者能更好地完成后面的主要任务,前任务阶段应该达到以下两个效果:学习者明确任务目标和结果要求;给学习者提供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为任务实施阶段做好准备。
2.任务环阶段
(1)设置具体活动任务(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这个步骤里,教师的职责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任务的选择。在前任务阶段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判断学生的能力,选择难易度合适的任务以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二是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对任务明确说明或指示。设置具体的活动任务是指通过描述特定的情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具体任务的目标,理解完成任务的执行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设置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每一个任务所要求达到的结果、学习者明确的分工、交际活动成员扮演的角色、完成任务的时间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指示。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做一个示范。